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名曲震九霄(组图)
来源:网易新闻   2015-09-18 09:37:51

     

  白炎

 

  贺绿汀

 

  桂涛声

 

  光未然

 

  冼星海

 
 

  这些抗战歌曲,诞生在山西,唱响在山西,久久回荡在抗战热土上……

  当抗战烽火燃遍三晋大地,爱国奋起、同仇敌忾的一批诗人和音乐家,义无反顾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他们“写抗战、唱抗战、宣传抗战”,携手创作出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且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鼓舞动员作用,激起了中国军民极大的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念。让我们深情回味写在山西、唱响全国的抗战名曲!让我们再次高歌写在山西、唱响全国的抗战名曲!

  《武装保卫山西》行军路上的三晋豪情

  “……拿起那一切武器,镰刀斧头,剪刀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来保卫我们父母姐妹兄弟,生命财产,田园土地!武装保卫山西!”

  这是抗战初期革命文艺工作者吕骥、夏川(笔名白炎)在山西从事抗战活动期间联手创作的《武装保卫山西》战歌。

  1937年抗战爆发后,吕骥、白炎(夏川)先后来到太原,在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在太原国民师范进行歌咏活动。

  1987年,吕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武装保卫山西》的创作过程:我第一次在太原国民师范听薄一波作形势报告。在听了他鼓舞人心的形势报告后两三天,我们就在薄一波同志的率领下,向五台山前线出发了。在行军路上,白炎(夏川)同志交给我一首歌词《武装保卫山西》,晚上宿营后,我就谱了曲。白炎(夏川)回队之后,就教大家唱起来,从此,这首歌就开始在山西前后方流传开来。很快传遍了山西,传遍了华北,传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抗日热情。

  《游击队歌》一气呵成的游击战歌

  贺绿汀,1935年参加中共领导的“歌曲作者协会”。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是年冬季到达临汾,住在城郊八路军办事处。

  一天,贺绿汀来到学兵连,适逢彭雪枫讲授《游击战术》课,听着听着,眼前仿佛弥漫着战火硝烟——在密林里,在山岗上,在青纱帐中,在碧波旁,到处都是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彭雪枫那精彩的演讲,学员们那摩拳擦掌的抗日激情,特别是八路军抗战的一件件感人故事,一下子点燃了他创作灵感的火花。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拿出纸、笔和音叉。于是,《游击队歌》歌词一气呵成。

  1938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临汾洪洞县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演剧一队在晚会上首次为八路军将士演唱这首歌,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抗日战场,有的部队还派人骑着马奔跑几十里路赶来抄谱子,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投奔解放区。

  《在太行山上》香烟盒上的太行雄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山西省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当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在深入太行、吕梁、五台山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桂涛声忙着街头演说,宣传发动群众,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等革命道理。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铁壁铜墙……这一切强烈地震撼着他。随即,极富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诗篇《在太行山上》洋洋洒洒写在了一张香烟包装纸上。

  桂涛声一刻也不想耽误地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冼星海接过歌词,连夜将《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周恩来和郭沫若此时正在武汉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创作了这首新歌,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为快,并与冼星海一同试唱,浑厚、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

  《黄河大合唱》壶口瀑布激起抗战千重浪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东渡黄河,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随即转战吕梁山,投入到血与火的抗日战斗中。当光未然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深深震撼了。

  1939年初,光未然不慎摔伤,横渡黄河,欲回延安治疗。他有幸再次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与黄河惊涛骇浪抗争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

  躺在病床上,光未然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两次渡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所见所闻,他再也躺不住了,经人协助笔录完成了《黄河吟》。1939年2月底,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带病朗诵了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激动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为创作好《黄河大合唱》乐章,冼星海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一遍遍向光未然和邬希零等人详尽了解黄河的壮观景象、渡河的惊险场面,并请他们模仿哼唱船工号子和纤夫动作……1939年年3月3131日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交给邬希零。

  《牺盟大合唱》一周谱就的决死咏唱

  1939年3月,《黄河大合唱》发表后,牺盟洪赵中心区宣传部《大众抗日报》主编傅东岱很受鼓舞。他萌发了创作一部《牺盟大合唱》的念头。

  1939年秋末冬初,傅东岱来到延安。不久,冼星海亲作指挥的百人《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演出,一幅幅牺盟将士奋战在抗日前线的雄壮画面不停地浮现于脑海,傅东岱心潮澎湃,文思泉涌,挥笔疾书,写出了《牺盟大合唱》系列歌词。

  当时,冼星海正生病卧床休养,但看到傅东岱交给他的歌词后,反复吟诵。据冼星海夫人钱韵玲回忆:“星海同志看了歌词,听了关于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情况和山西军民抗日斗争形势的介绍后,非常激动。第二天便忍着腹痛,伏在炕上挥笔谱曲,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合唱。”一周后的1940年4月初,傅东岱带着《牺盟大合唱》的全部手稿东渡黄河回到山西兴县。

  《左权将军之歌》追忆先烈的悲愤挽歌

  1942年5月中旬,日军急速调集3万余兵力,向太行山进行代号为“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敌人以“抉剔扫荡,分路合击”等战术,集重兵多路进犯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今左权县)麻田。

  承担指挥总部直属机关突围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25日被敌炮弹击中,牺牲时年仅37岁。将军殉国,山河失色,万众悲痛。左权县领导委托擅长填词的阎濂甫,创作一首关于左权将军的歌曲。阎濂甫找到王恕先、皇甫束玉,三人沉浸在回忆左权将军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的思绪中,祭奠、歌颂左权英名之情涌于心怀,泻于笔端……含着悲痛的泪水写下了《左权将军之歌》。

  《左权将军之歌》一问世,就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激起了广大军民为左权将军报仇雪恨的民族义愤。随即又在解放区迅速传唱开来,成为歌颂英雄、宣传抗战的一首名曲。

  《解放区的天》民歌改编的欢快赞歌

  这首朗朗上口、热烈欢快的抗战名曲,创作于1943年,系刘西林根据家乡冀鲁南部沧南、盐山一带的传统民歌《十二月》的曲调,填配新词改编而成。

  1937年,18岁的刘西林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被派往延安鲁艺学习。1943年前后,河南发生饥荒,百姓被迫纷纷外逃。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刘西林创编了一个简单的秧歌剧《逃难》。顺应剧情发展需要,刘西林把《边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作为《逃难》秧歌剧的主题歌,而这首歌的创作地点正是山西兴县。这首歌随秧歌剧的演出而声名远扬,继而被广为传唱在各解放区,这便是后来响彻中华大地的《解放区的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