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版画家力群与鲁迅的“神交”
来源:《团结报》 作者:夏明亮   2025-08-16 11:15:48

  【精彩提要】

  力群(1912—2012),原名郝丽春,山西灵石人,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务,曾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力群创作木刻《鲁迅像》

  效仿鲁迅木刻救国

  1931年秋,刚刚进入国立杭州艺专不久的力群就遇上了九一八事变。面对国土一天天的沦丧,亡国之痛使广大爱国学子再也无法安坐在画室中专心地作画。力群常与同窗挚友曹白、叶乃芬、叶寒玉、孙功炎等聚在一处,商讨救国救民之策和青年学子的出路。

  在此前后,鲁迅极力倡导通过木刻艺术来反映民间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艺术家走“艺术为劳苦大众服务之路”。鲁迅说:木刻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为大众的艺术。”“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还说:“权力者压服了人民,但觉得他们(版画家)倒是强敌了,拼音字好像机关枪,木刻好像坦克车。”

  鲁迅的指引使年轻学子们眼前豁然开朗。他们决心拿起手中的刻刀,唤起民众的觉醒,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贡献力量。

  1933年春,力群与曹白、叶乃芬、孙功炎等发起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决定以版画为武器,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战斗。“木铃”在杭州方言中是“傻瓜”的意思,力群为木刻研究会命名为“木铃”,意即要像“傻瓜”那样义无反顾地站在新兴木刻运动的第一线,不管别人的议论和嘲笑,一直坚持到底。他坚信:“以木造铃,明知是敲而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的限度上,希望它总有一天会铮铮作巨鸣的。”同年夏天,力群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当时左翼艺术家中的活跃分子。

  一幅幅饱含激情的版画,从这些木刻青年犀利的刀锋下诞生。1933年4月1日,首届木铃木刻展览在杭州艺专开展。这些作品或反映民生的疾苦,或反映民众的觉醒,或反映民众的抗日斗争,每一幅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其中,力群的《病》《生路》,曹白的《卢那卡尔斯基像》,许天开的《关外的反抗》等作品,得到了观众更多的好评。展出的当天,他们手工拓印的120本《木铃木刻集》被抢购一空。展览结束后,他们铅印了几本《木铃木刻集》,寄给鲁迅,请他指导。由此,鲁迅开始关注力群、曹白等几位青年木刻家。

  “木铃木刻研究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所发出的“铮铮巨鸣”,终于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巨大恐慌。1933年10月,力群、曹白、叶乃芬三位木刻青年被指控为“共产党嫌疑犯”而被捕。他们先是被关进拘留所,三个月后又被转押至陆军监狱。鲁迅得知三位木刻青年被捕的真相后,曾用隐晦而犀利的语言,在《写在深夜里》一文中,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警察的一跳好象老虎,一把抓住了这青年的背脊上的衣服,提出寄宿舍的大门口去了。门外还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学生,背脊上都有一只勇壮巨大的手在抓着。旁边围着一大层教员和学生。”

  鲁迅对力群的具体指导

  一年多的炼狱生涯,使力群投身大众艺术的意志更加坚定。

  1935年1月力群出狱,先后辗转杭州、上海、太原等地。在太原时,正值阎锡山大搞白色恐怖,大肆搜捕杀害进步人士,鲁迅时常为力群的安危而挂心。后来曹白致信鲁迅,告知力群安然无恙,鲁迅才放下心来,在1936年5月4日给曹白的复信中说:“关于力群的消息,使我很高兴。”

  力群没有与鲁迅直接进行联系,他的木刻画都是通过国立杭州艺专的同学曹白给鲁迅的信中附过去的,鲁迅又通过给曹白的信对力群的木刻创作进行指导。

  1936年5月,苏联文坛领袖高尔基向世界各国作家发出了写《世界的一日》的号召,中国作家鲁迅、茅盾等把1936年5月21日定为“中国的一日”,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力群响应这一号召,根据这一日他在太原郊外的见闻创作了一幅名为《采叶》的木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村妇女,领着她的小女儿在采摘树叶,以求果腹的情景。其间,母亲昂首攀枝,幼小的女儿手托篮筐的细节,令人心酸欲泪,难以自已。

