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日烽火中的《江潮报》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文/俞继东    2023-09-06 09:40:20

  【精彩提要】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苏中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多种报纸,这些报纸真实地记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为国家民族发出抗战强音、吹响时代号角,苏中三分区党委主办的《江潮报》就是其中的之一。

图片

《江潮报》

  01、克服艰难创办的报纸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取得胜利后,新四军在苏北东台县狮子口同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南下部队胜利会师,打开了苏北敌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这是中共中央放手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大部署。当国民党在1941年1月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新开辟的苏北根据地重建新四军军部,在华中各地编组了7个师和军区。新四军第一师驻在苏中军区,下设四个军分区。以黄桥为中心的泰兴、如西、泰县、靖江四县是第一师第一旅驻在地,于1941年3月组建为苏中第三军分区,设立了苏中第三行政专员公署。4月,中共苏中第三区地方党委成立。从此,在这块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5万的沿江平原上,三地委领导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和卓有成效的民主政权建设。

  《江潮报》是新四军中共苏中三地委的机关报,于1941年7月1日创刊,三地委书记叶飞曾兼任《江潮报》社长。三地委在如皋西乡卢港成立不久,就决定办一份地委机关报,并从敌据点里搞到一架铅印机和一套铅字。此时,敌人的第二次“扫荡”刚刚开始,印刷厂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地委决定暂时把机器设备沉入河底。鉴于笨重的石板和效率很低的印刷工艺不能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需要,地委决定先办油印报。1941年7月1日,油印的《江潮报》正式出版,并迅速与广大读者见面。

  1942年,三地委通过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买到一部大号圆盘机,一副3号铅字和部分印刷器材,于是年8月建成“大众书店印刷厂”。《江潮报》即由“大众书店印刷厂”印刷,亦即由油印改为铅印。1943年7月1日,“大众书店印刷厂”改名为“《江潮报》印刷厂”。《江潮报》改为铅印后,印刷最多每期达万份以上,报纸的印刷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02、宣传抗战必胜的报纸

  《江潮报》始终以“抗战”为核心,宣传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内容主要可分本地抗战新闻和全国抗战新闻,同时也转载中共领导人文章。地方抗战新闻记录了苏中根据地的抗战进程,有些体现出华中军民服从中央,坚决打击敌人的无畏气势。如长篇头条《中共华中全党新四军指挥员向毛泽东同志保证:绝对服从中央领导击退反共特务进攻》,指出我军需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惜牺牲,击退反共特务分子。有些展示出解放区军民英勇的抗战风貌,如《苏中新四军劲旅两旬间打胜战十余次》《江安区队坚守大门打退十倍敌人》《自卫浪潮高涨》,这些文章生动地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新闻揭露了日伪的残酷剥削和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从对比中体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制度的优越性,如《锄头榴弹痛击抢粮伪军不让敌寇抢去半粒麦》和《石庄敌伪勒索食粮强摊月捐我已商定对付办法》,报道了西来和石庄等地伪军向根据地群众派捐要粮,遭到了民众的坚决反抗;《紫石县减租冬救援新解放区人民生活改善》报道白米区的民众一边受到日伪的威胁,一边又受到国民党税警的压迫,该地区回归根据地后,紫石县政府发放慰问物资,帮助困难百姓,周围的百姓也来投奔抗日根据地。

  团结军民,联合抗日,中国军队取得了骄人的抗战战果,《江潮报》也时有报道,如刊登《车镇区游击队发表五月战果》《十八集团军抗战第五周年战绩总结》《新四军抗战第五周年的战绩》等,其中《新四军抗战第五周年的战绩》展示的战绩为:“伤毙敌人总数24512名,俘敌伪5009名,缴获步枪13721支、轻机枪285支、重机枪267挺、射炮20门、手枪149支、日本大衣1009件、日本军毯358条和防毒面具127个……”之后,《江潮报》又及时刊登了《新四军一师发表半年来战绩》,报道1942年上半年,一师战斗256次,杀伤敌伪万余名,缴获重机枪8支和轻机枪40支。这类战果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进一步稳定了抗日根据地的军心民心。

  03、军民喜闻乐见的报纸

  《江潮报》始终贯彻“全党办报”方针,1943年1月组成有地委、军分区政治部主要领导参加的党报委员会,地委书记叶飞兼任社长,发布办好《江潮报》的决定。8月,发表署名社论《从党报检讨你们的党性——给三地委全党同志》,要求全分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同来报道群众的斗争和生活,使党报进一步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充分体现党报的人民性。

  《江潮报》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有特色。《江潮报》有4版、2版两种版面,主要报道三分区的战时新闻、当时的国际新闻和全国抗战新闻,还有评论和副刊。无论是4版还是2版,无论是增刊还是专辑,《江潮报》所有的图文都力求新颖活泼,适合群众阅读,成为一张军民喜闻乐见的报纸。报纸经常配合中心任务,用小调、鼓词、民歌、民谣形式,开辟“时事综述”“政策讲话”“生产知识”等栏目,在说笑中宣讲政策和形势。

  《江潮报》一、二、三版主要刊登新华社电讯和中共中央指示文件、延安《解放日报》社论、专论、述评,地委的决定、指示和社论、专论,本地区的新闻报道,四版辟有副刊。报纸还辟出一定篇幅包括中缝,刊登收费的商业广告和启事,这些内容包括商品物价、解除婚约、脱离亲属关系、遗失财物或契约等。很多人不解,认为地委的党报怎么登载私人的信息,但地委通过调查后认为,这也是党报联系群众、反映社会生活、宣传党的政策的一种有效形式,群众在党报上登载个人事项,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党报的权威性,认可了党报的法定效力。

  《江潮报》深受群众喜爱,引得日伪极度仇视和不快,日伪组织人员下乡高价收购《江潮报》,然后进行销毁,可这种形式费力费钱,而且效果不大,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后来,日伪干脆伪造《江潮报》下乡散发,但这种报纸内容虚假,版面呆板,加上印刷技术拙劣,群众一眼就识破不是真的《江潮报》,最后造假活动草草收场。

  在大众文化普及方面,1944年初,《江潮报》开办了支报《江潮大众》。《江潮大众》为铅印小报,版面设计活泼,主要面向文盲、半文盲的乡村干部和群众,始为周刊,后改为5日刊、3日刊。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举措。

  04、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

  《江潮报》自1941年7月1日创刊到抗战胜利,一直转战穿插在敌人碉堡封锁线之中,坚持出刊,扩大发行,并逐步由四日刊改为三日刊,成为党领导下的全区人民坚持斗争的旗帜,受到当时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社论的表扬。在华中地区,曾被称誉为“北有《拂晓报》、南有《江潮报》”。

  1942年12月,报社将《江潮报》1期至60期的合订本,通过地下党交通站,送到了苏联在上海所办的中文《时代》杂志社,后经杂志社辗转送往莫斯科,作为献给斯大林62岁寿辰礼品,之后《江潮报》社收到了苏联回赠的莫斯科中文版《列宁主义问题》和1942年《真理报》合订本。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曾在延安举办地方党报党刊展览,《江潮报》参加展览并获得好评。1943年,这份富有特色的抗战小报走向国际,宋庆龄将《江潮报》带到国外参加“万国新闻报纸博览会”,收获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张抗日烽火中的报纸。

《团结报》5月18日文史周刊6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