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论孤岛时期《文汇报》的抗日宣传
来源:全刊杂志赏析网 作者:刘莹   2017-11-07 15:12:37

  【摘要】《文汇报》是孤岛抗日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始终坚定地以抗日爱国为宣传基调,始终反抗日伪等反动势力的控制,报道中国军队和人民英勇抗日的壮举,揭露日本侵略者、特务及其走狗的罪行,一度成为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孤岛;文汇报;抗日宣传

  《文汇报》诞生于抗战大背景之下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孤岛。孤岛的报刊成为上海及周边唯一可能的抗日宣传阵地。孤岛时期的《文汇报》具有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该报从1938年1月25日创刊到1939年5月18日被迫停刊,冲破种种钳制,成为孤岛抗日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本文对该报进行了文本分析,对该报及其报人的新闻活动进行了历史性考察,再现这张坚定的抗日报刊在特殊时代和条件下,进行的抗日救国报刊宣传实践及其坚毅的报格。该报始终坚定地以抗日爱国为宣传基调,用“一腔热血,几根硬骨头”的文汇报精神,进行英勇艰苦的抗日救亡新闻宣传,一度成为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一腔热血,以抗日为宣传基调

  1.旗帜坚定鲜明,为抗日救亡鼓与呼

  上海沦陷之后,英美法等国管辖的租借地区成为“孤岛”,孤岛中的抗日报刊在刀光剑影中与日伪钳制新闻的活动进行斗争。《文汇报》由严宝礼等爱国人士集资创办,是挂着英商招牌的“洋旗报”,其创办目的就是宣传抗日。该报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创刊号上发表的《为本报创刊告读者》声明: “本报本着言论自由的最高原则,绝不受任何方面有形与无形的控制”, “消息力求其正确翔实,言论更须求其大公无私,揭穿黑幕,消除谣言”。其后的新闻实践证明它报道的是中国军队和人民英勇抗日的壮举,揭露的是日本侵略者及其爪牙的罪行,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号召抗日,二是辟和谣;三是揭露汉奸和侵略者罪行。

  《文汇报》的第一条消息,创刊号头版头条就刊载了郑州专电:津浦线发生激烈战斗,我国军队两路包围济宁日军。据统计,该报头版头条报道,90%以上都是有关我国军民抗日的军事报道。追踪报道台儿庄战役,计22天作为头版头条。上海人民通过报纸了解到前线战况,得到一些希望和勇气。第一篇社论《松沪之役六周年纪念》,也是号召抗战的文章,呼吁道:“今中国军民如能本一二八之役的精神,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可从万分艰苦中获得。”此后大部分社论如《五九杂感》、《咬牙奋斗》、《纪念一二八》等,基本都是明确号召抗日、宣传爱国主义的战斗檄文。尤其在徐铸成负责社论后,或揭露日本军队的罪恶,或指斥汉奸的丑行,或戳穿敌伪的阴谋,或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或激励上海人民的斗志,篇篇社论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像匕首投枪一样站在孤岛舆论抗日的最前线。

  该报在澄清和谣、主张抗战的舆论引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何来和平空气》就是针对日本放出的和解谣言,揭穿真相,强调抗战到底的决心。一次集中的辟和谣宣传是在1938年10月,当时尚未叛逃的汪精卫发表对日求和言论。《文汇报》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lO月22日发表《汪兆铭不识时务,又发表谈话奢谈和平》,同时配发短评说“中国只有抗战到底,才有光明的出路”,汪的谈话“决不足以代表中国政府的意志”;24日的社论又强调抗战到底,提醒软弱的政客不要动摇, “读者意见”栏刊登《继续抗战莫谈和平》驳斥和谈论调;25日发表短评《一条尾巴》点明日本露出“一条引诱国民党政府求和的尾巴”;28日“读者意见”栏再次发表指斥汪精卫卖国和谈言论的文章。

  《文汇报》还不遗余力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恶行,对汉奸口诛笔伐。1938年3月10日的特写《吃人的魔窟》,揭露汉奸以招收女职员诱骗青年女子供日军轮奸的兽行。3月底发表朱德通电,揭露日军向晋冀一带投掷细菌弹。通过读者来信形式,暴露日伪奴化教育的野心,1938年8月5日的读者来信即是。副刊《世纪风》12月9日刊出两张照片,一张是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战士,一张是日军布置的“人头展览会”,这两张从日本兵身上缴获的照片给读者很大的震动。《文汇报》有力抨击了伪“上海市政府”、伪“维新政府”和汪精卫集团。针对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发表《汪与小热昏》、《汪自走死路》、《汪之狂呓》、《出卖民族的汪兆铭》等一系列文章,言词激烈,慷慨激昂,指斥汪“彻头彻尾是一个利禄熏心的汉奸,一个为全国所不齿的光棍。”爱国主义宣传的旗帜相当鲜明。

