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来源:重庆日报   2022-11-22 09:44:55

 

  1938年10月,《新华日报》从武汉迁来重庆出版,继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给民众。

  寻访红色印记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该馆镇馆之宝——《新华日报》印刷机。记者 卢越摄

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图为防空洞及印刷车间旧址。记者 齐岚森 摄

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记者 齐岚森 摄

1941年1月18日,刊登有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的《新华日报》版面。(本报资料图片)

  从解放碑沿民生路步行10多分钟,便可见一栋深灰色的三层楼房,这里就是《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2021年4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营业部旧址时,发现这里虽然因为修缮暂未对外开放,但依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旧址前合影留念。“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过《新华日报》的故事,这次来重庆旅游,就想来旧址前看看。”来自南京的游客王芸告诉记者。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为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贡献。当时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被人们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站在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维维说。

  那么,《新华日报》当初为何创办?在重庆的这段时间里,《新华日报》经历了哪些过往?站在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门前,叶维维给记者讲述了《新华日报》背后的事迹。

  提前谋划 《新华日报》在汉渝实现无缝对接

   “看报了,看报了,来看今天的《新华日报》,看这份报纸如何报道抗战……”1938年10月25日,报童们穿梭于重庆的大街小巷,向市民叫卖最新出版的《新华日报》。

   “就在10月24日,《新华日报》都还在武汉出版。随着10月25日武汉沦陷,位于重庆的新华日报分馆就成为总馆。”叶维维说,不过《新华日报》能实现武汉、重庆的无缝对接,离不开中共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等人的提前谋划。

  原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新华日报》创刊之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之际,故从创刊之初,新华日报就在广州设立分馆。后来,为扩大报纸发行范围和影响力,新华日报又在重庆设立分馆。”叶维维介绍。

  史料记载,1938年10月,随着日军进逼武汉,党中央决定将《新华日报》迁往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就在党中央作出决定之前,中共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对形势作出了精准的预判,并在当年7月派时任新华日报总经理熊瑾玎等人来到重庆,寻找合适的办报地点。”叶维维说,熊瑾玎等人来到重庆后,恰巧当时经营虎标万金油的永安堂旗下《星渝日报》要停办,熊瑾玎当机立断,马上租下位于苍坪街(今邹容路)69号的星渝日报报社房屋和设备,为武汉《新华日报》迁来重庆提供了保障。

   “寻找到合适的办报地点后,熊瑾玎等人就投入到《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的筹备工作。”叶维维说,当时,董必武曾反复对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强调,武汉一天不失守,《新华日报》便会在武汉出版,倘若武汉沦陷,它(新华日报)也许要搬来重庆了。

  根据董必武的指示,熊瑾玎带领部分工作人员先赴重庆,用最短时间完成了筹备工作。《新华日报》于1938年10月24日在武汉出完最后一期后,重庆的《新华日报》接着就在10月25日出版,实现了无缝衔接,继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给了民众。

  临危不惧 《新华日报》曾在防空洞里印刷

  记者结束了对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的采访后,又驱车来到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这是新华日报总馆的旧址。”在5栋依山而建的竹木、土木结构的楼房前,叶维维介绍,从1939年8月13日到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在这里编辑、印刷和发行。

  为何新华日报总馆会从城区迁到当时还是郊外的化龙桥呢?

  原来,1939年5月,由于日机的轰炸,本来设在城内西三街和苍坪街的《新华日报》馆房屋被毁。之后不久,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力,《新华日报》不得不与重庆其他报纸一起联合办报。

  为了保证《新华日报》能尽快恢复独立出版,熊瑾玎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想方设法地租下这块地皮。“经过3个月的努力,熊瑾玎在这块地上修建了一排简陋的竹编泥糊楼房,作为新华日报总馆和职工宿舍。同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出版发行了复刊后的第一张报纸。”叶维维介绍。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总馆共有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包括记者工作室、排字房、宿舍、食堂、托儿所等。翻新后的总馆旧址,基本参照了当年的格局。和宿舍楼不同,出版部的办公室房门是两两相连,社长室靠着记者办公室,夜排字房和夜编部挨在一起。“这样的布局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而专门设计的,当年新华报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这些紧挨着的房门一样,亲密无间。”叶维维说。

  穿过几栋楼房后,一个防空洞映入记者的眼帘。“新华日报刚迁来时,为了躲避日机空袭,同志们自己动手挖了这个防空洞。”叶维维介绍,鬼子的空袭很疯狂,为了保证每天能按时出报,后来他们把印刷机也搬进了防空洞。“抗战后期,《新华日报》在防空洞里印好后,就用脚踏车从后面的小路运进城。1941年1月18日,刊载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防空洞里印出来的。”叶维维说。

   “在这些新华日报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份份以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新华日报》从化龙桥出发,被运往重庆各地,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赞誉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叶维维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