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来说,故乡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对故乡的一次次回望,带给作家的是一次次情感的喷涌。在王棵儿童文学新作《芦哨声声》中,正是这种涌动的情感,推动着整部作品的叙事走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对姐弟穿越战争的阴霾,带着勇气与尊严,踏上对光明的追寻。对家乡故土的爱,对方言母语的爱,对家国民族的爱,这些深沉的情感在作者的笔端融合在一起,如声声不断的哨音,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回荡。
作为在儿童文学中无法回避的成长叙事,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立体丰富、成长性强的人物形象层层推进。作者捕捉到了人物细腻微妙的心理变化,在人物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变化着叙事节奏,在宏大题材的框架下进行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探索。如敏感倔强、果敢坚强的姐姐多鱼和善良天真、心思细腻的弟弟来金,他俩因为复杂的家庭背景而心存芥蒂,又因突如其来的生死逃亡而相依为命。他们一起与敌人的走狗周旋,躲进河边农人的草棚,捕捉野地里飞舞的萤火虫,与数百只恼人的蚊子彻夜对抗,在阳光下闪烁的菱角花园戏水,爬到高大的桑树上捡知了壳……一边是奋力破坏敌人建日语学堂的“奴化教育”计划,一边是在乡野大地上的自我成长与重塑。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在时代的背景下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守护,成了抗击敌人的一分子,彰显出小小少年融入生命里的荣耀。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读者,被小说中的人物所牵动所共鸣时,会发现,竭尽全力去回忆心目中的那个儿童,是作者观察儿童、书写儿童的重要方式。眼中有孩子,心灵才能够相通,才能写进每一个人的童年里去。作者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所写的多鱼和来金姐弟俩就有他自己和姐姐的影子,那种彼此间的互动与情感是真实存在的,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依恋,这种动人的情感不管是儿童和成人都是可以感知的。
把目光向更远处回望,望向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要如何与当今的儿童讲述那段历史,告诉他们是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情感的灌注中,作者将战争叙事往更深处挖掘,《芦哨声声》这部作品没有大多数抗战题材中的硝烟与战火,作者细致描摹了战争下的日常,刻画平静背后的阴云笼罩。战争不止我们眼前看到的满目疮痍,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暗流涌动。作者聚焦“文化抗战”,用他独一无二的叙事方式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战争,了解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传承那段记忆和精神。母语、方言、官话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有着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割舍不断的情感。跟着父母的牙牙学语,学着老师的字正腔圆,与同胞的乡音不改,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身上涌动的血脉,扎根于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哪容得他人侵入篡改。小说中,当多鱼把“不学日本话”“抵制日军文化入侵”“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抗战标语贴在墙上时,心中是何等激动与明亮。这样有情感有温度的书写为小说赋予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性和当下性,让儿童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先烈们澎湃的热血,汲取无限的力量。
当方言被写进文本时,既要照顾到大众读者的阅读感受,又要兼顾文学性,为故事的展开服务,作者在字词、语气、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取舍和艺术化处理,有棱有角的人物性格和那片土地特有的气息被传达出来,在读者心中留下别致的韵味。这样的处理发挥了方言丰富的含义和强烈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与文本风格。同时,小说质朴生动的语言,充满童趣又富有诗意,把儿童视角下的江南水乡风貌展现得亲切动人。“在一丛丛水葫芦、菱角间,有一汪空旷的水域。比先前更为红艳的阳光,播洒在因男孩们的嬉闹而漾动的这一片水面上,抹涂在时而浮出水面的他们的脸上、脖子上、肩上。”这几句话把男孩戏水的画面描写得有声有色,仿佛我们也在现场一般。“于是,整个夜晚,都有一种沙啦沙啦的声音。鸡窝里的鸡,鸭窝里的鸭,羊圈里的羊,猪圈里的猪,在夜晚,它们都会梦呓……这片古老大地上清幽、宁静的乡村夜晚,像一本乐谱,里面装点着数不清自带乐感的细小声音,那是人世的低语或吟唱……如果不是战争,这里每一个夜晚都是如此。战争却让这样的夜晚蒙上阴影,即便一切如常,人们却依然悬着一颗心……”而这一段的描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用这种难得的静谧美好反衬出战事背景下大家的惊恐和不安,从侧面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当哨声接连不断地响起,整个村子投入到和敌人的激烈战斗中。这哨声带给多鱼和来金的是对胜利的信心,对未来的希冀,带给读者的是久久散不去的感动。
王棵《芦哨声声》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出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