  2.正面鼓劲为主,弘扬必胜信念

  孤岛时期《文汇报》的抗日宣传以鼓劲为主,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五四运动特刊编者按中就自称“对于中国这次抗战的前途,素抱乐观主义,最后胜利必属中国”。这一特点显示在三个方面:大量报道中国军队军事胜利消息;社论充满必胜的斗志;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

  该报重点报道中国军队的捷报和进展,给国人以希望和信心。其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报道尤其突出,这也同该报把团结抗日作为一项重要宣传内容的思想有很大联系。1938年1月27日北平特讯:平绥、平汉、正太三角地域间,悉受八路军控制,近一万平方英里地域无日军。2月23日一版:晋北游击队活跃,八路军攻克繁峙。3月8日外电报道:朱德部推进平汉路,晋豫边境日军孤立。3月9日外电讯:晋冀广大地区仍为中国军队统辖,八路军改用攻势游击。……不用费举,已可见该报对于八路军、新四军的肯定,亦体现对胜利消息的宣传不遗余力。

  社论斗志昂扬,宣扬必胜信心。台儿庄胜利后发表的《津浦大捷后》说:“这次中国大胜的意义,不在粉碎了日军深入的企图,而在整个战局上,已把握着操纵自如的主动地位。”《西北大战之展望》在高度赞扬八路军之后,预测“日兵一旦深入,必遭最严重之挫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该报存在一个逐渐认识和澄清的过程。从1938年7月引用蒋介石的话宣称“胜利之期已在不远”,到“日军不能再支持六个月以上”,再到1938年12月8日认为艰难的抗战将持续长期。从开始的乐观继之以清醒,从速胜论到认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但始终有一点信念是不变的:即中国必胜。慷慨激昂的社论引导着舆论,对抗日宣传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

  报纸还介绍日本的情况和国际形势,揭示日本在侵略战争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国内阻力、社会危机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压力。《日阀之最后一张牌》、《日本之歧途》等揭露日本国内的政治危机、兵源匮乏、经济危机等积弊,反映日本之失道寡助,国际对中国之同情,指出日本距战败不远矣。

  二、面对重重压力,保持抗日之本色

  孤岛地区的斗争可谓相当激烈.进步爱国的报刊报人要面对各方面的胁迫。压力重重之下,《文汇报》始终坚持独立的报格,始终高擎抗日救国的宣传大旗。

  1.威武不屈:冷对日伪的威胁恫吓

  当时公共租界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片孤岛,风雨飘摇,形势严峻。老报人们回忆那一段孤岛生活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恐怖”“黑暗”“艰苦”等语。孤岛虽仍在英法等国治下,但日伪特务横行,暗杀频繁,对宣传抗日的报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作为孤岛抗日宣传舆论阵地的《文汇报》当然首当其冲。主笔徐铸成曾回忆道“时时刻刻在恐怖的气氛下工作,在它生存的一年半中,受到大的威胁就有四次”,创刊不久报馆收到署名“正义团”的恐吓信,扬言“倘再有反日情绪”就要行动,果然在2月10日下午,有暴徒向报馆投入一枚手榴弹,职员一死两伤。日本特务的威吓得到的是毅然的反击,12日发表的社论称:“炸弹的光顾,黑暗势力的向我们进攻,正足以证明我们的苦斗,已获得相当的代价,我们愿为正义而流血,并愿为维护言论自由而奋斗到底。”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坚持抗日立场的决心。2月22日在《悼本报同人陈桐轩先生》中再次表明“不受任何方面之威胁与恐吓,以尽报人之天职”。此后《文汇报》不断收到匿名信、恐吓信,暗杀行动接踵而至,报馆收到过一截断手臂、再次被投手榴弹、收到过注有毒药的水果……

  针对敌人的威胁恐吓,《文汇报》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报道、言论、文艺作品联动形成统一主题的舆论波:一是详细报道暴力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将日伪罪行暴露在大众面前;二是通过社论发言,强调抗日爱国的决心,坚守正义;还通过副刊专刊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在报社遭到手榴弹袭击之后的2月11日,《世纪风》上就刊登了署名陈浮的短文“手榴弹,在近一两个月来,曾经完成过大快人心之举。可是现在,连那些卑污的手也使用它了。但这被击者只有光荣。”翌日又登出《暴力的背后》一文: “炸弹可以使奴才屈膝,但不能使真理低首。暴力的施行,在被压者是反抗,在统治者,却往往是权力失败的最后一著棋。”在恐怖的生存环境中,该报没有放弃抗日宣传,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勇敢地发出正义呼声,可谓是威武不能屈。

