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的号角(油画)
唐一禾 中国美术馆藏
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
刘开渠
九方皋(中国画)
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藏
抗战美术,是抗战文艺中的一支劲旅。国难,把美术工作者推向前沿。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走向街头,以刀笔为戈,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战斗中。版画家发出了时代的呐喊——“怒吼吧!中国”;漫画家揭露了日寇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杀害东亚和平的刽子手”;国画家勾勒了民族命运的忧思和觉醒的民族精神——悲鸿奔马,同仇敌忾;油画家为国难写真——吹响艺术救国的“七七的号角”;雕塑家在中华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战纪念碑——“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抗战美术展览开到了街头巷尾,义卖募捐在国内外开展,抗战美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术在抗战宣传中成为先锋力量。
铁血丹青存岁月。美术工作者用血泪共同绘就的图卷,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烽火中的艺术探索,拉近了美术与大众的距离、推动着写实绘画的发展。烈火的淬炼,为20世纪中国美术揭开了现实主义的新篇,值得今人铭记,更值得今人洞鉴。
——编 者
号角激越赴国难
唐小禾
有美术史家说:抗战文艺中,音乐有《义勇军进行曲》,美术就有《“七七”的号角》。的确,《“七七”的号角》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从事件到人物都是从抗战时期的生活感受中来,它浓缩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图景,具有隽永的意味和史诗般的魅力。
唐一禾的油画《“七七”的号角》,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它实际上是为一件大型油画作品所作的创作稿,虽然尺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具体: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号角,一群青年学生组成的宣传队走出校园,走上了抗战救国的道路。他们庄严地行进着,神情慷慨、充满正义,手里拿着号筒、铜锣、化妆箱、画具、自制的幻灯机……他们会发表激情的演讲,会演一场如《放下你的鞭子》那样的街头活报剧,会把宣传画挂满街头……饶有意味的是,这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唐一禾的学生,从最前到最后一人都叫得出名字,他在画布上有血有肉地默写了自己深爱的这一群学生,记录下他们的爱国行动与情操。
唐一禾190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少年时经历五四运动,1923年就读于北平美专,时逢闻一多先生任该校教务长,受到先生爱国思想影响。“五卅”运动中,唐一禾画《铁狮子胡同惨案图》,抗议军阀暴行。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他肄业回武昌参加北伐军,在军中做宣传工作。193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当时法国各种新艺术流派鹊起,唐一禾在感到新奇之余,还是选择了学习写实绘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美术学院。从《“七七”的号角》等一系列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油画与素描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坚实的绘画功力。
音乐家冼星海、诗人艾青、画家吴作人等都是他在法国期间抱负与志向相投的朋友。1934年唐一禾学成归国,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冼星海、艾青先后回国,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与唐一禾重聚,为民族解放事业相互激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武昌艺专成为抗战文艺宣传的中心,唐一禾带领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宣传布画,悬挂于武汉三镇的街头,《正义的战争》《向万恶的倭寇讨还血债》《还我河山》《日寇之丑态》……强烈地鼓动了民众的抗日激情。
尽管抗战形势严峻,唐一禾却从广大民众的救亡决心中受到鼓舞,对中国人民的胜利充满信心。抗战初期他就计划创作抗战史画,开篇构想是《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以群像式的构图和画面,显示中国人民的力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唐一禾作品中,有多幅工人形象的素描,就是他为这件作品搜集的创作素材。
在日寇对武汉的第一次轰炸中,武昌艺专校舍被炸毁。在一片废墟上,校长唐义精泪流满面地说:可毁者物质,不可毁者精神!为了坚持艺术教学,学校决定西迁,先到湖北宜都复课,几经辗转最后落脚于重庆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以李氏祠堂为校部,抗战八年,培养了不少人才。
这个时期,唐一禾承担了沉重的教学任务,但他的创作热情丝毫不减,不仅继续带领学生进行抗敌宣传,而且在绘画材料奇缺的情况下坚持创作油画。他用乡下做蚊帐的麻布拼缝起来做成油画布,油画颜料尽量省着用,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油画《女游击队员》《伤兵之友》《胜利与和平》《穷人》等,以及许多学生及友人的肖像作品,并不断参加国内外展出,受到广泛赞誉,使他成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油画艺术家之一。
《“七七”的号角》应是他抗战系列史画中的一幅,因为战乱,油画材料跟不上,一直未能放大完成,到了1944年才做好大幅油画布,准备着手绘制,此时“中华全国美术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他作为常务理事赴会,同时,唐义精要出席全国师范教育会议,4月24日,兄弟俩同行,不料乘船遇难,唐一禾本已出险,又下水寻兄,找到后,被他人拉扯二人同时沉入江底,此时的唐一禾年仅39岁。至此,油画巨制《“七七”的号角》,以及他脑海中构思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画也就付诸东流了!唐一禾在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去世,在中国现代美术历史上留下了遗憾。
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油画《“七七”的号角》,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时代气息仍然让人为之感动。其现实的意义更加说明了艺术创作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为唐一禾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抗战美术总动员
版画
抗战中坚
代表刊物:
《现代版画》丛刊等
代表团体:
鲁艺木刻工作团、一八艺社、广州现代版画会、平津木刻研究会等
漫画
抗战先锋
代表团体:
漫画宣传队等
代表刊物:
《救亡漫画》《抗战漫画》等
中国画
呐喊、募捐
募捐代表:
徐悲鸿、张善孖、张大千、晏济元等
代表团体:
上海国难宣传团、战地写生队、战地写生团等
代表作品:
徐悲鸿《奔马图》、张善孖《怒吼吧,中国》等
油画
国难写真
代表作品:
王悦之《弃民图》、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
雕塑
纪念、鞭笞
代表作品:
刘开渠《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王朝闻《汪精卫与陈璧君》等
每一笔都是抗战情
周积寅
1944年秋,画家沈逸千在重庆被亲日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这位满怀爱国激情的热血画家,作为向国统区以及国外宣传八路军抗日情况最早、最多、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面对民族的危亡曾慨言:“我愿我的每一笔都为了抗战!”
