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腹地,绵延起伏的川中丘陵,春天到了,阳光下的山坡上,一簇簇红花明丽如霞,这花名叫杜鹃花;还有一种鸟,与花的名字相同,叫杜鹃鸟。传说中,每当日暮,杜鹃鸟就会站在村居旁最高的树梢上,一声接一声地叫,一直要叫到次日凌晨天色朦胧。凄苦的叫声如泣如诉,人们称为杜鹃啼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 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实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
清末明初,风云激荡。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内江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其中以廖恩波、黎灌英、廖释惑、谢独开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先后回到内江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于1923年2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内江地方委员会。同时在城内太平巷杨家祠堂建立“读书会”,黎灌英负责组织团员和进步学生一起学习《中国青年》《向导》《新青年》《学灯》等进步刊物,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这年,威远县开办首家“醒华书店”出售借阅进步书刊。1926年,以国民党(左派)内江县临时党部名义,发起并组织内江公学,中共内江特支书记黎灌英任校长兼授政治课,全校高唱《民国革命歌》。在发动农民、创建农民协会活动中,黎灌英把革命道理编成通俗易懂歌谣《庄稼佬》《四季歌》等,传唱于田间蔗林,启发农民觉悟,发动东乡抗捐、抗税斗争,对中共内江地方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党团员起了积极作用。
黎灌英(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从1923年内江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到1934年,内江、威远、资中、隆昌、资阳、安岳等县,由中共地方地下党组织发起、以不同字号命名的书铺有中华文化导扬社、百城书店、仰风书局、全民书局、兴中书局、读者书屋和花萼文化服务社等。此外,资阳县还开办有德盛堂、永义堂、玉新堂、文元堂等书铺。特别是内江的中华文化导扬社下设7个分社,有书店10余家,其威远分社享有“威远书帮”之称。由于影响至巨,到1935年,上述书店数度被强行查封,书籍被没收焚毁,有9名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先后被国民党当局或地方军阀逮捕,后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此后,内江、威远、资中、隆昌等地出借出售进步书籍转入地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内江作为抗战大后方,文艺宣传、声援抗战成为推动全民抗战和川军出川的重要力量。从1938年到1945年,由内江地下党组织发起建立并参与活动的各文艺团体蔚为大观。如1938年3月成立的内江县“三一三”剧社,在中共地下党员闻化鱼鼓动下,内江文化界人士吴纯、梅英、李冰炉、周白帆等先后加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事变》《八百壮士》《保卫大武汉》等剧目,票房收入悉数送交内江“抗敌后援会”献给前方将士。
闻化鱼(图片来源:内江史志)
1938—1940年,内江先后成立的剧社有内江县“三一三”剧社、内江县光华救亡歌咏剧社、内江孩子剧团、内江县大众剧社、内江怒涛剧社、内江沱风剧社、内江县抗敌剧团、白马镇乡村通俗宣传社等颇具影响的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分别以话剧、歌剧、演讲、曲艺、晨呼、传单等不同形式进行鼓动宣传。内江县光华救亡歌咏剧社歌咏组长谢碧芳,以共产党员20多人为骨干组成“晨呼团”,每天清晨在城内街道上列队前进,高呼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内江孩子剧团在地下党员谢碧芳、吴汝翊鼓励支持下,进步人士温余波联络30多名10余岁的中小学学生,先后在内江、资中、简阳、资阳、隆昌、永川、壁山、铜梁、大足、成都等地巡回演出300多场次,自编自演《帮助咱们的游击队》《被赶出的孩子》《募寒衣》《一个孩子的梦》《夜之歌》等爱国剧目,并将义演筹得的款项兑换布匹制成棉衣献给前方将士。
为鼓励孩子们的抗战行动,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发给孩子剧团团员银质帆船式徽章,鼓励孩子们要像帆船一样奋勇前进。时《华西日报》《新民报》《星芒报》等均作报道。四川大学明天歌咏团将《祖国的孩子们》送给内江孩子剧团作为团歌。抗日将领冯玉祥将军到内江募捐,接见孩子剧团的小演员,称赞他们是“教老百姓的小先生”,并对内江其他剧社的文艺宣传行动给予充分肯定。
此外,简阳抗建剧团,资中华联抗敌歌剧团、亚光剧团,隆昌平川俱乐部、隆昌票友京声平剧社等群众文艺团体也非常活跃,演出节目主要是当时流行的《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卢沟桥问答》《流亡三部曲》《游击队之歌》《雪国耻》《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黄河大合唱》等,其自编自演节目也非常丰富,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唤醒受苦受难民众。
抗日战争时期,内江的刊物创办也颇具影响。内江的《血光》《文化动员》、资中的《小战士》、威远的《抗日周刊》等一批报刊相继面世,向民众宣传抗战形势,或以文艺作品激发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其中《血光》是内江文艺界在《内江日报》开辟的抗战文艺副刊,每周双刊,主编梅英,共出300余期。中共地下党员闻化鱼任《内江日报》编辑,他团结党内外记者、作者,对《血光》给予大力支持,并亲自为《血光》撰稿。这一时期,《血光》还转载过丁玲、周扬、茅盾等著名作家作品以及范长江的战地通讯。同时,还选本刊和《大公报》《华西日报》中一些作品,编为集子,名《血光集》,共出4集,由成都、重庆、自贡、内江等地书店代售,影响很大。1938年3月出版的《血光集》上,刊登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个版本和多年后公开发表的这首诗,有个别字不同,说明当时还没有定稿。有学者断定,这是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诗作。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血光》被迫停刊。
