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雄伟的抗战呼声(组图)
光未然
冼星海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一盏极其昏暗的油灯旁,年轻的诗人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部分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70余载已逝,《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民族强音超越了时空界限传唱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全民族奋勇抗争、团结拼搏的壮丽史诗。
《保卫黄河》
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70多年前,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在延安奏响。自此,黄河上下,长城内外,无数志士仁人高唱着《保卫黄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
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旧居周边寂静无声,《保卫黄河》的曲目就诞生于此。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史料所凝结的历史,无声地回溯着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38年末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东渡黄河时,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进行生死搏斗的情景,为船夫们的英勇豪迈所感染,开始酝酿创作。在吕梁山的两个多月里,他与抗日游击健儿一起出生入死,火热的生活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后来他因坠马受伤,再次渡过黄河来到延安疗伤。
1939年春天到达延安后,病榻之上的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长诗。因为手臂受伤,他在五天时间里口述了长达400多行的长诗,给演剧三队的胡志涛笔录。作品完成后,光未然把已到延安鲁艺任职的冼星海与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请到他居住的窑洞里。
一盏极其昏暗的油灯旁,年轻的诗人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光未然的深情感染着窑洞里的每一个人,诵读结束时,凝神片刻之后的冼星海突然站起,将歌词一把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 六个昼夜过去,冼星海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的首演获得成功。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刚一唱完,毛泽东就连声称赞“好!好!好!”此时的冼星海,已眼含热泪。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可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不久,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自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1941年还漂洋过海登上了美国的舞台。作为《黄河大合唱》中最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短促跃动的曲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全景展示出抗日军民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
《怒吼吧!黄河》 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战斗号角
“当年在延安听过《黄河大合唱》演唱的同志们,想必记得那压轴之作《怒吼吧!黄河》。演唱临近结束的时候,那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生前一篇回忆文章中,《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诗人光未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内,广播中播放的《黄河大合唱》歌曲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7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文学艺术的热土,数以千计的“文艺青年”从各地奔涌而来。
那时的延安号称“歌咏之城”,从清晨到傍晚,从学校到机关到部队,处处回荡着歌声,而鲁艺正是这座“歌咏之城”的中心,汇集了一大批进步作曲家、作词家,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一大发源地。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母亲河澎湃磅礴的气势、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慷慨悲歌,给了诗人光未然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灵感。
“作为《黄河大合唱》8个篇章中的压轴曲目,《怒吼吧!黄河》是最高潮。它以富于诗意和浪漫的笔调,以气吞山河的气势,从中华民族的苦难入手,展示出危亡时刻全民族奋起抗战、抗日烽火遍神州的壮阔图景。《怒吼吧!黄河》是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号角。”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妮说。
1939年首次演出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唱开来,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跨过母亲河的惊涛骇浪奔赴抗日前线,也有无数进步青年跋山涉水奔赴圣地延安,找寻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灯塔。
《黄河颂》 母亲河与民族精神的伟大颂歌
盛夏时节的壶口瀑布水量激增,黄河浩浩荡荡而来至此收于一壶,惊涛拍岸、浊浪滔天,卷起巨大水雾。两岸的游客无不为母亲河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面对眼前的滚滚波涛,一位游客低头吟诵《黄河颂》里的诗句,似有所思。
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人光未然的作品《黄河颂》被广为传唱。作品运用“颂”的诗歌体裁,以开阔的历史视野、饱满的爱国情感、昂扬的文风曲调,热情讴歌了母亲河及其象征的民族精神,成为《黄河大合唱》的经典乐章。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光未然在1938年至1939年间曾两次渡过黄河,母亲河的波澜壮阔,黄河船夫的浪中搏击,让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来到延安后,他萌生了创作长诗《黄河吟》的想法,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渡河时的所见所感,在诗人浪漫主义的笔触下,成了《黄河颂》最生动丰富的素材。
于是,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内,光未然邀请冼星海和演剧三队的同志,吟诵起了这首长诗。著名指挥家,也是《黄河大合唱》首演时的指挥邬析零先生回忆:“光未然的朗诵是新诗体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我们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
“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的意见。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冼星海立即全部推翻,第二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黄河颂》,试唱后大家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三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光未然生前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只有将文学艺术作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领会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黄河颂》所诞生的1939年,正是日寇铁蹄践踏神州,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刻。此时歌颂母亲河,既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热情讴歌,更是对深陷国难的中华儿女最为有力的精神鼓舞。
“紧贴着时代写黄河,经由黄河写时代,使其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绚丽雄浑的艺术形式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完美的统一。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的经历与民族感情的浓缩。”著名音乐家时乐濛也曾这样评价《黄河大合唱》。
诚如时乐濛生前所言,《黄河大合唱》超越了时代和民族的界限,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万里黄河今犹在,《黄河颂》歌声嘹亮。如今,在海内外的舞台上,人们依然能时常听到《黄河颂》的曲调悠扬。《黄河颂》的歌词也被选入教材,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从中读懂了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唱出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