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华侨抗战 > 内容正文

林可胜:抗战中的爱国侨医
来源:《团结报》作者:赖浩然   2025-09-08 14:13:32

  【精彩提要】

  1897年,林可胜出生在新加坡一个显赫的医学世家,8岁就被送到英国留学,后来在爱丁堡大学学医。一战期间,他参加了英军的医疗救护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在中国组织战地救护奠定了基础。1924年,27岁的林可胜回到中国,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华人系主任。他在生理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当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学术地位和生活,把妻儿送回新加坡,只身投入抗战救护事业。

▲林可胜

  一、奠基中国现代生理学

  1924年,林可胜面临人生抉择。芝加哥大学导师力荐其留美,而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代表顾临需要华人学者振兴北京协和医学院。他毅然选择归国,在致顾临信中写道:“毕生最大愿望是回到中国教授和研究生理学”。时年27岁的林可胜成为协和首位华人系主任。在某次学术报告会上,美国神经学教授蓄意刁难,林可胜信手以彩粉笔绘出大脑结构详细机理,反诘之下对方语塞,自此外籍学者再不敢轻视华人科学家。

  林可胜为探究组织胺对胃分泌的影响,竟以自身为实验体注入试剂;研究阿司匹林镇痛机制时,向动脉注射致痛物质缓激肽,忍剧痛记录药效。协和师生常见他与团队围坐啃食东来顺酱肉大饼,争论实验数据至深夜。12年间,林可胜发现“肠抑胃素”——这是中国人首度揭示的激素,震动国际医坛,更创立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杂志》。冯德培等50余位青年才俊在其门下成长,协和由此成为中国生理学研究中心。

  民族危难早已牵动其心。1925年五卅惨案后,林可胜率协和学生游行抗议英军暴行,绘制讽刺漫画张贴租界。英国公使威胁吊销其英国护照,他凛然回应:“若爱国需付代价,我甘之如饴”。九一八事变后,他秘密组织学生救护队,自制标准急救箱与手术器械箱。长城抗战时,他任华北救护委员会常委,设计野战救护装备,赴喜峰口炮火中指挥转运伤兵。

  二、战地救护体系的缔造者

  七七事变爆发后,协和美籍院长顾虑日方态度,拒绝派遣医疗队赴前线。林可胜以休假为名潜离北平,将子女安顿新加坡后南下南京,与老友、卫生署长刘瑞恒共商大计。彼时中国军医体系薄弱,伤兵常因救治延误轻伤转重。目睹南昌收容所“伤兵半裸瑟缩”,他痛陈旧式大城市医院模式之弊,力主组建机动医疗队随军行动。

  1938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汉口诞生。林可胜以总队长身份重构救护体系:废弃庞京周的“分级固定医院”旧制,将总队分为手术队、绷带队、X光队等专业单元,配备200辆救护车实施机动救援。他提出“战场在何处,救护即至何处”,使伤兵得以及时救治。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总队先迁长沙,与卫生署合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

  1939年,林可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辗转迁入贵阳市图云关——这座扼守川黔湘桂的千年古隘,就此成为抗战救护的“生命中枢”。

  面对缺医少药的绝境,林可胜以竹为刃,开辟救护新局。他废弃传统后方医院模式,再次将总队拆解为100余支流动医疗队,令其如血脉般渗透各战区。“战场在何处,救护即至何处”,此理念彻底扭转伤兵转运延误致死的困局。山坳间,他设计灭虱治疥站,将汽油桶改制锅炉蒸汽消毒衣物,硫磺药浴治愈数万官兵顽疾。又溯查霍乱源头,设河水消毒站,为46万军民接种疫苗。

  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视察时见竹棚内蒸馏器沸腾,叹其“努力之精神,诚堪钦佩”。他巡视后,慷慨月捐万元支持。

  更令人惊叹者,是林可胜以茅屋为讲堂,创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6年间,培训了2万余名军医。协和名医荣独山教授X光技术,波兰专家傅拉都示范战伤清创,学员练习止血包扎,此地遂被誉为“深山中的小协和”。

  国际援华医生亦在此汇聚。37名曾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纵队”医师——波兰的傅拉都、奥地利的富华德、罗马尼亚的柯烈然——被林可胜编入各医疗队。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为救治霍乱患者感染身亡,葬于关隘松林。

  1940年盛夏,林可胜率队考察战区。他赤膊跋涉湘赣丘陵,白布包头抵御烈日,夜宿村舍长凳。归程后拟定《水与污物管制计划》,以石灰净化水源、竹篓滤除寄生虫,使军中痢疾死亡率骤降。某圣诞夜,百余伤兵瑟缩关前,他怒斥拒收的值班医护,亲手开启病房,煮粥喂药直至黎明。

  1945年,当胜利钟声敲响,林可胜默立山巅,烟斗火星明灭如星。今时图云关硝烟散尽,唯见纪念馆中林可胜题写的信条高悬:“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青铜像旁,一只石鸽永恒振翅——那是穿越战火的医者仁心,在历史长空中永不降落。

  晚年林可胜漂泊海外,临终仍以英文喃喃:“贵阳,我的战场。”

  三、支持八路军抗战

  1937年冬,周恩来通过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与之联络。林可胜亲批调令,派遣第7、第23、第39医疗队携30箱药品急赴延安。窑洞手术室内,张先林以煤油灯照明,用竹制吸引器为八路军伤员取出弹片,800日内完成3000台手术无死亡。

  1938年秋,林可胜率四支医疗队抵达延安,毛泽东与其彻夜长谈,称此举“解燃眉之急”。林可胜的医疗队撤离时,周恩来、朱德亲临送行。国际援华医生白求恩、柯棣华等皆经他指派赴边区。

  在八路军物资断绝之际,林可胜更以智勇开辟“暗夜生命线”。滇缅公路被禁运时,他命运输队长、中共地下党员章文晋率骡马队绕行独山险道,将10吨青霉素与X光机秘密运抵延安。

  新四军初创时军医匮乏,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持林可胜签发的志愿者名单遴选骨干,组建首支医护队。1939年,沈其震再赴贵阳图云关求援,他双倍拨发奎宁等紧缺药品,加派两支医疗队深入皖南。叶剑英1946年在北平军事调处会议上坦言:“像林可胜这样同情我军的爱国将领,在国民党军队里比较少见”,并亲往致谢。

  1942年,蒋介石斥其“左倾颇甚”,他愤然辞去总队长职。林可胜直面蒋介石坦言,医者眼中唯有伤兵。他的职责是拯救生命,不分党派。

  同年,林可胜当选美国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他却选择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任史迪威将军医药总监。野人山战役中,他每日工作16小时救治盟军,累得昏厥战壕,获罗斯福授荣誉勋章。

《团结报》2025年8月28日 第6版 作者:赖浩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