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潮,很多美术工作者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抗战宣传活动之中。他们秉承“美术救国”的宗旨,以笔和刻刀为武器,创作了一大批唤醒民众、动员民众起来抗战的美术作品。美术展览活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十分普及和兴盛。其中,“十字街头”美术因陋就简,作为一种大众化美术的体现,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遍及中国城乡各地。以抗战宣传画为核心的“十字街头”美术,以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解决了正规美术展览的不足。高悬于“十字街头”的抗战宣传画,形象生动,发挥了美术特有的宣传作用,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宣传壁画 (《良友》画报 第139 期)
“十字街头”美术,一般是指绘在大幅布块和墙壁上的美术宣传画(故又有人称作布画和壁画),出现在街头或观众簇密的地方,以方便普通民众观赏,在抗战时期广为流行,在中国城乡随处可见。当时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曾参加过“十字街头”美术活动,如唐一禾、周令钊、林风眼、张乐平、王式廓、叶浅予、黎冰鸿、常书鸿等。“十字街头”美术的出现,既反映了爱国的艺术家不再囿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不再是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救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走出了画室,走上了“十字街头”,投身于用艺术为抗战服务的实践之中,又表明艺术开始了走向民众、走向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一、街头抗战壁画
在“十字街头”美术中,抗战壁画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在偏僻的农村,也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抗战宣传壁画无处不在。就是在沦陷区的许多地方,抗战壁画也时常可见。
沦陷前夕的武汉,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抗战美术的中心,可以说也是“十字街头”美术比较成功的典型。当时的武汉,不仅大街小巷贴满了抗战的宣传画,而且抗战宣传壁画也随处可见。这其中以黄鹤楼壁上的《全民抗战》大壁画最有代表性,当时的影响也最大。《全民抗战》大壁画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美术科具体组织实施,而第三厅又是周恩来实际领导的。《全民抗战》大壁画的制作,由田汉领导,李可染、叶浅予、倪贻德、王式廓、周令钊、傅抱石等当时在武汉的十多名艺术家参与了创作。作品以“全国总动员,保卫大武汉”为主题,通过“纪念碑式”的壁画场面,表现中国军民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决心和勇气。1938年9月26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全民抗战》大壁画的报道,详细介绍了这幅壁画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并称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幅大画”。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后,对《全民抗战》大壁画十分恐惧,捣毁了这幅壁画。但是这幅壁画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是抗战中的一幅划时代的绘画作品,标志着中国美术新写实主义的开端。
1938年10月26日,武昌沦陷。图为日寇行进在黄鹤楼抗战大壁画前
除了国统区外,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美术宣传活动,抗战宣传壁画也到处可见。根据地党和政府鼓舞美术工作者绘作壁画,并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甚至组织集体创作壁画。美术工作者在绘作壁画时,往往受到根据地民众的欢迎,很多民众聚集在创作现场观看,有的提供桌椅板凳,有的端茶送水,或送来干粮品尝,对创作的作品议论纷纷,这些都给美术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因此,在抗日根据地,无论是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美术工作者爬到墙上创作壁画的情景,大幅的壁画十分醒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李琦曾回忆说:“我们每进一村,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满墙的标语、漫画。记得其中一幅的一个袖口上写着‘中国’的大拳头,把个小日本打得脚板朝天。”(李琦《抗战剧团的美术工作》)。在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说:“至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大幅抗战壁画。在村庄的墙壁上,贴的是手持钢枪、大刀的子弟兵和民兵的英雄形象,很有战斗性。”(《聂荣臻回忆录》,参见《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大事记》)日伪军十分害怕这些抗战壁画,发现后气得暴跳如雷,令人将标语壁画全部涂抹干净。而人民群众热爱这些壁画,纷纷要求美术工作者将壁画画在自家的院墙上,并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
二、街头抗战画展
由于抗战时期条件的限制,也为了使展览更贴近民众,方便民众观看,扩大影响,很多美术展览移到了室外,在街头进行,街头抗战画展也应运而生。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在武汉领导的抗战宣传中,就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街头抗战画展活动。
著名画家唐一禾领导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画了《还我河山》《铲除汉奸》《从正义的战争》《敌军溃败之丑态》等抗战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张贴,达40多幅。在武汉的著名画家赵望云也绘制了《全民抗战》等大型宣传画,摆放在江汉路、六渡桥等闹市区,方便市民观看。
1939年,学童下乡宣传抗日
叶浅予领导的漫画宣传队,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员包括张乐平、特伟、胡考、陆志庠、张仃等画家,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就是有组织地绘制大量大幅宣传画和对敌宣传印刷品,在武汉市区巡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街头陈列的宣传画,经风吹日晒,纸质的容易损坏,加上有些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术工作者就创造了“布画”(有别于油画),即画在大幅的布上,有些是用粉刷墙壁的土制颜料,再涂上一层胶,便于耐久保存,也便于携带和张挂。这些“布画”大的如银幕般,小的也有三四尺,摆放在街头,悬挂在交通要道上,十分醒目,很吸引人,宣传时十分方便。除了单幅布画外,美术工作者还创造了连环布画,将几十幅画在一整匹布上,张挂起来,五彩夺目,观众很感兴趣,围观者水泄不通,再配合宣传队结合画面内容的宣讲,宣传效果很不错。
