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战斗报》的战斗历程
来源:《晋绥边区出版史》   2022-09-23 17:07:14

  

1949年2月18日《战斗报》(山西省档案馆 藏)

      抗日战争时期,在晋绥军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贺龙治军有“三件宝”,即“《战斗报》”、“战斗剧社”、“战斗篮球队”。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他不仅重视军事,还非常重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对报纸抓得很紧,这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了巨大作用。

  《战斗报》是1934年冬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以后,在贺龙的指导下,于1935年1月1日创刊的。1936年7 月,红二、六军团合并,组建红二方面军,《战斗报》成为红二方面军党组织的机关报。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肖克等领导的关怀下,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战斗报》先后成为八路军一二○师、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西北军区的机关报。1950 年1月,西北军区和第一野战军合并,西北军区的《战斗报》也就与第一野战军的《人民军队报》(1949年7月创刊)合并。所以,人们一直都把《战斗报》看作是《人民军队报》的前身,而《人民军队报》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战斗报》的继续。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战斗报》在红二方面军、八路军和西北人民解放军中是很有影响的军队报纸之一。

  《战斗报》在敌人的心目中,也很受重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不惜用高价收买每一张《战斗报》,企图从这份军内报纸中搜集情报,窥测动向。因此,发行、阅读《战斗报》,都需注意保密。

  在艰苦岁月中,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和形势的变化,《战斗报》历尽艰辛,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1938年一二○师进驻岢岚时,该报是不定期出版的版面大小不等的石印报。1940年,晋西事变时曾一度到了冀中的一二○师回到晋西北以后,《战斗报》改用油印继续出版。1941年上半年,由于纸张困难等原因,有一段时期停刊,6月间复刊后改为铅印的四开四版周刊,每期约两万多字,发行1500多份。发行范围主要是晋绥军区以及地方部队所属机关和连队,由晋绥日报社代印并组织统一发行。1942年,精兵简政后变成《抗战日报》的一页副刊。1944年5月复刊(由《抗战日报》副刊,改为单独出版)以后,确定以连队战士和干部为主要对象。在组织上,有了一番充实,正式成立了报社(以前称编辑科,编辑和出版报纸只是它的主要工作之一),由晋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任社长,下面由原编辑科正副科长张非垢、兰干亭分别负责编辑、通讯工作。一年中,它由两版发展为四版,内容逐渐充实起来。在连队中获得了广大战士读者的欢迎。

  《战斗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宣传报道胜利消息和英雄事迹,交流部队的经验,加强部队的思想文化建设,反映和解答指战员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等。

  在晋西北,当时许多战士把《战斗报》看作良师益友。它教育战士爱部队,爱人民,同敌人英勇斗争;它满腔热情地帮助战士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它经常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战士们介绍战斗故事,指导战士学习政治和军事。为了帮助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战斗报》采取了如下具体办法:

  开辟”大众知识”栏,介绍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内容相当丰富,如1941年7月至9月刊登地理知识12篇、军事知识11篇、政治常识10篇、国际人物介绍5篇、文化知识9篇。

  刊登战士习作。自1941年6月,《战斗报》改铅印后,到12月,在出版的 22期报纸中,除前8期只有少数几篇战士的习作外,以后每期都要刊登战士的习作,少则两篇,多则6篇,一般都在3篇左右。报社的工作人员为帮助战士们改稿子下了很大功夫,也结出了硕果。如战士小三的《上了火线见高低》、王志祥的《快收快打快收藏》,狄义勇的《苦了后的光荣》等,这些文章都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刊登出来后战士都很喜欢读。那时,采用了的稿子,稿酬是每篇稿子发给作者 5张到 15张稿纸。

  广泛开展读报、通讯活动。各部队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读报活动,后来发展成读报通讯小组,并号召“拿枪的手要能拿笔”。通过读报、通讯工作的开展,不仅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战士。

  1944年3 月,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苏联的军事宣传与我们的军事宣传》。4月,中共晋绥分局发出《关于加强与健全各级通讯工作的指示》。5月初,晋绥军区根据这两个文件精神,提出要从思想上克服部队中轻视军事宣传的现象,加强部队的通讯工作。为此,晋绥军区政治部成立了军事通讯科,业务上受新华社晋绥分社指导。《战斗报》的主要负责人张非垢任军事通讯科科长,并且分管《战斗报》的通讯工作。

