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战期间,爱国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唤起民族觉醒、激励全民抗战的优秀歌曲,无数中国人在这些歌曲的激励下坚定了必胜的信念,无数爱国青年唱着这些歌曲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1937年冬,诗人鲁藜和作曲家杜矢甲在安庆不期而遇,一首名为《淮河船夫曲》的抗战名曲自此从安庆唱响至华夏大地。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童年时代随父母侨居越南,生活困苦。1932年回国,考入集美乡村师范实验学校。1936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春,鲁藜奉调来到安徽,在蚌埠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担任指导员。同年11月上海沦陷后,他又受党组织委派,转到位于安庆的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抗日救亡活动,兼任《皖江日报》副刊编辑,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当时,省立安徽大学教授兼总务长胡子穆的夫人舒德进在安庆组建了一支“抗日歌咏队”,常在街头演出活报剧及演唱抗日歌曲,也聘请他担任艺术指导。
1937年冬,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战局势,鲁藜根据在蚌埠工作时见到的淮河船夫拉纤的场景,创作了一首名为《淮河船夫曲》的歌词:
暴风雨来了,暴风雨来了,淮河的水啊滚滚沸腾,我们的血也滚滚沸腾。拉呀紧哟!拉呀紧哟!
一步拼一回命,一步拼一回命!太阳啊埋入乌云里,田野呀罩上了阴影。伙伴,伙伴,抵住风暴前进!冲破波浪前进!前面呀射来世界的曙光,快把这船呀送上时代的路程啊!暴风雨来了,暴风雨来了,淮河的水啊滚滚沸腾,我们的血也滚滚沸腾。拉呀紧哟!前哟进哟!前呀进!前进!
就在《淮河船夫曲》这首歌词完成之时,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杜矢甲在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的感召下,提前结束了学业,随同“上海《大公报》读者会”宣传队来安庆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杜矢甲乘船沿长江逆水而上,一路上见到的都是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的同胞,心中满是悲愤和焦灼。因此,当他读到鲁藜的这首歌词时,立即被其所表现的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昂扬气慨所打动,当晚就为歌词谱了曲,写成了一首沉雄有力的男低音独唱歌曲《淮河船夫曲》,这也是杜矢甲青年时代创作的第一首歌曲。第二天,在省立安徽大学的大礼堂里,杜矢甲用雄浑的男低音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歌曲很快就在各大中学校流传开来,不久就传遍了安庆城。此后,杜矢甲又先后在武汉、长沙、西安、延安等地的巡演活动中演唱了这首歌,很快就使其成为广泛传唱的抗战名曲。
著名音乐家夏之秋听了这首歌,十分欣赏,推荐给了《战歌》杂志的主编刘雪庵,后者将其刊载于1938年1月《战歌》一卷五期,其它刊物纷纷转载。
1938年夏,这首歌曲还得到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肯定。冼星海说:“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配合得很自然,旋律流畅,曲式结构单纯、完整。”他认为“《淮河船夫曲》是一首优秀的歌曲,有中国气派和时代感,音调来自民族音乐并有所创新。”
1938年秋,鲁藜到达延安,此后先后发表了著名的《延安组诗》和《延河散歌》,成为解放区的著名诗人和“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等。
杜矢甲也于1938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声乐教员。1980年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文艺研究所副所长。
在延安时期,鲁藜与杜矢甲又共同创作了《青山青》《拿起我们的红缨枪》两首歌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鲁藜受中央派遣,返回闽越赣区党委工作。临行前,他将自己收藏的一块心形奇石送给杜矢甲,后者请一位鲁艺木刻家在心形石上刻了五个字:“暴风雨来了。”这是他们首次在安庆合作的《淮河船夫曲》中的歌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