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临汾抗日文化风起云涌有力支撑华北持久战
来源:山西黄河新闻网   2015-09-23 10:41:51

  原标题:点燃民族精神的火炬 ――风起云涌的临汾抗战文化综述

  【核心提示】临汾一度是山西和华北抗战的中心,风起云涌的临汾抗战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胜利前进的号角,凝聚奋斗力量,鼓舞军民斗志,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山西及华北的持久抗战。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临汾一度是山西和华北抗战的中心,风起云涌的临汾抗战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胜利前进的号角,凝聚奋斗力量,鼓舞军民斗志,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山西及华北的持久抗战。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抗战文化在临汾的诞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临汾历史悠久,蕴涵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临汾又是革命老区,系晋西南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区域和腹地。在抵御侵略的烽火硝烟中,临汾抗战文化得以诞生、形成和蓬勃发展,在抗日斗争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负重致远、蒸蒸日上,充分展示和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历史和时代主题。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教授学者和文化人士以及爱国青年学生纷纷云集临汾,宣传抗日主张,体验战地生活。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热潮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临汾的抗战文化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临汾的文学宝库,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篇章。

  文学作品体裁丰富 精品荟萃

  著名女作家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两度在临汾驻留。创作了一批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丁玲撰写了从不同侧面反映山西政治形势及各阶层人民抗战激情的《临汾》《河西途中》《关于自卫队感言》《孩子们》《冀村之夜》《一次欢送会》等沁人心脾的散文和报告文学;杨朔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期间,写了叙述前线见闻的《西战场》以及表现民族觉醒的《昨日的临汾》;萧军写的《从临汾到延安》和李束为写的《沸腾的临汾》等,都是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的文学佳作;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在临汾八路军总部采访近三个月,采用日记的形式,撰写了反映八路军战斗生活的报告文学《中国在反攻》,1938年由纽约前锋出版社出版。把中国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抗战的壮举,宣传到国外。

  小说写作出神入化,好文频现。萧红写的反映山西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黄河》和《孩子的讲演》、吴奚如写的长篇小说《汾河上》、端木蕻良创作的颂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短篇小说《风陵渡》等,都是精雕细刻、动人心弦的上乘之作。

  诗歌创作方兴未艾,好作不断。著名诗人艾青在目睹人民群众所受的战争灾难后,创作了充满凄风苦雨、悲壮励志的《北方》;高志华写了反映人民群众热烈欢庆胜利的《正月里》;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光未然,从临汾奔赴延安途中途经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俯瞰黄河的汹涌澎湃和船工与浪涛的博弈场景,颇受震撼,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气势磅礴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与此同时,临汾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和人民群众,确立文化救亡的鲜明意识理念,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裁的抗日文学作品。如:快板和顺口溜《红军攻占襄陵城》《红军到曲沃》《伏击日军观战团》《抗战八年整》《顽军二次过汾东》;民谣和童谣《鬼子出了城》《当民兵》《游击队扔炸弹》;故事《他是总司令》《民兵虎口救乡亲》等。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惟妙惟肖,在抗日军民中广为流传,是临汾抗战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山药蛋”和宝贵财富。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于平阳大地的这些极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精品荟萃,在中国万紫千红的文坛历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

  报纸杂志应运而生 宣导抗日

  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是文化工作者最为关切的领域,也是抗战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宣传组织人民、打击敌人、开展抗日斗争和创建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文化工作者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克服种种困难,纷纷创办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报纸杂志以适应时局发展的需要。当时在临汾创办和发行的各级各类战地报纸,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重要的指导性,并致力于大众化、通俗化。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文字简洁,时效性强,发行范围广,涵盖临汾的各个阶层和角落。

  著名进步人士李公朴,对当时山西的报刊宣传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1939年在重庆出版了《走向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指出:“最近山西的报纸杂志非常多,油印报刊不下200多种,而且大多数印刷的很精美,不亚于铅印。有些彩色套版,更为精致,内容也很丰富,这是我们后方不容易看到的。”他列举了办得“非常精美,内容很丰富,发行也很广”的8份报纸,其中就有临汾3份,即:《战斗导报》《老百姓周报》《动员三日刊》。同时,还称赞《洪赵战旗》和《洪赵通讯》也办得很不错。

  应特别指出的是,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创办的《五日时事》,在极其困难和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和突破了一次油印5000份的记录,参加了在延安举办的各根据地报纸展览会,好评如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并亲自为该报题写了报头。

  这些种类繁多,规模不等的报刊,紧跟时事,宣传抗日,通俗易懂,通过舆论导向,引领和动员中国军队和抗日武装及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坚持持久抗战。

  戏曲歌舞脍炙人口 鼓舞斗志

  戏曲歌舞是最具大众化的文艺宣传形式,富有宣传鼓动直效性,形象直观,载体活泼,寓教于情,更具接受轻松以及贴近民众等明显的优势,为很多文化形式所不及。抗战期间,临汾地区的抗日戏曲歌舞创作表演活动异常活跃。

  西北战地服务团、武汉抗敌演剧三队和上海演剧一队等,在临汾先后创作和演出了《重逢》《军民合作》《东北一角》《武装宣传》等丰富多彩的剧目,群众观看十分踊跃,每次演出观众都在千人以上。

  此外,各县组建的浮山抗日自卫剧团、吉县抗日救亡流动工作团、翼城县抗日剧团、乡宁抗日游动宣传工作队、蒲县牺盟会战地服务团等演剧团队深入城乡,广泛演出,演出的《好消息》《流亡曲》《血泪仇》《放下你的鞭子》《反扫荡》等主要剧目达120个以上。

  这些剧社和文化艺术团队还创作演出了许多抗日歌曲、舞蹈、快板等回味无穷,荡气回肠,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红军住咱庄》《抗日战歌》《汾城抗日游击队歌》《当兵立功劳》《送郎参军》《山西牺盟会二一三旅战歌》和《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被广大军民广泛传唱。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和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更以其激昂澎湃、琅琅上口的旋律迅速唱遍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响彻整个敌后战场。

  教育事业顺应潮流 桃李盈门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临汾的教育培训事业生机勃勃,培育了许多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爱国精英和抗日人才。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刘村创办了八路军学兵大队,设五个区队,其中有一个女生队。刘少奇、杨尚昆、彭雪枫和张震等兼任教官。在短短三个多月里,先后为八路军、决死队和抗日游击队培养输送了近千名政治和军事干部。

  中共中央北方局在临汾举办了党员训练班。主要课程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形势任务、游击战争和青年工作等。刘少奇、杨尚昆、张友清、林枫、黄骅等担任教员,共举办三期,培训党员干部约百名。这些党员干部部分派遣外地,大部留在山西领导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大都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成为治国栋梁和领导中坚。

  在临汾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除本部外,设一个分院和四个分校,学员达5000余人。著名学者江隆基、李公朴、何思敬、陈唯实、施复亮、侯外庐等任教。教学内容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群众工作》等。共举办了四期,第一期学员就有五、六百人奔赴延安,培养出的八路军团以上干部就达2000多人,绝大多数学员都走上了矢志抗日的革命道路。

  人民大众是临汾抗战文化蓬勃发展的“主角”和根本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民众聚集在抗战文化的大旗下,通过文化凝聚力量,众志成城,与敌抗争,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斗争气概。

  临汾抗战文化就是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中,蓬勃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上镌刻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硝烟虽已散去,时代也已变迁,但风云一时的抗战文化所铸就的辉煌伟绩和丰富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传承和振兴中华文化,追逐和实现中国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深远意义。(张国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