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大量流亡青年知识分子来到湖南,一时,湖南涌现出许多抗日救亡力量,但缺乏组织和有力的宣传。这时,由敌战区北平回湖南的一些青年学生,为了抗战宣传的需要,在1937年10月筹创了《火线下》三日刊。出刊两个月后,为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火线下》审时度势,在1937年12月25日改办为《观察日报》。《观察日报》由中国湖南省委领导,即省委机关报,每天出报四开一张,字数两万左右,创刊部由黎澍、番开茨 、唐文燮等人负责,杨隆誉、马午,张光畴、唐旭之、李锐等人参加采编,社址在长沙小吴门外陈家垅承稼庄。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前夕,迫于形势省委决定将报社印务馆全体人员从长沙迁移邵阳县。《观察日报》迁到邵阳县时,从长沙迁来的原班人马仅有十几个,主要有社长潘开茨,总编辑杨隆誉、于刚,主笔李声玄、杨荣国,副刊编辑张天翼,撰写评论的有黎澍、李仲融、罗高(即张先畴)、邓克生等人。《观察日报》从长沙迁邵出版,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选址城郊鼓楼亭旁边陈氏食堂。邵阳县《真报》听从党组织安排,为集中力量办好《观察日报》,当即决定与《观察日报》合并。《真报》的主要负责人唐旭之、敖振民、李化之等转移到《观察日报》的编辑部工作,全力以赴支持《观察日报》的复刊。《观察日报》遵循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原则,对国民党统治者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编辑部的成员不论职位高低,几乎都只有饭吃不拿工资,大家齐心协力克勤克俭地生活在一种既团结又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各人都自觉地坚守着自己的战斗岗位。合并后的《观察日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新闻报纸,国内外重要新闻有时占全报版面的一半以上,其余的版面就是副刊和地方新闻与通讯、特写、评论文章。《观察日报》的副刊,是由作家张天翼主编,他的《金鸭帝国的故事》作为长篇连载发表,副刊所登载的作品,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更为喜爱。为发动群众、调动群众抗日积极性,《观察日报》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开展“义卖”活动,把从各方面搞义卖得来的收入,全部用来慰劳住院养伤的官兵,经常配合战时工作服务队的一些先进青年,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并组织青年男女在街头巷尾,各中小学校组成形式各样的歌咏队、戏剧队,从而激起全县一片热烈奔放的抗日救国激情,使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与抗日战斗联系在一起。
1938年下半年,中共湖南省工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刊登广征服务团员的启事:“为启发抗敌意识、增强抗战力量,凡爱好歌咏、话剧之救亡工作者,皆所欢迎!”一时,学生战时服务团人员大增,他们热血满腔,激情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打倒汉奸》、《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工农民商一齐来救国,拿起铁锤锄头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每日清晨晚夕,嘹亮昂扬的歌声震荡长空,唤醒酣梦中的人们,给古老的邵阳大地增添深厚的抗日氛围,歌声激励更多的人们起来抗日、保家卫国。
1939年2月24日至3月2日,为支持前线抗日,《观察日报》一班人认为只要是为了抗日,义卖运动由谁主持无关重要,便毅然响应,组织了庞大的义卖队伍,深人大街小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抗日宣传,使义卖献金运动得到空前的高涨。一时,邵阳城镇各角落均戚了《观察日报》义卖宣传阵地。《观察日报》的大规模义卖宣传活动,自始至终是旺盛的,2月26日进入高潮,共分7路,盛况空前。为了扩大义卖献金运动的政治影响,提高民众的抗日热情,《观察日报》除组织义卖外,还将义卖扩大为义演,当时邵阳县城里没有中共组织控制的剧团,所有游艺活动和义演的节目,全是由一些进步青年自愿参加和编排的。游艺活动的内容较简单,大多是猜谜语、丢圈子、钩鱼等,但由于是抗日游艺,参加者甚多。《观察日报》还赶印了《义卖游艺活动介绍》和《游艺特刊》,由邵阳各学校的童子军服务团分途义卖。孩子们高唱抗日歌曲,奔走于全城的大街小巷。一时,全城热火朝天,不仅市民们争先义买《游艺特刊》,连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及富家显贵们也纷纷购买。除遍地开花的游艺活动外,《观察日报》还在公民戏院组织了抗日义演。公演节目有《国歌》、《义卖歌》、《青年航空队员》等,公演的票价为1元、5角、3角,观众踊跃。这是邵阳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救亡时期开展的一次最有历史意义的群众性爱国活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