  军事通讯科的成立,加强了编辑与部队通讯员的联系,而且特别重视工农出身的通讯员的培养。规定对待每一份来稿都要严肃认真处理,退稿时必须附一封回信,回信应该起到帮助工农出身的通讯员提高文化。为此,战斗报社总结和规定了来稿回信工作的六项内容:(1)对通讯员采访写作的帮助,这是回信工作的主要内容;(2)以改稿、改错别字的方式帮助工农通讯员提高文化水平,这是回信工作的间接收效;(3)通过对稿件内容的商量和对写作的指导,可以在通讯员中建立起对党报军事通讯工作的正确认识,这是回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4)通过回信提意见,鼓励通讯员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通讯员掌握政策的能力;(5)回信不仅是培养通讯员的工具,而且是组织通讯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讯组的同志要集体研究报社的回信,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6)还要替通讯员代办借书、订报等社会服务性质的事情,把回信工作作为报社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由于重视了回信工作,《战斗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通讯员。1944年1月至4月只有100多人给《战斗报》投稿,1945 年7 月,投稿人数便增到1700余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战斗报》就收到稿件4700多篇(刊登的占总数的24%,退回的占 41%,其余的留作资料保存下来)。投稿人除了长期写稿的通讯员外,大多数是连队的班排长和战士等工农出身的同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小型报纸组织上的一个特点。既是一张报纸,则通讯、编辑、资料、出版、发行一样也不能缺。但由于战争年代办报条件差,从事办报的只能有少数几个人,所以,人人都是多面手,什么工作都得做,差不多都将编辑、记者、通联三项工作集于一身。直到1944年5月,正式成立了报社后,社内才设了编辑、通讯两个组,其中记者、编辑十余人,校对一人(兼发行)。从此,战斗报社的内部才有了分工,组织机构日趋健全。

《战斗报》社工作人员(山西省档案馆 藏)

  《战斗报》从1935年1月创刊到1939年以前有哪些人曾在报社工作过,由于战争环境,几经变动,资料散失,现在难以知晓。只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看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斗剧社的陈杰,长征时期曾从事过《战斗报》的编辑和刻印工作。从1940年到1949年,先后在《战斗报》社工作过的同志有张非垢、兰干亭、丁基、方唯若、莫耶等45人。

  在战争年代,报社工作人员同根据地军民一样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那时能吃上小米就算是改善生活。1940年前后,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只能吃黑豆。黑豆是马料,人吃马料只是为了不被饿死。当时,贺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吃黑豆就是革命!”不过吃黑豆能维持生命,但却影响了身体健康。吃黑豆除影响消化系统外,还会得夜盲症。对夜间行军非常不利。那时又缺医少药,只靠土办法治疗;喝苜蓿汤。那时,吃粮都要靠自己去背,打个来回就得三四天,没有口袋就用裤子代替。写字编报用的是木板当桌面,砖头当腿的桌子。如果遇上敌人“扫荡”,连这样的桌子都没有了,只能是坐在地上用膝盖当桌子。用的纸是马兰草制成的粗糙黄纸,一张纸还经常是钢笔写了毛笔再写。打游击战,部队活动十分分散,交通又很不方便,组织稿件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任务。何况当时部队的文化程度又普遍低,“拿枪的手去拿笔”,太困难了。报社的人下连队采访,又苦于人手有限。就是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战斗报》还是一期一期地继续出版。每期赶着编好后,还得从山西兴县渡过黄河,到河西的印刷厂排印。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五日一次,月复一月,送稿、校对,印好带回,驴驮人背,翻山涉水,风餐露宿,发往部队。

  《战斗报》的编辑记者经常在火线上采访写稿,并同战士们一起参加战斗。记者崔朝昆、丁基、刘昭平三人就是在参加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丁基,原名李百岑,陕西省蓝田县鹿走镇人。抗战初期,丁基北上,到了延安。在“鲁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元月,组织上调他到贺龙领导的晋西北军区《战斗报》工作。他既当编辑,又当记者,经常活跃于战斗第一线。1944 年9月16日,在一次战斗中壮烈殉国。他牺牲后,战友们从他身上找出了一份刚写好的已被鲜血染红的火线报道——《在敌人门口打击敌人》。清理遗物时,还发现了几节削得尖尖的高粱秆-—这就是他用以写作的蘸水笔。

  《战斗报》的工作、生活条件虽然那样艰苦,但这个战斗集体常常是以苦为乐。有几位曾在《战斗报》工作过的女同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虽说苦一些,但也不乏乐趣,每次反“扫荡”的胜利给人的欢乐自不必说,就是外出或下部队采访,趟河水,夏天水深,冬天水冷,而过去之后又感到十分愉快和欢欣。有时住在一座庙里,工作之余瞧瞧泥塑神像也很有趣。冬天每人5斤炭,在滴水成冰的严寒时刻,聚在一起暖暖手脚,欢声笑语不断,自觉乐在其中。往往到了5月份,单衣还发不下来,人人穿着棉袄入夏,似乎也不觉得闷热难忍。

  1945年以前,《战斗报》社经常是三四个人,人数最多时曾达到过十几个人,这是报社“全盛时期”,但不久因为参加大反攻,又减到五六个人了。然而他们紧密团结,愉快合作,夜以继日地工作。编稿、采写、安排版面,样样都拿得起来放得下。如曾经写过《延安颂》的莫耶(女),才华出众,意志坚强,她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女战士,还是个写作多面手,新闻、社论、小说、通讯、诗歌、散文、戏剧,样样都行,哪里需要她就冲向哪里,为《战斗报》的出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任社长(编辑科科长)张非垢、兰干亭、方唯者等,都是苦学理论,深钻业务,兢兢业业地做工作的人。

  这个战斗集体的成员,是在革命的大熔炉中得到锻炼的。他们在采访中经常接触英雄战士;在看稿中不断听到阶级兄弟们的行动召唤;许多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与可歌可泣的生动场面令他们激动,催他们泪下,他们的心和战士们的心连结在了一起,工作中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