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蓬勃发展的湖北抗日救亡团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01-28 10:59:13

  原标题:湖北省社科院熊霞:蓬勃发展的湖北抗日救亡团体

  蓬勃发展的湖北抗日救亡团体

  发动组织广大民众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大团结的伟大力量,是抗日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使国民党也认识到民众动员的重要性。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专设“民众运动”一节,提出“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国民党对民众运动的认可,为抗日救亡团体的合法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各界民众空前联合

  湖北各界民众空前广泛联合。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指挥抗战的中枢、全国救亡运动的中心和抗战文化的汇合点,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武汉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爆发到武汉失守的一年半时间里,仅在武汉的抗日救亡团体(包括全国性的组织在内)就有260多个,加上湖北全省其他地方的民众救亡团体共有340个左右。这些团体分布在各个阶层和行业,包括23个工人团体、38个农民团体、19个妇女团体、8个商人团体、84个其他抗敌的社会团体、164个青年和文化界的救亡团体。

  众多抗日救亡团体中,大部分建立、活动在沦陷之前的武汉,也有抗战相持阶段分布在鄂北、鄂西北、鄂西的抗日救亡官方和民间团体,并囊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既有表现活跃的青年学生界、文化艺术界、教育界、工农界,也包括奋而抗争的妇女界、儿童界、宗教界、民间帮会在内的湖北各界民众。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青年学生界的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湖北省学生抗敌工作联合会、武汉学生抗敌工作团、汉口蚁社等。文化艺术界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全国歌咏协会、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等;教育界的全国战时教育协会、抗敌教育研究会、武汉中学老师抗敌研究社等;工农界的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筹备会、汉阳兵工厂抗敌工作团、武汉职业界抗敌工作团、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等;妇女界的中国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武汉各妇女团体联合办事处;儿童界的孩子剧团、童工队;宗教界的中国回教青年抗敌协会、汉口回民战地服务团、僧众救护队,及代表民间帮会的汉留会、黄学会、抗日十人团等各领域的救亡团体。抗日救亡团体蓬勃兴起,湖北各界民众空前广泛联合,为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文艺界最为活跃

  活动在湖北的全国性文化团体和官方机构。在各地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掀起救亡运动的过程中,文艺界最为活跃。武汉会战期间,东北、华北、华东数以千计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和文化工作者辗转来到武汉。截止1937年底,从全国各地先后迁移到武汉的科学、文化艺术的救亡团体已达二、三百个,各类文化界名流人士达1000人以上,将这些不同派别、不同领域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团结组织起来,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文艺界联合性的指导组织,如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全国歌咏协会等文艺界抗日团体相继在汉宣告成立。这些文化统一战线组织庄严宣告“我们的团结是为了抗战”、要使“每一部影片成为抗战的有力武器”,极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战热情。紧随其后,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化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总商会举行成立大会。文协阵容强大,不仅成员多,且发起人及协会的理事、名誉理事都是当时文坛名流或在文化界有影响的党政要人。会议号召文艺作家要把“分散的力量团结起来,象前线战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文协聚集了大量的不同文化领域、政治派别的文化精英和国共两党党政要人,如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田汉、阳翰笙、冼星海、光未然、邵力子、冯玉祥、蔡元培、宋庆龄等,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化文艺界捐弃前嫌,实现了不分党派、不分流派的前所未有的大团结,文协成为文艺界团结抗日的重要旗帜。

  文协成立不久,1938年4月1日,军委会政治部下属的第三厅宣告成立。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第三厅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爱国人士参加,其实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救亡文化宣传运动、鼓舞广大民众团结抗战的重要官方机构。第三厅文化工作分工细致,组建三处九科,主管文字编撰、一般宣传、印刷发行、戏剧音乐、电影制作、美术宣传、国际宣传等具体工作,并罗致文化界的名流人士和业界精英为处、科长,如胡愈之、田汉、洪深、徐悲鸿、杜国痒、冯乃超、史东山、光未然、马彦祥、冼星海、张曙等文化名士,故有“名流内阁”之雅称。文协和第三厅成为统一战线旗帜下,推动救亡文化宣传运动、鼓舞广大民众团结抗战的重要民间渠道和官方机构。

  地方性的抗日救亡团体

  除以上全国性文艺组织外,活跃在湖北的地方性抗日救亡团体也在不断形成、发展和壮大之中。武汉的文艺工作者于1937年12月19日发起成立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包括了当时在武汉及各地的文化社团、报刊通讯社、剧团等100多家。1937年7月下旬,宜昌地区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1938年5月成立的宜昌抗战剧团,是中共影响较大的地方性抗战文艺团体,据统计在剧团参加演出的人员先后达到210人,演出剧目近百种,演出800多场次,行程3300公里。宜昌抗战剧团在长江三峡地区、荆当远山脉、甚至远至四川万县等地城乡地区都播下抗日救亡火种,陶行知曾为其题词:抗战剧团,艺壮山河。在老河口一带,光河军民俱乐部、五战区艺术协会、政治大队、童工队、朝义队和春雷剧社等地方宣传团体也在积极踊跃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地方文化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日十人团”和“忠勇救国团”是鄂豫边区较有影响的群众性救亡团体,在“抗十团”的组织中,聚集了各阶层、各职业、各党派的人,国民党和共产党、地方耆老和洪门弟兄、士绅名流、工农大众、富商大贾和游民难民,是“抗日人民大联合”的具体体现。鄂中一带的民间帮会也加入到抗日队伍,活跃在京(山)应(城)的汉留会、应(山)南随(县)北的黄学会(封建迷信色彩浓厚)(鄂中、鄂豫边区)、信(阳)应(山)红枪会、大刀会等组织,在中共的引导和影响下,成为抗击敌寇的重要群众力量。

  这些以国共合作形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文化团体,共同成为湖北抗战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湖北地区广泛深入地发动城乡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贡献。

  (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 熊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