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山夏抗日救亡:火烧大桥袭日军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2016-02-18 15:54:23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以东江纵队等为代表的“华南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9个英模部队的方队一起,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昂首接受检阅。

   六七十年前,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江纵队的创建者与主要领导人王作尧曾在山厦领导组织抗日活动,与山厦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此时此刻,山厦的干部群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抗战英烈,回顾王作尧将军和东江纵队战士在山厦度过的峥嵘岁月,更加坚定了守卫和平、立足本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015年8月13日, 前右一为山厦籍东纵老战士冼麟。

   1

   民族存亡之际

   亲赴山厦指导抗日救亡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我国家,保卫我山厦。打走日本鬼!拿起刀枪,举起锄头,保卫我国家,保卫我山厦。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同心协力奋斗,打走日本鬼!78年前,在山厦严、叶氏祠堂前的大榕树下,一群抗日进步青年在王作尧、何与成、黄木芬等人的组织下,同声高唱起抗战歌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此时山厦村党支部还有严仲喜、严润泉、叶丽钧、林全福、叶再连、严顺兴、翟焕明等7名党员,由严仲喜任书记。东莞县委派罗尧、何与成两人到山厦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团、文艺宣传队、少年儿童先锋队、大刀武工队等,白天生产,晚上练兵。1937年9月,王作尧、黄木芬带领工作队来到山厦指导工作,住在祠堂或村民家中,在严仲喜的协助下,一边开展助民劳动,一边进行家庭访问,向山厦村民讲解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党员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王作尧等同志给山厦抗日救亡工作队配发了一批地雷、手榴弹、步枪和子弹。到1938年5月,山厦村80%的男青年共80多人参加了抗日自卫队,还有20多人参加情报交通工作。山厦青年冼麟、邬进祥就在此时加入革命队伍,后来成了东纵战斗部队的英勇战士。

   王作尧1913年4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厚街。1931年考入燕塘军校,1935年10月参加革命,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派王作尧回东莞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5月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他积极开展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的工作,1938年10月15日成立了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王作尧任队长,袁鉴文任指导员。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敌后地区最早组建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模范壮丁队成立不久,即与进犯的日军在东江南岸的榴花塔一线展开激战。12月下旬,根据中共东南特委决定,他率壮丁队部分队员与黄木芬领导的东宝惠边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在清溪苦草洞会合,并于翌年元旦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担任大队长。东宝地区的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这支抗日队伍为“老模”。

   2

   火烧大涌桥,严仲喜等三壮士中弹牺牲

   1939年4月,为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斗争需要,这支武装与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取得了第四战区的统一番号。王部称为“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挺进指挥部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9月8日,指挥部命王作尧率第二大队奔袭南头城日军,同时第四政工大队长黄木芬率部烧毁宝深公路的大涌桥,以切断南头与深圳两敌之间的联系,确保部队突袭南头日军成功。

   是日下午黄昏时分,黄木芬同政工队队员十余人来到山厦村,严仲喜率山厦子弟七八十人由犁头寮荔枝园出发,携带煤油、旧棉被、绳索等材料随部队参战。当行进至龙华功村时,为了避免暴露太多力量,上级领导指示大部分留下或折返山厦,只留下严仲喜等20多人参加摧毁大沙河桥梁之战。

   大沙河发源于阳台山南麓,经长岭陂、大涌、白石洲流入妈湾海区。大涌木桥横跨其上,长达50多米。日军占领深圳、南头之后,在大涌桥两端筑有水泥钢筋堡垒,常有30多名日军驻守,以确保其兵源、军需物资从此通过。

   深夜零时左右,队伍抵达大涌桥附近,战士们悄然潜入大沙河床,逆流而上到达桥底,将洒上煤油的碎棉被缠绕在木桥的横梁和桥柱上。黄木芬一声令下:“点火!”瞬间烈火熊熊,风助火势,大火“呼呼”作响,由桥底烧到桥面,很快整座大涌桥就被烧毁。

   此时,碉堡内的日军吓得乱叫乱跳,又不敢冲出来,龟缩在堡垒内用机枪乱射。驻守在大涌村的伪军紧急出动六七十人抢占了上游河堤,妄图包围封锁我军退路。

   由于敌强我弱,在投掷手榴弹反击之后,部队乘夜黑撤退。在冲出封锁线时,严仲喜、严润泉、梁捷三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严仲喜年仅34岁。

   随后,王作尧率部逼近南头,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伏击袭扰来往的车辆、伪军,使据点内的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同年11月,趁日军兵力薄弱,王作尧率第二大队围攻驻宝安南头日军,迫敌逃窜,第二大队遂收复县城,之后在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抗日游击基地。
 


1990年7月13日,王作尧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图为王作尧夫人何瑛(中)、老战友何通(右4)、冼麟(右3)等在纪念碑前合影。

   3

   情系山厦老区,骨灰撒在红土地

   “在游击战争中,最艰险莫过于开辟新地区,作尧同志总是争挑这样的重担。”这是东江纵队曾生司令员在《沉痛悼念王作尧同志》一文中对王作尧的高度评价。

   许多人知道王作尧将军是华南敌后中共抗日武装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但对其还是“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拓荒者”却知者不多。

   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后,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与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等东纵领导人一道,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伪军,在战斗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王作尧领导和参与了东纵四个主要根据地——大岭山、阳台山、罗浮山、湘赣粤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王作尧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参与部署和组织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州防空司令部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作尧将军戎马一生,始终难忘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始终挂念着山厦这片红色的土地和群众。1984年7月15日,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时,将军回到山厦,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肃立致哀。当晚老人心绪万千,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重回山厦旧战场》一诗,至今仍镌刻在纪念碑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道:“老大重回旧战场,山花迎笑绢花香。农军起义功犹在,大涌桥畔捐三强。瑶山陡峭浈江急,奇心洞里失振祥。身溅铁岗沈尔七,胜利牺牲黄锡良。巾帼英雄莫福娣,临刑勇夺敌顽枪。碧血碑前思战友,舍身报国英名扬。昔日残垣皆已变,今朝华厦是君乡。扭转乾坤今比昔,新人已比旧人强。”

   1990年7月3日,王作尧因病在广州去世。按照将军的生前遗愿,不召开追悼会,骨灰撒在当年战斗过的大岭山、阳台山革命根据地和山厦老区。7月13日,王作尧夫人何瑛率子女奉将军的部分骨灰安放于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永远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本文参考书目及资料:

   ①《纪念王作尧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②《东纵一叶》,王作尧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③《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厦村的革命斗争史》,中共山厦大队党支部编写。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王作尧夫人何瑛提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