除了沦陷前武汉的街头画展十分活跃之外,在重庆、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广西桂林,街头画展也非常活跃。例如,抗战时期的广西桂林就经常举办漫画展览,第11期街头漫画展览的作品就有《抗日救国》《他最努力》等,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又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当时有人看了这个展览后,深受感动,发表文章评论说:这样的街头画展“不是单纯的艺术价值,而是含有丰富的政治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杨益群编著《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下册),民众从中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孔,认识到每个人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社会责任,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途,增强了抗战的必胜信心。
为了增强街头画展的吸引力,有些作品还配上了诗词,诗画并茂,交织地表现出一个个抗战故事,别有风趣,宣传效果很好。例如,廖冰兄创作的《抗战必胜连环画》,画在白布上,当时在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的城镇街头巡回展览。《抗战必胜连环画》27幅,每幅4格,每幅画用一个具体的细节,人物为主,场景辅之,入画入诗,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抗战必胜的道理。除了画面所描绘的形象外,每组画又配了一首诗,朗朗上口,令人过目难忘。其中,《军民一齐上抗场》一幅画,配的诗曰:“从前兵打仗,百姓全不管。现在兵打仗,百姓齐帮忙。军队受了伤,百姓来接枪。军民齐合力,一同上战场。”《一个拼十个》画面所配小诗:“从前五个拼他一个,后来三个拼他一个,现在一个拼他一个,还要一个拼他十个。”画形象生动,诗通俗易懂,民众十分感兴趣,收到极大的宣传效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街头画展也是经常举办的。有人形容当时延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宣传画和木刻的痕迹,整个城市是用抗战的标语和图画装饰起来的。巨幅的宣传画悬挂于城墙上,标语布满了街头巷尾,图画壁报展示在橱窗中,有的是定期的,有的是不定期的。各个机关和学校都有自己的街头美术展览阵地,如边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街头画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桥儿沟画报》、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大众画报》等。街头画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时更换新的内容,及时报道和反映国内外的形势,同时灵活多变,不限场地,不限次数,简便易行,吸引了很多观众。在内容方面,街头画展有描绘抗敌斗争的,有鞭挞汉奸和消极抗战的,有反映敌后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也有讽刺人民内部不良现象的……总之,街头画展为反侵略战争呐喊,为人类的正义与和平呼唤,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信心,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流动美术展览
抗战时期,相对于街头壁画、画展,流动美术展览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形势和观众的需要。流动美术展览没有固定的地点,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结合形势需要,随时随地地展出。流动美术展览有时在群众集会场所展出,有时在城镇集市上展出,有时还配备讲解员,结合展出内容讲解抗战形势以及普通民众对抗战支持的重要性。当时,在南方的广东、广西地区“赶圩”(即集市贸易)盛行,有的地方是三天一次,有的地方是五天一期,时间各不相同。平时没有多少人,十分冷清,到了圩日这天,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色各样的人都涌进圩市,有的进行交易,有的闲逛看热闹。文艺工作者认为乡村间圩日赶集是宣传抗战的有利时机,通过歌咏、演讲、街头剧、街头游唱等多种形式,吸引人们注意、围观。其中,美术工作者也利用这一时机举办流动画展,开展抗战宣传活动。他们了解到各地的赶圩日期后,先将各类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找到合适的地点后,再按照美术作品的内容依次分类,一一张挂起来。有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宣传员依据宣传画的内容,一张张地进行讲解,大批观众像听故事一样,沉醉其中。有时,为了检验作品是否受欢迎、是否适应民众的趣味,美术工作者还将自己新创作的作品拿到圩集展出,让观众品评,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再修改,使作品更适合群众口味,满足大众化的要求。圩集画展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并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当有圩集画展时,人们都会来围观,争先恐后地观看。如果看懂了画展中的含义和意义,就会兴高采烈讲给身边的人听,讲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有时圩集画展上还会散发绘画传单之类的宣传品,民众十分珍视,不仅当宝贝一样保藏起来,有的还像年画一样张贴在家里的墙壁上,随时观看。
农村的流动漫画宣传展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根据地,为了扩大抗战宣传,美术工作者也经常举办流动画展。他们将宣传画画在布上,易于保存和携带,一边战斗一边宣传。当敌伪军向根据地进攻时,当战斗激烈时,他们是英勇的战士,拿起武器随军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后,他们就把埋藏在地下的箱子挖出来,将里面的画拿出来,悬挂起来,举办流动画展。在流动画展中,有时作者亲自当讲解员,讲述自己作品的内容。有些美术工作者还经常和其他文艺宣传队相互配合,借助音乐(包括拉洋片与唱大鼓书的念唱和器乐伴奏),来加强美术展览的宣传效果。创作前,美术工作者根据所需要的内容绘成多幅连环画,然后拉洋片和唱大鼓的人配词,对观众演唱。观众一面看画,一边听,非常感兴趣。有时,美术展览直接成为文艺宣传队的广告、会场和舞台。美术工作者还参与配合演剧队、歌咏队的活动,在其表演场所安排流动画展,在观看表演前或在表演结束后,观众都会围观,欣赏漫画作品。当布置舞台时,美术工作者也会绘制几幅大的漫画,一幅漫画绘制在台前的幕布上,还有的画在台的两旁和后边的幕布上,既可以增强演戏、歌咏的效果,又完成了流动画展的使命。
“十字街头”美术,是抗战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展览活动,是直接和民众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艺术大众化实践的真正尝试,反映了战时艺术家勇敢地走出象牙之塔、走向抗战前线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十字街头”美术所展示的抗战宣传画,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又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唤醒民众、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7期,吴继金,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翁婉琳,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