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泉籍著名作家司马文森:以笔为枪 抗击日寇
来源:泉州晚报   2017-10-24 10:38:17

  上海撰文 抨击时政

  司马文森,1916年出生,8岁进衮绣小学(今东门小学)读书,1928年辍学赴菲律宾打工,1931年回国,在泉州黎明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互济会”。他1932年参加共青团,1933年参加共产党,曾根据指示,复刊了原泉州地下党的机关刊物《赤色群众报》。

  1934年秋,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转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暨南大学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经常以耶戈、林娜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短文和揭露现实的小说、散文。

  集结“笔杆部队” 掀起抗战潮

  “九一八事变”起,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抗战烽烟下集结“笔部队”,共同努力,掀起一波又一波抗战文艺、革命文学的浪潮。他们揭露敌人残暴罪行、汉奸无耻出卖民族利益,宣传英雄事迹,增加抗战必胜的信念。用事实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组织、动员民众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7月成立,司马文森等在宣传部工作。《救亡日报》8月24日在上海创刊,司马文森即参加工作。《救亡日报》工作量大,经费短缺,大家睡地铺、吃大锅饭,发表文章没有稿费。

  创壁报总站 培养通讯员

  《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后,司马文森和友人创建了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壁报总站。壁报作为大众化快捷的传播方式,在抗战烽火中兴起,延续至今。1938年2月,司马文森出版专著《怎样办壁报》,被司马小莘收集到,这是最早的关于壁报工作的书之一,也是迄今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孤本。

  同时,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等在广州开创了文艺通讯员运动——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倡导、组织报告文学写作,为抗战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文艺通讯员总站1938年在广州成立,下设分站,特别是在两广,深入到偏僻城乡,将抗战文艺的种子播到工厂、农村、战壕。

  后人搜集 选编出书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司马文森有四年军旅生涯。军队、“军校”、游击区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桂林时期是司马文森创作的高峰期,写下大量纪实文学作品,他以独特视角,从不同侧面反映抗战中的事件。

  2011年,正值“九一八事变”80周年,由司马文森的三个女儿司马小萌、司马小莘、司马小芹共同选编了司马文森的抗战纪实文学选《南线》,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因司马文森保存在家中的作品片纸无存,司马小莘花了十几年时间,跑遍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甚至海外的图书馆,才搜集到父亲的大部分作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