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粤北抗战救亡之:抢救难童运动
来源:韶关民声网微信公众号   2016-09-13 11:50:48



吴菊芳

从 1937年 8月开始,侵华日军对华南首府广州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空袭和地面攻击,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广东省会迁韶关,新任广东省省主席李汉魂夫人吴菊芳,被国民政府中央任命为“广东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主任,兼任赈济委员会委员。在吴菊芳的带领下,从1939年初开始,广东省赈济会在粤北发起了“扶育军人遗孤,抢救战区难童”运动。

1939年3月,吴菊芳确定在犁市沙园创建儿教院,并将在连县的战时儿童训练团迁至韶关。随后,吴菊芳还成立难童救助机构 “广东战时儿童训练团”,并派出6支由进步青年学生组成的“沦陷区难童抢救队”,到广州等地沦陷区搜罗难童。

从1939年5月起,第一批批被抢救难童抵达韶关并被安排进入“战时儿童教养院”,由儿教院医务人员,进行难童身体检查,再按儿童年龄分入保育院、教养院。当时,广东获准收容难童1000名,由中央赈济委员会提供赈济。

1939年7月,犁市沙园儿教院落成,“广东战时儿童训练团”更名为“广东儿童教养院”,9月,犁市沙园收容儿童逐步增多,吴菊芳决定儿教院分置,沙园为第一分院,在连县扩建第二分院。

1940年初,第一次粤北战役结束后,又一大批难童被送到犁市沙园收容所,在此情况下,吴菊芳决定在犁市就地开办第三分院,院址设莲塘,此后,又陆续在曲江转溪、仁化江头分设第四、五分院。1940年10月,在犁市莲塘,吴菊芳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创办力行中学,以便儿教院升读中学。

自1939年3月,吴菊芳在韶关创办第一所儿童教养,到1940年12月,分布在粤北的儿童教养分院共有7所,收留的难童达两万多人。

为培养救助难童的良好品行并成才,儿教院就实行了一套完备的教养体制,按照“管、教、养、卫”合一体制,教养院提出“家、校、场、营”办院规划,使儿教院成为了教育综合体。家:即将教养院办“大家庭”,难童集体同吃、住、学习,形成家庭团结友爱;校:即学校管理体制,学制、教材与校统一,毕业升学、就业、从军与校一致;场:即兴办农场、工厂,生产、生活自足,培养学生自立;营:即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严格的生活纪律。

在这种的管理体制下,广东儿童教养院成为了抗战时期粤北救亡运动中,开展难童教育事业,最为成功的范例,也是中国抗战教育史上的创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