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杨涵与抗战时期版画
来源:网易新闻   2015-10-12 08:43:40

  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曾说,“要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主要就得看当时的版画……在整体上,版画才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则说,“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力群 《人民在暴风雨中》 12x9.5厘米 版画 1939年

 

  力群 《这也是战士的生活》 9.5x11.5厘米 版画 1937年

  

  张明曹 《仇·挨鞭鞑》 13.7x12.2厘米 木刻连环画 1938年

  战时的物资匮乏和对战时宣传的迫切需求,令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播灵活便捷特点的新兴版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版画艺术家用他们的利刀劲笔创作出大量的版画作品,杨涵,就是当时诸多版画艺术家中的一位。

  

  杨涵(1920-2014),浙江温州人。曾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报》专职木刻创作员,《苏中画报》编辑、副主编,华中军区《江淮画报》编辑等。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副社长、副总编、编审。

  

  杨涵 《苏中画报社工作人员会议》 14x22厘米 版画 1945年

  杨涵24岁参加新四军,作为新四军的军旅版画家,中华艺术宫“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主题作品展”展出的《沙沟战斗》系列就是他极有代表性的一组版画作品。能想象吗,杨涵根据真实的“沙沟战役”创作的系列版画,每一幅作品竟只有火柴盒大小!

  

  杨涵 《沙沟战斗之一(登陆战)》 4x6.5厘米 版画 1945年

  

  杨涵 《沙沟战斗之二(滩头阵地争夺战)》 6x5厘米 版画 1945年

  尽管画幅很小,但每件版画都极为真实地展现了“沙沟战役”的激烈场面。当时,《沙沟战斗》组画被拓印于每三日发行一期的《苏中报》上,大大激励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顽强决心。

  杨涵并没有太多机会到战场前线观战。但除了在后方感受激烈的枪炮声、号角声和厮杀声,只要战斗一结束,他便会冲到硝烟未散的战场上,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再根据战友们的描述和他的观察感受,将战争场面刻画于作品中。

  

  杨涵 《连队墙报》 6x7.5厘米 版画 1945年

  

  杨涵 《保卫东北(套色木刻)》 27.5x18.5厘米 版画 1946年

  杨涵也曾跟随《苏中报》报社转移到苏中农林,期间创作过一大批表现苏北风光、劳动场景和部队生活的作品。正在展出的《看新四军练兵》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杨涵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正面表现练兵的场面,而是将视角转向百姓们观看的景象,以此表现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之间的亲近关系。

  

  杨涵 《看新四军练兵》 版画 5x8厘米 1944年秋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开始进城。杨涵在版画《新四军进城》中这样画到:一位老奶奶带着儿孙,激动地拉着战士的手表示感谢和欢迎。城里各处都是极为感动的场面,军民间的鱼水之情就在眼前。

  

  杨涵 《新四军进城》 17x20.5厘米 版画 1945年

  

  杨涵 《以胜利的消息鼓舞民工》 9x12厘米 版画 1946年

  

  杨涵 《毛主席像》 8x6厘米 版画 1946年

  

  杨涵 《朱总司令像》 8x6厘米 版画 1946年

  

  杨涵 《陈毅同志像》 9x6厘米 版画 1946年

  在特殊的战争年代,版画将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像一把利刃似的在战斗着。

  (来源:中华艺术宫)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