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开始后,成都逐渐成为了大后方的 文化中心城市,由于祠堂街上有绿树成荫的少城公园,有流水潺潺的金河,还有电影院和川剧院,房租又比春熙路、东大街便宜,因此包括著名的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东方书店、大东书局、正中书局、儿童书店在内的很多书店的分店都开设在这里,很多报刊的编辑部也设在这里,故而时人称祠堂街为“新文化街”。由革命烈士车耀先创办的专门出售进步图书的“我们的书店”也开在这里,这家书店的招牌是用美术字体写的,而且是从左到右横排,这在全成都乃是开风气之先的第一家。
开明书店(1942年 摄,杨永琼 供图)
据统计,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2年中,成都市共先后开设各种书刊新店267家、文具店54家,而开设在祠堂街的书刊新店就有183家、文具店就有34家。生活、开明、北新、儿童等书店内都有共产党员,100多名书店店员还组织了一个业余歌唱队,每天早上在大街上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晚上进行街头演出,被成都市民称之为“ 晨呼队”。当时的书店都是敞架经营,读者可自由翻阅,一些书店还挂着“欢迎看书”的牌子,甚至免费供应开水,故而每天都有不少爱书人在此阅读学习。《锦城旧事竹枝词》这样描述:“琳琅满目读书香,不逛公园逛店堂。开架任君随意取,一卷忘饥坐中央。”
《大声》周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的成都代订处与分馆,先后设在祠堂街103号与88号,在成都坚持战斗了8年,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唯一公开的对外联络处。代订处的旧址在今祠堂街38号(即原103号),分馆的老建筑在改革开放之初都还在(当时是胜利西路484号),因修建蜀都大道被拆除。
抗日战争时期,由共产党所领导的进步报刊,如车耀先主持的《大声》周刊,胡绩伟、熊复主编的《星芒》周报和外围组织星芒社,康乃尔、吴德让主编的成都学联机关刊物《战时学生旬刊》,还有团结在党周围的由周文任主编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机关刊物《笔阵》,由陈思苓任主编的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的《金箭》半月刊,杨道生任社长的战时出版社,由姚雪岩任经理的莽原出版社,由饶孟文为主编的文化社团群力社等,也都设在这里。
成都战时出版社(1939年 摄,刘永禄 供图)
由于在文化街上比较容易掩护,中国共产党在成都的活动据点曾设在这里。据统计,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先后在这条街上建立过7个支部和秘密联络点、交通站,在国民党发动的3次反共高潮中,先后有包括罗世文、车耀先在内的20多位共产党员在这里被捕,因此这条文化街在当时又有“革命街”之美誉。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