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中共南方局引领下的 川渝文艺抗战(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胡平原   2022-10-27 16:02:37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文艺界、中华抗敌文协会、知名文学艺术家、教育家、学者、新闻报刊名流等纷纷来到抗战大后方川渝。在中共南方局高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周恩来书记、郭沫若厅长、阳翰笙主任等领导人率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各司其职,各就各位,众志成城,掀起了抗战大后方川渝文艺运动的高潮。

▲文艺运动领导人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在重庆留影

  抗日宣传 文艺兴起

  1. 文艺运动概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川渝抗日救亡活动虽时有发生,但在蒋介石对日寇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又忙于反共打内战的那几年中,在国民党政府与四川军阀的高压下,仍然相对沉寂。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抗日文艺伴随着川渝抗日救亡运动的逐渐复苏而兴起。

  首先,在重庆公开成立了学生救国会,随之成都、万县、巴县等地学生也同时响应;接着,重庆和成都相继成立了文化界及各界的救亡组织;紧接着,“卢沟桥事变”后,四川各救亡组织先后改组为华北抗敌后援会和四川省抗敌后援会,成为公开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其次,省内各地也相应组织起各种抗敌救亡团体,运用歌咏、戏剧、壁报及其他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支前工作。如重庆市新兴的歌咏团体达10多个,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山城。重庆文化界救亡协会戏剧队还深入到北碚、合川、长寿、涪陵、丰都、巴县、江津等城乡,演出了《保卫卢沟桥》《凤凰城》《放下你的鞭子》等大小10多个戏。

  成都工人抗敌宣传团于1438年3月由半公开转为公开,至4月发展到有22个分团共1000余人,在中共四川省委职工委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星芒抗宣团等16个团体,于同年7月1日向国民参政会一届大会提交“联合建议书”,提出加强团结、开放民运、巩固后方等建议。川渝两地戏剧界、新闻界等还举行募捐寒衣、防毒面具的公演和义演。

  1938年8月,国民党四川省党部通令全川,禁止民众组织任何救亡团体和集会游行,宣布战时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和标准,压制舆论,在成都先后查封《大声》周刊、《星芒报》等28种报刊,爱国进步文艺运动暂时受到挫折。但由于当年10月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建立,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全国抗敌文协等先后迁渝,大批进步文艺团队和文艺工作者进入川渝,《新华日报》《抗战文艺》及京、津、沪、汉等地不少报刊迁重庆复刊,川渝的抗战文艺运动又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局面。

▲抗战期间,张瑞芳(右)出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2. 通俗文艺的兴起。

  由于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的活跃,通俗文艺创作和演出格外引人注目。除广大民间艺人的活动外,专业文艺工作者也纷纷利用传统的文艺形式积极参与活动。当时,在四川最著名的通俗文艺作家有老舍、老向、何容、水草平、王冰洋、方白、王永梭等。开初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上海大战》《枪毙李服膺》,花鼓《士兵之声》等。在成都还出版了一种小型通俗日刊《锦江新闻》,刊有小曲、演义、山歌、故事等。

  1938年4月,《星芒报》出版了通俗文艺三日刊,发表了很多鼓励抗日情绪和揭露后方腐败落后现象并要求加以整肃的通俗文艺作品。

  1939年6月,由顾领刚、王泽民、向林冰等担任编辑的“通俗读物编刊社”迁往重庆,致力于文艺通俗化工作,以通俗读物和绘画向民众灌输抗战意识,编辑出版了曲艺小唱本《大战平型关》等100余种,还举办各种形式讨论会。

  1939年7月,刘盛亚、周文、王白野创办了《文艺后方》旬刊,仅1一7期即发表通俗作品10余篇,如水草平的唱本《王白棍从军记》、王石改编的《儿歌六首》等,受到茅盾称赞。他认为“对通俗文学的推进,将有极大的贡献”。

  1939年8月,魁清阁主编的《弹花》文艺月刊迁渝出版,发表了不少通俗作品。如老向的花鼓词《两兄弟》《抗敌民谣》,胡绍轩的童谣《民国廿八》,秦光银的小调《缝背心》、金钱板《刘寅生》等。老向、何容编辑的《抗到底》半月刊,自15期起,于9月25日迁重庆出版,至1939年11月,共发表通俗韵文、小调、花鼓词、山歌、旧剧、坠子、相声等上百篇。作者有老舍、老向、何容、冯玉样、苏子牺、欧阳山等,欧阳山的作品是通俗小说《英烈传》。

