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这个地方位于上海市的重庆南路。置身于一条车水马龙的街巷,这所旧式建筑似乎很难显现出它的特别之处,然而抬眼望去,高高悬起的“韬奋纪念馆”几个大字却如此鲜明,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曾经的这里是何等的不同寻常。
邹韬奋,记者、报刊编辑、政论家、出版家
1895年11月5日 ,伟大的爱国主义政论家邹韬奋诞生。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关于他的故事,还是要从100多年前那个风云际会的动荡时代说起……
从“工程师”到文学学士
1895年,福建永安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邹韬奋。他的父亲虽属传统大家长,但却坚定“实业救国”的观念。在父亲的影响下,邹韬奋14岁时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他又被送往当时的“工程师摇篮”——上海南洋公学,做了一名插班生。
按照父亲的想法,邹韬奋“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邹韬奋的天性和父亲的想法似乎有些偏差,按他的话来说,自己“实在不配做工程师”。
学生时代的邹韬奋
邹韬奋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始终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可那段日子却让他熟悉了《古文辞类纂》《王阳明全集》等大量国学典籍,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功底,甚至还接触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
1919年9月,24岁的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主修西洋文学,他的文学之路也即将开始。
邹韬奋的文学之路充满了实践色彩。起初,他主要是撰写文章投稿。据他本人回忆,从1915年起,他就以“谷僧”的笔名向当时的上海第一大报《申报》投稿了,当时的《学生杂志》等都刊载过他的作品,这段写稿经历一直持续到1921年他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拿到文学学士学位。
困窘中接办《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 第五卷第十四期
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生活,谁的生活?农民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是本刊最苦的部分,是对社会的呼吁。”这是邹韬奋对《生活》的读者对象、刊物宗旨的思考。
最初,这张4开的小刊物内容单调,以赠送居多,邹韬奋接手时也没有什么经费,仅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在外兼职。因稿费太低,这本刊物很难对外约稿,困窘之中,邹韬奋只能不断轮换自己的六七个笔名来撰文发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邹韬奋用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生活》周刊的革新和编辑上。他把主编《生活》当作是最有兴趣、最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的事业。
担任编辑的邹韬奋
在这里,他开设了《小言论》、《读者信箱》等专栏,都在日后成为了他与读者心声交流的重要园地。面对读者来信,他不停地写信、寄信,回复周刊读者,每一封都要亲自回。
几乎每一天,邹韬奋都要从下午开始回信,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大到抗战救国、社会变革问题,小到求学求职、婚姻恋爱、工作方法、写作技巧等等,他都会给予具体的、个别的解答。
邹韬奋夫妇与三个心爱的子女(1933年)
邹韬奋的职业生涯用过许多笔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韬奋”。据他的女儿邹嘉骊回忆:“爸爸的笔名‘韬奋’最早用于1928年11月18日刊发的《喂!阿二哥吃饭!》一文。他曾向人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不懈的奋。”
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天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如是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从这一刻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再也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笔。
而随着《生活》周刊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销量也创纪录地猛增至15.5万份,成为了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邹韬奋”这个名字连同《生活》周刊一起,在千万读者中广为流传。
生活书店 邹韬奋1932年创办于上海
1932年7月,邹韬奋成立了生活书店,招收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然而,这一切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忌惮和痛恶。1933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下令封闭《生活》周刊。为躲避暗杀,当时的邹韬奋不得不选择流亡海外。
阔别两年 他又重整旗鼓
《大众生活》周刊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到阔别两年的故土,奋然投身到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中。这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到一个月,这本周刊的一期封面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大众生活》周刊第一卷第六期:一名女学生拿着一个巨大的扩音喇叭在寒风中向群众呼喊。整个封面仅有一行字:“大众起来!——北平学生救亡运动中的大声疾呼”。这正是真实的“一二·九”运动的写照。
《大众生活》第一卷第六期封面 陆璀手持简陋的大号话筒向群众演讲(1935年12月)
当北平几千名学生在请愿和示威中喊起:
“反对华北自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身处上海的邹韬奋也在《大众生活》上高呼起:“学生救亡运动万岁!”
《大众生活》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连续以大量的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并且采用了大量“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真实照片,反映了当时学生运动的情况。邹韬奋鲜明的抗日立场和先进的言论,再一次触怒了国民党当局。三个月后,同样因为宣传抗日,《大众生活》被迫停刊。
在黑夜的掩盖下 敌人终于下手了
1936年春天过后,邹韬奋决定告别家人到香港创办《生活日报》。这是邹韬奋第二次被迫流亡。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不久之后,邹韬奋将《生活日报》迁到上海。
1936年冬天,作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员的邹韬奋正忙于援助工人罢工、声援绥远抗战,几乎每天都是很晚回家。几个月前他曾远走香港,算是避过了一时的风头,可近些日子频繁参加救国会的活动,又让他格外显眼。
邹韬奋与妻子沈粹缜(1926年)
11月22日深夜,他刚参加完一个会议,匆忙赶回家里,妻子沈粹缜为他打开家门。多年来她一直这样不管多晚都要等丈夫回来。可就在黑夜的掩盖下,敌人终于下手了……
当夜,邹韬奋被捕,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沈钧儒等其他六位救国会同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事件”。
邹韬奋入狱后没多久,有位朋友来探望他,他对朋友说:“我素日坦白,毫无所惧,为了救亡工作非常忙苦,借此大可休息一下。”其实,邹韬奋并没有休息。在这里,他完成了《经历》一书的一部分写作,回顾了自己前面的道路,记录了“七君子”入狱的真实过程。
在苏州看守所,邹韬奋乐观地读书、写作(1937年)
有人说,邹韬奋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枪,只要没有放下,他就一直在战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要钳着这支秃笔,挥洒我的热血,倾献我的精诚,追随为民族解放和大众自由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抱定这样的信念,他坚持以自己的文章、刊物宣传抗日救亡,鼓舞大众。此处不能办了,就到别处去办;这个刊物被封了,换个名称接着出,还是要为抗日呐喊呼吁。
出狱后的邹韬奋等7人与战友杜重远会见爱国老人马相伯
卢沟桥事变后,邹韬奋获释。1937年上海沦陷,邹韬奋又一次被迫流亡,这以后,邹韬奋辗转于香港、武汉、桂林、重庆等地。1943年,他化名季晋卿回到上海治病,之后被确诊为耳癌。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
在流亡的足迹中,他始终坚持着抗日救亡宣传。二十余年的时间,他为救国运动、民主政治、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