  2.富贵不移:拒绝党派的资本渗透和广告商影响

  该报自述过一条办报原则,即“不偏于任何一党一派,而以整个国家及唯一政府及领袖为同情之对象”。而爱国主义和抗日救国宣传的基调,也必然要求保持报纸的独立地位,尤其要排除政治集团的渗透和广告商的经济控制。徐铸成曾感叹广告的魔力会让抗日报纸不刊登揭露日伪的文章。《文汇报》不断面临着广告商和资本集团的冲击。创办人严宝礼与编辑达成一致,决定不刊载反动的、有损报格的广告,严格限制广告的版面和版位。在经济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文汇报》的选择是很明确的。

  国民党各派也企图通过投资来控制这个舆论重镇。面对政治集团的吞噬野心,严宝礼等人断然回绝。“CC”系首先企图收买控制,之后孔祥熙、宋子文相继要求投资,条件当然是向编辑部、会计部安插势力。国民党几派都希望将这家深受上海人民欢迎的进步报纸收归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大额投资,《文汇报》虽需要资金周转,但始终是拒绝。出于报复,国民党限制《文汇报》的官价外汇,黑市结汇使报纸成本陡增,经济日益困难。国民党各派系的为难帮助日本侵略者扼杀了这张进步报纸。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才能堂堂正正地捍卫正义,坚持自己的主张。抵制资本的渗透和控制,实际上是《文汇报》坚守抗日和爱国宣传基本方针的一个保障条件,他们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为利诱,可谓富贵不移。

  3.悬于危巢:抵制来自租界当局的压力

  虽然租界当时尚未进驻日军,爱国报刊利用英法等国与日本的矛盾能够维持生存斗争的一定空间。但孤岛并非爱国报人的乐土,进步宣传时时受限于租界当局,如同悬于危巢之上,工部局一纸禁令就能将其扼杀,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挂起英商招牌的《文汇报》虽避免了日方的新闻检查,但仰仗租界当局的“中立”而生存,并不牢靠,在得到租界当局一定庇护的同时,也受到各种限制。租界当局“一面镇压抗日运动以向日帝讨好,同时又利用救亡运动向日帝讨价还价”1939年春,日本侵略者更加强硬,租界当局进一步妥协,孤岛内的爱国报刊处境更加艰难。4月日方提出备忘录要求工部局“禁止公共租界中之反日宣传与反日报纸”。1939年5月8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下达通知,借口“宣传抗日,言论激烈”,令《文汇报》及《文汇报晚刊》停刊两星期。在对抗来自租界的限制时,《文汇报》采取公开报道的策略。公开发表新闻暴露上述的日方向工部局提出的备忘录,并配发评论《斥日方无理要求》,希望以此来正告租界当局,争取舆论的支持。这种行动至少表达了《文汇报》的积极态度。

  4.宁为玉碎:与外国挂名发行人和汪伪周旋

  《文汇报》的挂名发行人是英国人克明,他不满足于每月白白获得的一千三百元(克明父子的薪水),还企图控制报纸事务。报馆不得不提防这个“跗骨之疽”。克明曾试图插手,改变报纸正义独立的立场, “办成一张中文的《字林西报》”即代表英国官方的报纸,以使英国洋行来登广告达到“大大地发财”的目的。严宝礼、徐铸成断然回绝。克明还干涉报纸业务和人事安排,企图辞退采写战事消息的邵伯南和主持笔政的徐铸成,还要求把涉及抗战的新闻预先送他审阅,俨然是要进驻编辑部了。爱国报人坚决地抵制着他的野心和一次次兴风作浪。但是,《文汇报》还是因被汪伪收买的克明而不得不注销。1939年四五月间,由大汉奸董康的侄子董俞牵线,克明被汪伪十万元左右收买,阴谋攫取《文汇报》。应该说报馆还是有所警惕的,4月25日发表的《注意败类的活动》就提出:“汪精卫们的收买新闻记者,是一事;新闻记者是否甘愿出卖灵魂?又是一事。我们现在所应注意的,新闻界中是否有无耻败类愿做傀儡?要晓得最神圣最纯洁的至高无上的新闻界,是不容有这些败类混迹其间的。”克明和汉奸们利用《文汇报》的经济困难,迫使严宝礼辞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妄图打造一张汉奸报纸。针对这釜底抽薪的阴谋,《文汇报》负责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几经波折,复刊无望之时,决定注销《文汇报》,不让克明和日伪玷污“文汇报”三个字。英国公司法有一条规定:企业有三分之一股权反对,则不得再行经营。严宝礼收购了散股,再加上徐铸成、李子宽等人的股份,超过三分之一股权,然后托人将申请书递交给英国大使寇尔,于是上海英国总领事馆批示注销了文汇出版公司的登记。这就保持了“文汇报”的纯洁,从根本上粉碎了克明等人的阴谋。

  孤岛时期的《文汇报》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坚持了正义和爱国主义,在抗日救亡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汇报》及其报人表现出了刚毅勇敢的精神和可贵的报格、人格。正如《本报一周年纪念辞》的宣言:我们“所凭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几根硬骨头;我们站稳这个岗位,不顾一切困难,不受任何威胁,朝夕苦斗。”

  (作者刘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