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伴随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华侨与中国革命休戚与共,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爱国高潮。自“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广大侨胞本着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居住国开辟抗击日本侵略的海外战场,掀起以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为中心的第二次爱国高潮。
海外华侨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组织专家撰写华侨抗战的英勇事迹,反映华侨抗战的丰功伟绩,弘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海外华侨在改革开放的新征途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对于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全面反映抗战期间世界各地华侨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时,与国内人民同仇敌忾,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在爱国华侨领袖和华侨团体的组织领导下,通过捐款献物、直接投身祖国抗日疆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全书力图全面掌握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华侨抗战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全面、深刻地书写一部华侨抗战的新历史。
“抗战时期的侨情与侨务”。首先描述战时华侨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华侨的职业结构及经济状况,以及侨居地的华侨团体,这是我们考察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前提。“七七”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掀起了第二次爱国高潮,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支援祖国抗战,这与中国政府实施积极有效的侨务政策有很大关系。接下来重点考察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为动员华侨支持祖国抗战这一中心任务,制定了怎样的侨务政策,并为实施这一政策开展了怎样的侨务工作。
“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1931—1937)”。主要阐释“九一八”事变后华侨社会对此的反响,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之举措,以此凸显海外华侨的爱国之心及海外华侨在局部抗战期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旅居海外的华侨便以空前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民族革命中。
“华侨抗日救国团体的兴建与发展”。主要讨论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在民族危急关头,打破姓界、邑界、堂界的隔阂,联合起来,成立大规模、全侨性的救国组织,以整合力量,声援祖国抗战。华侨团体是华侨社会运转的中枢。在平时,华侨团体有联谊侨胞、调解纠纷、经济互助、对外交流等诸多功能,充当祖国政府与广大侨胞联系的纽带。在战时,政府有关侨务政策的落实,救国运动的推动,非赖华侨团体的力量不可。
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我们按照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方式来书写,如捐款捐物、回国参战、给国内汇款等,以反映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
“战时华侨对祖国的财力捐输”。主要按地区、国别来考察主要居住地的侨社为支援祖国抗战所开展的筹款购债运动,包括运动的组织,捐款购债的数量、方式和特点,华侨捐款救国运动中所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及华侨捐款购债在支援祖国抗战方面的作用。
“战时华侨对祖国的物力支援”。阐述广大侨胞慷慨踊跃地为祖国抗战捐献国内紧缺的战略物资,从飞机、坦克、各种车辆到被褥、毛毯、冬夏服装乃至各类药品、金银首饰,可谓品种齐全、方式多样。华侨的大批赠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祖国物资紧缺的状况,赈济了战区和后方部分伤兵难民,提供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物质力量,这对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亲赴祖国抗日战场”。探讨侨胞支援祖国的另一种形式,即战时海外侨胞的回国参战。“七七”事变后,海外成千上万的华侨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血,抛家舍业,历尽艰辛,毅然回国参军参战,或到后方为战争服务。当时,仅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航校大批华裔学员回国参战,仅美国一地就有200人左右。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成为中国空军作战主力。由南洋各地华侨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从南洋各个地区先后回到了祖国,奋战在条件险恶的滇缅公路上,为保证国际援助物资及时运到祖国前线作出了极大的牺牲。菲律宾、缅甸、马来亚等地的侨胞组织华侨义勇工程队、救护队、回乡服务团等参与战地救护并配合作战,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侨战时汇款与投资”。汇款与投资是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方面,其在补充军费消耗并维持法币汇价、促进抗战大后方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充实抗战力量等方面也同样为祖国的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本章首先分析国民政府的侨汇工作面临的巨大困难,在国民政府各大行局中,中国银行对于争取和集中侨汇收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国民政府对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大行局采取的措施,巨额侨汇的流入等,为抗日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次,从华侨在国内企业的经济投资出发,分析其在此期间回国投资的背景,投资的行业、特点和意义,以此探讨华侨在抗战期间对增强祖国的经济实力、充实抗战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侨在居住国的反日斗争”。主要探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陷落,华侨在沦陷时期与居住地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第二故乡,用武装抗日支援祖国抗战,为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卓著功勋。本章对一些重要的华侨抗日武装,如星华义勇军、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苏门答腊华侨抗敌协会等武装组织及其武装斗争,以及林江石、林谋盛等华侨抗日英雄进行了特写,也对华侨在居住地抵制日货运动进行了叙述。
抗战时期的侨情与侨务
抗战期间华侨社会的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华侨的职业结构及经济状况,以及侨居地的社会组织是构成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最基本的因素。同时,国共两党开展的积极有为的侨务工作,更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加之,主观上华侨受爱国主义驱使,使得抗战期间全民族空前团结,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华人移居海外,古已有之,然华侨大规模迁徙海外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晚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土地压力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趋于解体,破产、失业民众不计其数,东南沿海及边境地区人民更是难以营生。因此,他们不得不远渡重洋,异地求生,形成了国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第一次浪潮。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有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南洋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南洋。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规模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南洋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南洋。
一、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的人数及分布
表1-1 抗战爆发时世界各地华侨人口统计表(不含港澳台同胞)
(续上表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1947年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编著的《侨务十五年》第26~27页统计,其中港澳台人口合计为1 140 451人。当时绝大多数资料将他们列为华侨,而本表不计这些人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因海外华侨对中华民国的鼎力支持,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非常重视,先后制定了很多保侨护侨的政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也成立专门的机构,即国民党海外部和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来统筹全国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并对海外侨情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统计。到20世纪30年代初,海外华侨人数总计达到1 220万人,主要侨居在暹罗(今泰国)以及南洋群岛,如英属马来亚诸岛、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人数在780万以上;其次则为侨居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者,如日本、朝鲜、越南、西伯利亚等处(中国香港、澳门除外)约400万人;再次为南、北美洲各地,有30余万人。其他诸如澳大利亚、南太平洋群岛及欧洲各国亦有十余万人
据日本学者福田省三统计,南洋各国华侨总人数在20世纪30年代为700余万。
据1932年《时事周报》报道,1931年旅外华侨总数为10 569 358人。
此后,受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华侨在海外被驱逐或因失业而归国者极多。据1934年《时事月报》所述,侨务委员会通过各驻在地领馆、使馆向散居海外华侨各埠进行详密调查,结果统计华侨总数为7 838 895人。
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编《三十五年度侨务统计辑要》的统计结果是,海外华侨人口为7 560 353人,其中南洋华侨为5 972 565人,约占华侨总数的79%。
抗日战争爆发时海外华侨人数及其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1所示:
从上述两表统计数字我们可知,华侨遍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但高度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南洋地区,侨居亚洲的华侨人数约占总数的95.5%。其次为美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正如有学者所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这样,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以南洋华侨为主体,但又遍及世界各地。
资料来源:姚玉民、崔丕、李文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三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8页。地区名略作改动。
表1-2 南洋地区面积、人口、华侨数量及比例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