  1936年夏,力群通过曹白先后把自己创作的三幅木刻作品《采叶》《三个受难的青年》和《鲁迅像》寄给鲁迅。鲁迅在同年8月2日给曹白的信中说:“郝(力群)先生的三幅木刻,我以为《采叶》最好;我也见他投给《中国的一日》,要印出来的。《三个受难的青年》初看很好,但有一避重就轻之处,是三个人的脸面不明白。”关于力群对照着鲁迅照片刻下的《鲁迅像》,鲁迅说:“我对于中国的木刻界的现状,颇不能乐观,李桦诸君,是能刻的,但自己形成了一种型,陷在那里面,罗清祯细微,也颇自负,但我看他的构图有时出于拼凑,人物也很少生动的。郝君给我刻像,谢谢,他没有这些弊病。”谈到力群的木刻技艺,鲁迅一边指出其可取之处,一边中肯地指出缺点所在:“他的木刻,是很生动的,但关于形体,时有失败处,这是对于人体的研究,还欠工夫的缘故。”《采叶》得到了鲁迅的认可,让力群一生难忘。直到晚年,他还多次说过:“这对年轻的我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呀。”

  1936年10月初,力群与江丰、野夫、陈烟桥、黄新波、曹白等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桥青年会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鲁迅于8日带病前往参观,对在场的青年版画家颇多鼓励和嘉勉。当时力群正在世界语学会赶写标语,错失了与鲁迅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其实,在上海期间,力群的住地与鲁迅的寓所仅距一箭之遥,但他始终没敢去打扰自己心目中的导师。

  在此之前,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的夫人池田幸子曾经对力群说:“你想会见鲁迅先生吗?我可以给你引荐。”力群觉得鲁迅那样忙,怎好去耽误他的时间呢?况且又不知道见了面该说些什么。他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渴望,终于没去。

  力群创作木刻《鲁迅像》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多钟,力群刚起床,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打开门,见是曹白和池田幸子。他们悲痛地对力群说:“不幸的消息,鲁迅先生逝世了!现在请你马上去给鲁迅先生画遗像。”力群来不及多想,急忙跳上曹白他们的汽车,直奔大陆新村鲁迅的家里。鲁迅安详地躺在瞿秋白赠送的那张床上,全场笼罩着一片悲哀。在场的除鲁迅夫人许广平、胞弟周建人外,还有作家胡风、翻译出版家黄源,日本友人内山完造、鹿地亘等。力群极力抑制泪水,用了几乎一个上午,完成了四幅鲁迅画像。力群创作的鲁迅画像,面容凝重,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颇能反映鲁迅的神韵,成为刻在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鲁迅的形象。

  此后几日,力群参加了对鲁迅遗体的守灵和在上海万国公墓举行的隆重的安葬仪式,还根据自己对丧仪过程中的观感写了《卖票员与巡捕的敬礼》《关于“鲁迅先生木刻像”》等文章。

  在鲁迅的指引下,力群投身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一生没有停步,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基于对鲁迅先生的导师一般的特殊感情,力群撰写过《我给鲁迅先生画遗像》《鲁迅先生怎样指导木刻创作》《鲁迅先生和我》《木刻工作者的纪念——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鲁迅先生的宽容》《不知道鲁迅先生即是一种耻辱》《向鲁迅学习——在山西省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鲁迅是培养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母亲》《谈两幅与鲁迅有关的优秀木刻》《愿他含笑九泉》等回忆文章,还发表有《鲁迅与美术》《略论祥林嫂的死》《从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说起》《谈鲁迅小说杂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谈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肥皂〉赏析》《爱情悲剧〈伤逝〉赏析》《〈鲁迅与中外美术〉读后》等多篇研究鲁迅作品的文章。

《团结报》2025年7月3日第6版  作者:夏明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