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族人民修建滇缅公路 驼峰航线 惠通桥
人们常说: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华侨。远渡重洋的华侨,在异国他乡以勤劳和智慧创基立业。抗战时期,华侨总数800—85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抗战爆发后,数百万华侨心系祖籍国的安危和中华民族的存亡,以各种方式直接间接地投入到祖籍国的抗战之中,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他们的魂在那里,他们的梦在那里。
抗战中,华侨华人的贡献巨大,成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
捐款捐物有华侨华人: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回顾抗日战争时说,“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界、产业界人士,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据统计,从1931年至1945年海外华侨共筹募捐款法币13.2亿多元;中国政府在抗战期间共发行6期公债、总额30亿元,世界各地的华侨购债就达11亿元。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军费开支约为123亿元,海外侨胞的侨汇占了近1/3。输财助战,海外华侨成为中国抗战另一个大后方。
奋起抗战有华侨华人:全面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华人迅即成立了众多抗日救亡组织,抗日团体星罗棋布,回国效力的华侨也数量众多,南洋各地约4万人,美洲和澳洲等地约1000人。他们或组团编队回国服务,或三五成群投效军旅,在日军铁蹄踏过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海外侨胞奋起反击的身影。
在祖国大西南的边陲之地,更有一群华侨华人,告别了安逸舒适的海外生活,来到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以“不复山河誓不休”的决心和勇气奋力抗战。他们穿越丛林密布、枪林弹雨、艰险异常的滇缅公路,运送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用品;他们加入到驼峰航线的运输当中,持续为抗战发光发热。他们中的许多人壮烈牺牲、许多人再没见过故乡的亲人、许多人终其一生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是一群平凡的爱国者,更是一群“特殊身份”的抗日勇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
一寸山河一寸血。普天之下的炎黄子孙用牺牲与胜利,熔铸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 这些伟大的华侨华人,云南不会遗忘,滇缅公路上的高山流水不会遗忘,中国更不会遗忘。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昭示后人,珍爱和平。我们铭记抗战历史,缅怀赤子功勋,再现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中华民族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优良品质;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梁金山
铮铮华夏魂 拳拳爱国心
——忆爱国侨领梁金山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自救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宏伟壮举。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圣战争中,海外侨胞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在祖国陷入危难之时,众多海外赤子义无反顾地抛家弃业,甚至付出热血生命来挽救祖国。
在数百万爱国华侨中,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和滇缅公路、惠通桥、滇西抗战紧紧维系在了一起,他就是云南保山籍爱国侨领梁金山。
188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的梁金山不到20岁就远赴缅甸经商,赶过马帮,当过修路工……经过多年打拼,梁金山成为缅甸华侨中的巨富。由于他性格豪爽,又兴办实业广施善举,备受社会各阶层人士赞誉,成为缅甸卓有声望的华侨领袖,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和嘉勉。
九·一八事变后,身为华侨领袖的梁金山怀揣爱国之心,积极投身祖国抗日救亡运动,领导旅缅华侨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1933年,他向正在长城抗战的29军捐银5000两。1935年,梁金山把两个商号和一个公司降价出卖,费尽移山心力在怒江大峡谷中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钢索吊桥——惠通桥,这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钢缆吊桥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咽喉。
作为缅甸华侨商人,他一直心系祖国,将千方百计筹措的资金、采购的急需物资化作投身抗战的武器,成为抗战先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梁金山在缅甸组织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和“中华民国缅甸救国联合会”宣传抗日,并将80辆汽车和1架飞机捐献给祖国抗战,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当时国民党中央派给云南省的救国公债,他一个人就购买了一半多。为了拯救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梁金山不惜倾其所有。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梁金山又紧急组织120辆卡车日夜抢运积压在仰光的大批国际援华物资,还毅然舍弃在缅甸辛苦经营几十年的全部家产,回到祖国与同胞共患难。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了祖国,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晚年时又把最后一个产业——中国侨民银行的股份全部上交国家,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
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家乡离世,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巨商身后仅留下小小一个长方形围石封土墓,但他的赤子之心和爱国壮举却树立起一座永不湮灭的丰碑。
机工运输路途中暂息
抗战生命线
——大西南“两条路”的奇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几乎全被日军封锁,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1937年底,在祖国大西南,云南20万各族同胞,十万火急地投入到一个特殊战场。这支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的筑路大军,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和工具,硬生生地打通了这条中国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通车,不久后,随着日军进占越南致使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滇缅公路是一条险路,他穿越了最复杂险恶的地形地貌;滇缅公路是一条“血路”,没有任何的重型机械,20万云南各族人民完全依靠人力,一点点“抠”出来,三千多人在修路中牺牲,而此后,更多的人牺牲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的运输途中;滇缅公路是一条伟大的民族救亡之路,一千多公里的道路从开工到通车,仅仅相隔9个月。近4年时间里,滇缅公路不仅承担着运输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维系几百万将士抗战所需的军需物资,还运送了大后方急需的大批生产原料和生活物品。
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无数爱国华侨不仅参与了滇缅公路的建设,更有3000多南侨机工冒着日军的狂轰滥炸,在极度险恶的条件下日夜为祖国抗战抢运物资,他们中,有1800余位长眠在这条公路上。作家萧乾曾说,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足以载入史册。它支持了一个民族救亡的抗争,也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阻击日军沿滇缅公路入侵西南大后方,中国守军于1942年5月5日在日军侵犯至怒江西岸的危急关头毅然炸断了惠通桥。滇缅公路虽然被迫中断,但一条新的运输通道又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大西南的上空。
