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名剧《蜕变》轰动神州大地
来源:温州市图书馆   2024-05-25 17:01:49

曹禺

  2015年是我国杰出戏剧家曹禺从事戏剧活动90周年纪念,又是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人们很自然地回想起抗战前期曹禺创作的一部不但轰动浦江,而且影响神州大地的抗战名剧《蜕变》,剧中洋溢的爱国主义豪情和希望之光至今仍闪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抗战烽火激发曹禺新作创作灵感

  1939年4月,国立剧专为免日寇狂轰乱炸,奉上级指示迁至川南小县江安办学。

  到了江安之后,刚从美国留学回国参加抗战戏剧教育工作的张骏祥先生,一天三顿在曹禺家搭伙。

  一天晚饭后,曹禺同骏祥谈起“七•七”事变以来自己的感受,向他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37年他在长沙听徐特立报告时的激动心情,和见到徐特立勤务兵的深刻印象。他说:“骏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深极了。你想,一个年过五十的老人,一讲就是五六个钟头。我现在还记得他讲的题目是‘抗战必胜,日本必败’。内容精采极了。会场里掌声一阵又一阵,我还从来没有听过这样激动人心的报告。第二天,听小勤务员告诉我,老人待他亲如父子,晚上帮他盖被子,还教他识字。真感动人。官兵之间这么融洽,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连好几天,我都没睡好觉。一上床,脑子里出现的就是徐特立、小勤务员这两个人的形象。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样的老人,我非写出来不可。”

  张骏祥仔细地听曹禺讲,直到他讲完徐特立的事迹,才认真地对曹禺说:“家宝,你既有这样的触动,为什么不写下来?”

  “我是想写。打那以后,我就一直在积累有关的素材。还有,在重庆的时候,有一件事也让我激动不已。在一张小报上,我看到了白求恩事迹的报道。一个外国人,万里迢迢赶到中国,援助我们抗战,这种精神真是太崇高了。"

  曹禺越说越兴奋,张骏祥也越听越有兴趣。最后,他直截了当地督促曹禺赶快将此剧创作出来。接连几天,曹禺陷入紧张的构思之中。

  抗战以来,从长沙到重庆,从重庆到江安,国民党政府大大小小各级机构腐败的状况,给曹禺留下很深的印象:长沙伤兵医院种种腐败现象不断浮现在眼前。江安也有伤兵医院,那儿的情况几乎与长沙一模一样。到处是贪污腐化,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成天在鬼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大大小小的蛀虫们只知发国难财,借“抗日”的招牌贪污捞钱。

  曹禺决定以一个省立后方医院抗战初期的遭遇为题材,揭露抗战中大后方的动摇分子和腐朽人物,鞭鞑种种黑暗丑恶的现实,指出中华民族在抗战过程中一定要脱掉那一层腐化的躯壳,新的愉快的生命才能降生。

  因为有近三年的生活积累,几个主要人物早就活跃在脑海。他想以徐特立为原型,塑造一个正直、果断、富有革新精神的爱国志士——专员梁公仰。活跃在曹禺身边的众多的知识分子又促使他酝酿了丁大夫这一形象。创造这个人物时,他从佐临夫人丹尼身上吸取了不少东西。他曾对佐临说过:我想按照丹尼的性格、气质,创造一个女大夫的形象。

  经过一个月紧张的写作,源于生活的创作灵感空前活跃,1940年3月,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一部曹禺新作四幕话剧《蜕变》,终于顺利诞生。

周恩来、巴金盛赞《蜕变》

  1940年4月15日,剧组战胜了顽固派的刁难、禁演风波,《蜕变》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由国立剧专毕业生蔡松龄扮梁专员,沈蔚德、冀淑萍扮丁大夫、方琯德扮丁昌、沈扬扮小伤兵、吕恩扮伪组织。张骏祥导演。演出获得成功,轰动山城。

  《蜕变》的公演,使人们又看到了曹禺光彩夺目的新作。但对这个戏如何评价,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个初夏的深夜,《新华日报》社内,灯火通明,搞文化工作的几位同志正就目前看过的这个戏展开热烈的争论。鲁艺毕业的女记者张颖想用化名章罂写一篇剧评,推荐这个戏,遭到几个同志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戏不应该赞扬,而应该批评,因为它歌颂了国民党。剧中主人公之一的梁公仰是一个国民党的视察专员,他一来,省医院就面貌焕然一新,生活中哪有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有的同志认为这个戏的主旋律是爱国的,是对抗战的热情歌颂,在艺术上也有分量,就是应该戏迎这样的戏。