在70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艺术创作和实际行动中,有的举办“筹赈画展”为前线抗战募得物资,有的组织美术团体扩大宣传力量,有的创作鼓舞士气、歌颂军民英勇杀敌、揭露日寇残暴罪行、为阵亡将士祈福的优秀作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美术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徐悲鸿当为代表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不断在内地、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各地奔波,以义卖等方式募集资金,以救济灾民、支援抗日。1938年至1941年间,徐悲鸿去“南洋”办画展筹集并捐献了10万美金;1942年,他先后在云南、保山、大理、昆明等地举办画展,将所得的几十万银圆捐给了当地政府。作为一名艺术家,徐悲鸿亦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艺术追求之中,以历史人物故事或寓言故事借古托今,创作了许多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关的画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愚公移山图》等作品,寓意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夺取抗日的最后胜利。
采用比兴手法创作亦是徐悲鸿及其他美术家进行抗战宣传的方式。例如,徐悲鸿在抗战中创作的许多身姿矫健的奔马图,正蕴含着他饱满的爱国热情;1937年“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刘海粟有感而发创作了《踞虎图》,表达他对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共御外侮的祝愿;齐白石在创作中也曾以《寒鸟》意喻沦陷区人民不屈服的精神未变,并用螃蟹暗指鬼子和汉奸,在不同的画作上题有“看你横行到几时”等跋文。
除了寓意性的抒怀,更有一大批艺术家为了实现绘画救国的理想,以写生的方式记录国难。在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有沈逸千组织的“上海国难宣传团”和“战地写生队”、赵望云的冀南和长城一带的写生、岭南画派之高剑父、黄少强、方人定、关山月等人的抗战写生等。这些写生作品的意义超越了技艺锤炼的层面,成为记写现实感受、彰显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甚至有很多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经典之作。如高剑父针对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的“一二八”事变,创作了中国画《东战场的烈焰》(又名《淞沪浩劫》),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被敌机轰炸后的惨状。
一些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回国,投身到抗战宣传之中。如留学法国的雕塑家刘开渠于1933年回到祖国,1934年做的第一个大型雕塑就是《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39年他于成都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创作了抗日将领《王铭章骑马像》;40年代初,他又创作了《无名英雄纪念碑》。留学意大利的画家符罗飞,于抗日战争初回国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出版有《符罗飞抗战画集》。1933年初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雕塑家滑田友,抗战期间虽然未能回到祖国,但他在法国创作了圆雕《轰炸》并展出,后带回祖国,揭露、控诉了日寇轰炸中国农村、迫害妇女儿童的罪行。
抗战期间,版画和漫画最为活跃,是抗战宣传的主要武器。画家们纷纷投身版画和漫画组织与创作,以讽刺、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抗战、揭露敌人,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当时,版画家、漫画家遍布各地的部队政治部、救亡团体、艺术工作队、学校等机构。他们除了创作、印制、出版版画、漫画、宣传画,更采取深入民众的宣传行动,其中尤以叶浅予于1937年组织的漫画宣传队表现最为突出。
除了讽刺与揭露,版画和漫画也表达着人民的心声和必胜的信念。1937年,漫画家丰子恺慨叹,“我虽老弱,但只要不转乎沟壑,还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他在汉口看到一株被人砍伐过的大树长出了许多新枝条,且枝叶茂盛,认为这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立刻提笔把这个情景画了出来,并题诗一首、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就像一棵大树》以激励抗战的人们。
漫长的抗战岁月中,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前线到后方,抗战美术的宣传热潮在祖国的大地上涌动。重温历史,不仅旨在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更要向在烽火岁月中挥洒热血的每一位爱国志士致敬!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30日 12 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