《血光集》前置词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内江的外来文化。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成渝公路(1932年通车)中心地段的内江县,正是这一文化迁徙的受益方和大后方。资料载,从1937年8月到1945年9月,先后陆续以不同方式方法来到或路过停留内江的国民党、共产党中的党政要员、民主人士、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等,大约有300多人,其中顶尖级或重量级人物就有100位以上。《内江历代书画名人》附录中有:吴稚晖、柯璜、黄炎培、于右任、冯玉祥、沈尹默、张聿光、郭沫若、吴宓、张恨水、徐悲鸿、丰子恺、黄君璧、老舍、周抢元、张书旂、关良、周继熙、阎松父、翟道纲、钟道泉、董寿平、傅抱石、赵完璧、赵望云、张伯阳、张仲阳、张叔阳、牟于天、李琼玖、吴一峰、彭华士、沈逸千、萧蔓若、王王孙、郭蔓锄、佘雪曼、林涤非、关山月、黄苗子、郁风、岑学恭、梁鼎铭、梁又铭、梁中铭、胡藻斌、张隽容、游子民等。其中尤具影响力的人物有:
冯玉祥: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三过内江,在内江留下不少墨宝。1944年初,抗日战争处于最为重要的紧急关头,冯玉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来到内江募捐,并为《内江日报》“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专刊”题签书联:“立论应关疾苦,秉笔莫乱春秋。”联句深谙民瘼,唤醒国难匹夫。
1944年6月27日,《自贡新闻》发表的冯玉祥将军诗作《内江人颂》
于右任:著名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蒋介石私人秘书。民国初年为喻培伦大将军题写“喻大将军专祠”。抗战时期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身份来到内江,住内江中国旅行社,滞留期间,为内江题留多副对联,并为友人留下不少墨宝。
黄炎培: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41年过内江时,留有《内江元旦》《内江道中》等诗赋。
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书法家。抗战期间路过内江,住民乐大厦中国旅行社,应邑人之请题写“与民同乐”4字,又为河坝街“义厚昌”钱庄题写招牌,其墨宝尚存民间。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抗战期间,其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巴人取水》《横田五百士》等,在内江南街廖氏祠小学展出,以激励国人抗日热情。
丰子恺:著名教育家、画家、文学家。抗战初期携家人流亡入川。1945年初来内江办画展,赠时任《内江日报》副刊编辑的梅晓初条幅,配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画情景交融,雅有深意。
老舍: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妇孺皆知。抗战时期四过内江。1939年冬与吴组缃一道来内江参观内江甘蔗试验场,同年参观沱江中学并为学生题字:“读书为了抗战救国,写文章不是写给自我欣赏。”
内江糖厂的塔吊正在转运甘蔗(图片来源:内江日报)
沈尹默: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界泰斗。抗战时期来内江举办书法展,影响深远。
张恨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3年秋来内江,为交通银行经理康爱山作《斗方菊花图》并题诗云:“措大劳军礼物差,也来义卖写黄花。凭君买去糊窗孔,休把吾人当画家。”
傅抱石: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之一。1942年夏来内江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代表作品有《枣园春色》《野水归棹图》以及草就于重庆的《山城雄姿》《红岩村》等。
《枣园春色》 傅抱石作
郁风:著名作家郁达夫之女。抗战时期随丈夫黄苗子来内江办画展。1944年2月,中华剧艺社在内江天星大剧院演出《天国春秋》《屈原》等话剧,郁风发表抗日救亡演说,给内江人民以极大鼓舞。
概而言之,抗战时期,这些流亡到内地的文化人的人文精神与爱国激情,构筑了内江独特的人文风景,他们书写的是时代精神和天地良心,他们的行为感动着内江父老乡亲,他们的作品激荡着我国特定时期的红色文化,记录了内江曾为民族抗战而作出贡献的厥功至伟。在这些外来文化的熏染和融汇中,形成了抗战时期内江的外来文化形态,为声援抗战、唤醒民族自觉,为争取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用书写展现信仰的光芒,释放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内江革命初期的“读书会”,映照着共产党人寻求真理的不变信仰;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报刊杂志宣传和外来文化交流,见证了内江人民不甘屈辱、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折射着内江文化人“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不断回望。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红色文化、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穿透时光的,是红色的力量。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