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运往中国,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航空运输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从印度穿越缅甸进入云南,在滇缅公路中断之后,成为国际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又一条“生命之路”。
“驼峰航线”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最为艰险的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驼峰航线”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3万多战斗人员。
由于国内极度缺乏技术人才,一部分刚刚从弹雨硝烟的滇缅公路撤下来的南洋华侨机工,旋即奔赴印度受训,投入到“驼峰航线”运输保障工作中。还有一些机工投奔到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继续抗战报国。资料显示,华侨飞行员及地面空勤人员,是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重要力量,归国华侨约占中国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一半以上,曾经在云南战斗过的著名“飞虎队”中就有1000多名华侨青年。
从陆路到天路,数千名南洋华侨机工和华侨飞行员在滇缅公路上、在驼峰航线上,用一腔热血与祖国同胞一道,筑起了抗击侵略的防线和突破封锁的利刃。
当年的南侨机工重聚云南
南侨机工
——怀揣赤子之心的报国者
滇缅公路,一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抗战前线;滇缅公路,也是一条横跨高山大河的“死亡公路”,迷雾重重、危机四伏,多少中华好儿女长眠于此。
这条生死并存的公路上,奔跑着中国抗日战场上最大的运输车队:3000多名华侨青年,在高山峡谷中穿梭,冒着日军的狂轰滥炸,成功运送近50万吨抗战物资。
滇缅公路竣工时,最紧迫的问题是汽车司机与机修工人的紧缺,再加上滇缅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对司机的技术和胆量也是难以想象的考验。1939年,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支援抗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意识在华侨心中根深蒂固。通告发出的第11天,被称为“八十先锋”的首批南侨机工就告别南洋启程归国。随后,更多华侨踊跃报名,他们有的是司机或修理工,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学生;他们中有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有儿女众多的家中顶梁柱,还有新婚燕尔的新郎官……当时志愿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登记在册的就有3193人,他们先后分9批回国,投入到激烈的抗战中。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发了南侨机工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信件:“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这封感人肺腑的家书,道出了南侨机工的心声。
与厮杀在前线的将士不同,南侨机工的战场在后方,他们的武器是手中的方向盘,但他们一样要面对战场的险恶,还有极度危险的工作环境。翻越高黎贡山、澜沧江等高山大川,面对日军的轮番轰炸,南侨机工为确保前线作战物资的供给,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根据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战后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壮举,是华侨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行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运送着抗战的血液,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壮烈的华侨抗战史,有着义薄云天、悲欢离合、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章节。这群曾经青春年少、赤胆忠心的爱国者,以他们卓绝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增加了荡气回肠的一笔,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赤子功勋。
档案
特务员王树荣
滇西腾冲,著名的侨乡,也是抗战大反攻时期大西南的重要战场。
在腾冲来凤山下的国殇墓园里,长眠着中国远征军八千英灵。在一座简单的墓碑下,埋葬着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第71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
王树荣,缅甸华侨,精通英、缅、印、景颇4种语言,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昆明第五分校,三次赴中缅边境和八莫侦察敌情,获得日军兵营、仓库情报,使日军在轰炸中损失惨重。1944年反攻前夕,王树荣再次赴腾冲,被日军抓获,受尽酷刑,牺牲时年仅21岁。
“当代花木兰”李月美
槟城姑娘李月美,因为当时招募机工不要女性,她便女扮男装来到祖国。
机工同伴们一直都不知道这位战友竟然是个姑娘。1940年,李月美在滇缅公路上翻车,被另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杨维铨相救送到医院,治疗时医生才发现她是女性。杨维铨还浑然不知,天天来照顾这位兄弟。
后来李月美吐露实情,两人相爱,缔结姻缘。李月美的传奇被媒体报道,“当代花木兰”的佳话传遍海内外,何香凝女士特题写“巾帼英雄”4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
印度籍南侨机工达拉星
在众多南侨机工中,约有百余人是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籍等。出生于马来西亚的王亚能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亚能原名达拉星,印度锡克族人,由于家庭变故,达拉星留在马来西亚被一个华人家庭领养。中学毕业后,达拉星在车工学院学习了各种运输车类的知识,还当过的士司机。
1937年日本展开对华的全面战争,许多华侨响应号召筹款救国,达拉星也慷慨解囊。当他听到中国政府在南洋招聘机工时,立刻报名,可当时报名资格仅限华人,他最初被拒绝了。但他不死心,以王亚能之名再试,成为第一个非华裔的志愿者。
达拉星在滇缅运输中是一个才干突出的领导者,他带领了134名司机,其中94人是外国志愿者,他曾是史迪威将军的亲信和守卫,还被授予过上校军衔。
记者手记
不能忘却的纪念
1989年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战50周年。这一年,云南省政府在昆明滇池之滨的西山上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上写道:三千余南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对南侨机工抗战义举的最好总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7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为了支援抗战,在云岭大地书写下赤子丹心的壮烈爱国篇章,也留下了一处处印记——昆明: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驼峰飞行纪念碑、飞虎队呈贡机场空军情报站等28处;大理:云南驿机场、功果桥老桥头遗址等10处;保山:梁金山故居、滇缅公路、惠通桥等81处;德宏:南洋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畹町桥、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等18处。全省其他地方还有滇越铁路沿线以及怒江、临沧、楚雄等地保存有部分抗战文物遗迹,计约150余项。
和平安定之时,勿忘国殇。当我们经过这些地方,请驻足片刻。向曾经在这里为了民族独立不屈抗争、抛洒热血的卫国者们,向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倾力相助、共赴国难的爱国侨胞们致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