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贡献:规模庞大的捐款
三大洲际侨团。抗战前,海外华侨曾经组织募款援助中国的团体。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各地侨胞陆续成立募捐救国团体。南洋华侨抗日捐款的最大成就是组成了全体南洋华侨团结性的团体“南侨总会”。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派代表来新加坡开会,到会的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共计45埠168人。会议决定名称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会址在新加坡。大会发表抗日救国三大任务:(1)研究筹赈方法。(2)筹款救济祖国难民,集资发展祖国实业。(3)劝募公债及推销国货。大会号召“华侨担负战费1/4”为目标,发动献金购债筹赈等。南侨总会成立后,成为南洋华侨捐款救国的总机关,该会自1938年10月成立至1942年1月日军占领南洋大部分地区,将近四年的时间里,统筹指挥南洋各地的筹款活动,贡献良多。除了经常性的捐款之外,国民政府所发动的各项临时捐款、捐献都由该会向侨胞筹募。例如:募款500余万元,给前方战士购置寒衣,并捐出250万元的医药用品。
海外侨胞捐款凭证
抗战期间,美国华侨成立了将近一百个抗日救亡组织,其中旧金山、纽约及芝加哥的组织规模最大。1943年9月5日,全美国36个城市的侨团代表齐聚纽约,举行全美华侨抗日救国筹赈机关代表大会,通过使用“旅美(地名)华侨救国会”作为统一名称,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旧金山、圣安东尼、西雅图六处设立执行机构。
欧洲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主要是“全欧华侨抗联会”。
抗战期间,以“南侨总会”、“旅美华侨救国会”、“全欧华侨抗联会”三大洲际侨团为核心,在全世界总共建立了3940多个华侨抗日爱国团体。
全面、多样的华侨捐献。战时,世界各地华侨无论是孩童、老者、男性、女性、富商、贫民都参加了这场规模庞大的募捐活动。全球各地都实行的募款办法如下:(1)月捐,或称作常月捐。(2)认购债券:包括救国公债、金公债、国防公债、军需建设公债、节约建国储蓄券。(3)义卖。(4)义演。(5)特别捐:婚丧费用、筵席费用、伤兵之友捐。(6)寒衣捐。(7)汽车捐。(8)飞机捐。(9)捐献物品:药品、军用物品。(10)难童捐。(11)机工捐。(12)节日捐,七七献金、双十献金。(13)医药金。(14)货物捐。(15)节食捐。
根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统计,抗战八年间,华侨捐给国民政府的全部款项约达国币十三亿多元,但这并不是整体概况,华侨捐款的途径是多元的,有的直接汇寄捐款给各军队,有的交给红十字会,有的寄给侨务委员会。
与中共有关的华侨抗日捐献,是由廖承志主持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联合进行的。宋庆龄曾在香港发起“一碗饭运动”,援助中共。
就华侨购买公债而言,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有22种之多,救国公债、金公债、国防公债、军需建设公债、节约建国储蓄券等,都有华侨认购。按1942年华侨购债额算,占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总数的1/3多。
就华侨汇款(简称”侨汇”)而言,有几种用途:华侨付款给家乡的家眷作为生活费之用、救国捐款、回国投资。整个抗战时期的侨汇数量巨大,约达国币95亿元之多。战时侨汇的作用在于垫补了大量军费开支。
就华侨投资而言,抗战时期华侨对国内的投资以工矿、垦殖、医药、金融业为主。华侨在抗战中回国投资,部分原因是为了帮助中国作战,其目的不纯然是为了获利,故对中国的抗战有所帮助。
人力贡献:各种途径投身抗战
华侨投身抗战。华侨回国从军,主要集中在黄埔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的统计,抗战期间,归国参军参战的华侨仅粤籍侨胞即有四万余人。很多华侨前往中共抗日根据地,以及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列。其中,据初步统计,战时来到延安的华侨青年共约六七百人。
华侨是空军的重要支持力量。华侨对于空军的支持包括担任飞行员,参与抗日作战;担任飞机的维修及后勤工作;捐献飞机。如果没有华侨的支持,中国的空军是不容易成军的。著名的“八一四空战”与华侨参战大有关系。1937年8月14日,日军偷袭南京、句容、杭州等中国空军基地。中国空军出战的是黄泮扬、陈瑞钿、黄新瑞、雷均炎、苏英祥等归侨飞行员,取得开战以来的0比6的空前大捷。陈瑞钿和黄泮扬被称为空军“虎将”。
新加坡民众欢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
奔驰在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1939年初,滇缅公路开始通车,成了战时运输量较大的生命线。但是当时国内极为缺乏驾车司机,且新路多半崎岖不平,亟需大批驾车技巧熟练的司机来运输物资,还要有修车工人。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代雇司机和修车工人等回国服务。由南侨总会发起招募汽车驾驶员和机修人员回国服务,也有其他组织个别招募,他们统称为“机工”,或称为“南侨机工”。从1939年2月到9月,南洋各地回国的华侨机工前后有15批,人数多达3192人。这3200名左右的华侨机工,到抗战结束时,已有1000人以上为国牺牲,1000人战后返回南洋,另外1000人居留国内。
回乡服务及担任后勤工作。抗战时期,除了回国参战、担任机工之外,华侨回国从事医疗服务、担任后勤及回乡从事各种服务者,为数亦不少。其中从事医疗工作者较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华侨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续占领香港、东南亚各地,这些地区是华侨人数众多,且是捐款援助中国的重点地区。1942年以后,这些地区的华侨都成为日本统治区的人民,再也无法捐款抗日,但是仍有一些华侨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抗日行动;而后在同盟国开始反攻日本之际,华侨的抗日行动成为对同盟国的助力。
美洲地区华侨仍然持续捐款,但是美国要求居民购买战时公债,华侨对中国的捐款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
在日军占领区内,华侨若不能走避回到中国,他们就被迫在这块土地上响应新的统治者的种种要求,从而对侨居地产生休戚与共的认同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