  江津、永川、内江、雅安等地的通俗文艺创作也相当活跃,如永川周敬承等人的金钱板《王将军勇战》《卢沟桥》等,都很有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

  其间,郭沫若、阳翰笙等还上街带头领导文艺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曲艺活动更加活跃。川渝各地抗敌后援会成立后,过去分散的曲艺艺人还组队巡回演出,尤以重庆是南北曲艺大汇合大交流的中心,有各类曲艺艺人300余人,其中著名演员有大鼓山药蛋,相声小地菜,河南坠子谢大玉、董桂枝,湖北清音石金凤、艾金玉、汤金美,四川评书李云程、王秉诚,四川竹琴吴金安、吴玉堂,荷叶刘绍华、何克纯,金钱板余顺扛、余顺和、刘素芳、余金枝,扬琴李德元、高明远,清音文三、文四、陈琼瑞等。

  当时曲艺中的说书最活跃,著名艺人有成都钟晓梵、罗国安、张连波。川北唐方,合川逯旭初,川南施昌荣,万县周尔康,荣县丁希仲等。在成都市的著名曲艺艺人还有:扬琴李德才、清音李月秋、金钱板邹忠新、竹琴贾树三等。在自贡市,据市民众教育馆统计,从事抗战曲艺宣传的艺人有100多人,如今还有人能背诵几十个曲目。如《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王铭章死守滕县》《难民杀敌》《台儿庄大捷》《大战卢沟桥》《血战小城庄》等。

▲阳翰笙和郭沫若与抗日宣传队员留影

  1938年10月在重庆举办第一届戏剧节时,参加的曲目有董桂枝的梨花大鼓《八百壮士》《空军大战》,山药蛋的滑稽大鼓《新生活》《抗战救国》,小地梨、欧少久的相声《卢沟桥》,花佩秋的《华容道》等。重庆抗敌后援会曲艺分会的孙海山抗日宣传队,在戏剧节后由重庆沿江而上演出,直达泸州、宜宾。金钱板演员李少华小队,在川南一带演出,不计报酬,不辞辛劳,远近闻名。自贡盐坊工人王志彬,在工余义务演出,冯玉祥将军曾亲笔题词予以表彰。直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严加限制并拘捕了一些进步的或爱国的曲艺艺人,宣传抗战的曲艺高潮才跌落下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仅文艺演出团体日新月异,而且文艺社团和报刊也蓬勃发展。

  在成都,首先,成都文艺工作者协会部分四川大学成员创办《金箭》文学月刊,接着,1937年9月20日,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下,成都青年文艺研究学会在《四川日报》出版《青年文艺》周刊,一部分人又组织文学火炬社,于12月出版《火炬》半月刊,与《金箭》遥相呼应。其后,周文、沙汀、任钧等合办《战旗》《战潮》,支持《群众》《惊蛰》等刊物。

▲抗日文艺宣传导向的《新华日报》

  在重庆,1938年10月25日迁重庆出版的中共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虽无副刊名目,但经常发表文艺作品。之后《新华副刊》诞生,专门辟有文艺之页、戏剧研究、时代音乐、木刻战线等专刊。另外还大量报道文艺动态和作家团体活动等的文章。中共党刊《群众》周刊于1938年12月迁来重庆出版,也刊登过文艺论文和作品。

  1940年4月10日创刊的《学习生活》,其中出版文艺专号18次,诗辑28次,刊载习作88次。戏剧刊物方面有熊佛西、刘念渠等创办的《戏剧岗位》。

  1943年后,相继出版的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原》,邵荃麟、葛琴主编的《青年文艺》,以群主编的《文哨》,还有洪深、吴祖光、马彦祥、焦菊隐、刘念渠于1943年11月至1944年6月主办的《戏剧时代》月刊,陈西汝于1944年8月创办的《微波》文艺月刊,1944年12月创刊、由肖蔓若主编的《文学新报》。1944年,王亚平、臧云远、柳倩发起成立春草诗社,出版诗丛《诗人》《星群》《春草诗刊》等。

  总之,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兴起。

  (参考资料:《四川文史资料选辑》《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