  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也参加了这场争论。他十分注意倾听在座每个同志的发言。最后,他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曹禺是个年轻有为的剧作家。他从抨击封建大家庭的题材一跃为及时反映沸腾的抗战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生活视野的日渐开阔。《蜕变》这个戏就具体地显示了作者政治上的进步。我同意刚才有些同志的意见,这个戏总体上是歌颂抗战的,作者的爱国主义立场是十分鲜明的。不错,剧中出现的梁公仰是一个国民党的专员,但这也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在实际生活中,国民党官员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中有顽固派,有中间派,也有坚持抗战的爱国志士。象冯玉祥、蔡廷锴、张自忠他们不都是坚持要与敌寇血战到底的爱国将领吗?《蜕变》中歌颂了粱公仰这样的爱国志士,这对我们争取国民党中、上层人士积极投入抗战是有益的,对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有利的。……周恩来的一席话深入浅出,有实例,有分析,说得大家心服口服。在周恩来的引导下,《新华日报》先后多次发表了推荐《蜕变》的文章。各报也纷纷载文赞扬这次演出。《国民公报》认为这部戏充满“戏剧的活力”,“有沉重之感,惟有沉重,才能显示出他的力量。”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念渠说:这个戏“有着一个崭新的主题,反映着到达抗日胜利所必须的而且正在经历着的一个过程”,尤其肯定了作者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了不平凡的真理,从细小中看出了伟大。”

  《蜕变》油印本刻成后,曹禺立即寄了一份给挚友巴金。在昆明西城角落寓所的电灯下,巴金一口气读完《蜕变》。他忘记了深夜,忘记了眼痛,忘记了疲劳,读着读着,禁不住泪水浮出眼眶。读完之后,心里充满了快乐,眼前闪烁着光亮。他决定将这本新作列为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曹禺戏剧集》中的一种,并亲自为《蜕变》单行本撰写后记。他说:“这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被感动,我惭愧,我感激,我看到大的希望,我得着大的勇气。现在我很高兴地把《蜕变》介绍给读者,让希望之光闪耀在每个人的面前。”

佐临夫妇精心排演《蜕变》

  《蜕变》在重庆首演获得成功的第二年,《蜕变》就出现在上海舞台上。

  一九四一年秋,上海剧艺社的一部分成员黄佐临、吴仞之、英子、张伐、韩非、黄宗江、史原、胡导、石挥等十二人,离开剧艺社,组织了上海职业剧团(简称“上职”)。“上职”成立后选择的第一个公演剧目就是曹禺的《蜕变》,由佐临导演,丹尼、石挥主演。演出地点在卡尔登(即今大光明电影院附近的长江剧院)。

  全剧气势宏伟,正气磅礴。佐临既抓住全民抗战磅礴的宏伟气势,却又对比性地一开幕先作个反证,舞台上出现的场景是拥挤,紊乱,嘈杂,污秽,霉烂……把第一幕处理成了必将要给予“蜕变”的一个“老朽的躯亮”。导演按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把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与抗战正气绝不相容的丑恶事物,鞭辟入里、细致入微地给予了揭露。

  第二幕,在敌机轰炸中,丁大夫为小伤兵动手术的场面最为激动人心。飞机声、炸弹声、房屋倒塌声,远处火光连天、近处浓烟滚滚,交织成一片,似乎这手术室立刻就要被烧毁,就要倒塌……。丹尼扮演的丁大夫却镇定自若,全身心贯注在正进行中的手术上。有一两个刹那的顿歇,那是小护士吓得浑身哆嗦,手捧的盘子里的器械抖动得叮叮当当直响,不料一“老头儿”(梁专员)马上接过盘子,挥手叫小护士进防空洞,自己就很熟练地配合丁大夫工作起来,还给小伤兵聊天讲故事……。敌机飞走了,手术成功了!导演创造了这么一个氛围:炸弹声似乎把第一幕那“躯壳”也震倒了,空气陡然清新了起来!

  “中国,中国,你是应该强的!”

  《蜕变》的女主角丁大夫由丹尼扮演,演员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不仅她的亲戚朋友中有类似“丁大夫”,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她自己身上的许多个性因素、气质因素,特别是学成归国后要以自己的艺术创造参与祖国抗战的强烈愿望,都是与丁大夫形象完全契合的。丹尼的表演外刚内柔,石挥的表演总体上内柔外刚,演员在人物造型和节奏处理上也都各具特色。丁大夫身材挺拔,步伐快速而稳健有力。她的体态、手势、动作都随着人物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具和造型感,节奏感和力度感。

  由于《蜕变》表现了抗战中广大人民激动的心声,演出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第一场演出,就引导起全场爱国热情的高涨,台词不断为雷动的掌声所中断,剧终以后,连续谢幕三次,很多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在后台激动得流了泪。《蜕变》的演出,经过整整一个月连续满座以后,到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这天,剧场气氛达到高潮。

  演出时,演员的台词不时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打断。当丁大夫在结尾处向列队出发奔向战场的抗日战士讲话,讲到“中国,中国,你是应该强的!”这时,观众厅里大声地喊出了爱国口号,整个剧场沸腾了!

  这当然不能不引起租界当局的注意,到第二天,迫于日本军阀的压力,工部局就横暴地对《蜕变》发出了禁演令。

  顽固派害怕《蜕变》,人民却热烈欢迎《蜕变》。从上海到桂林,从延安到苏北,各地争相上演《蜕变》。

  杰出的导演艺术家、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将《蜕变》列为十部必读抗战剧本之一。

文章作者系曹树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