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化,又名端木炎。1919年6月13日生,山东省潍县人。父亲王象五是潍县教育界名流,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王大化出生时,适逢“五四”运动,老人为其子取乳名制,意在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哥哥王大彤是中共党员,北平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王大化幼时就读于济南省立实验小学和育英中学。1935年秋,由哥哥引荐,转入北平艺文中学。时值“一二·九”学生运动前夕,王大化主持选举了学生自治会,积极刻制宣传版画,撰写文章,负责学生纠察队。在“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游行中,走在队伍最前头,高举大旗,指挥同学一起高呼革命口号,与手持水龙头的军警,展开英勇搏斗。在参加学运过程中,不断接受党的教育,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春,针对军阀宋哲元镇压学生运动而引起的“郭清事件”,他刻了题为《抬棺游行》的巨幅木刻,被当局通缉。于是他南下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攻读舞蹈美术设计。同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大化随校迁长沙、重庆,因不满“CC”特务首脑张道藩把持校政,毅然离校,参加洪琛领导的演剧二队,活动于长沙、武汉等地。他曾撰写过《八百壮士》剧本,并与刘岘合作出版《抗战版画》。
1938到1939年,王大化在成都、重庆担任中共区委书记和中共学生抗敌后援会的支部书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参加了上海剧人业余协会,成为会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太平天国》、《民族万岁》、鲁迅《阿Q正传》及俄果戈里《钦差大臣》等剧目的演出担任舞台装置。昼夜兼程设计布景,制作模型;同时创作了《列宁肖像》、《高尔基肖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日寇暴行——剖腹取子》等木刻作品,印成卡片义卖,捐献抗日部队。鲁迅逝世二周年,在《跋涉书店》印刷了《鲁迅头像》千余幅,很快被读者争购一空。他还为《阿Q正传》刻了一组套色连环画,成为畅销书。
他的广泛抗日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中共南方局及时将他安全转移到延安,并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改名端木炎。1940年初冬,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主演了德国名剧《马门教授》,显露出了他的表演才能。此后被调往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兼鲁艺实验剧团演员。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演员生涯,木刻成了他的业余活动。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王大化全力以赴地投入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实践中去。放下名演员的架子,热情、执着地向民间文艺学习,推动了新秧歌队的发展。第一次演出《拥军花鼓》时,头上扎起3条冲天辫子,走向街头,走向广场,引导群众拥军拥属。他的大胆实践精神,对边区文艺界产生强烈震动。《兄妹开荒》新秧歌剧的演出,使他成为最受边区群众喜爱的演员。中共“七大”前夕,参与创作并执导了新歌剧《白毛女》。在同年边区文教大会上,王大化当选为“甲级文教英雄”。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不久,王大化随北上工作队,跋涉万里来到东北。组建东北文艺工作团后,任戏剧队队长。赶赴哈尔滨途中,在本溪、辽阳、鞍山等地进行了演出。由于蒋介石嫡系部队,抢占了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扼制了沈阳、长春、农安等地。王大化和东北文工团全体演职人员,被迫由安东(今丹东)借道朝鲜,经图们、牡丹江绕行辽吉黑边境,几经辗转于1946年11月5日到达哈尔滨。他在哈尔滨演出活动近一个月,在评选模范工作者大会上,当选为特等模范工作者。12月5日,赴佳木斯演出。9日赶往兴山(今鹤岗市)东北电影制片厂,匆匆见了爱人和孩子,谁知这次小聚,竟成永诀。11日即赴齐齐哈尔,与东北文工团会合。18日带病最后一次演出了《兄妹开荒》。19日上午创作了二首歌词,中午率1个创作组,去讷河县搜集创作素材。途中,不幸坠车受伤,经抢救无效,21日逝世。年仅27岁。
王大化的遗体安葬在齐齐哈尔革命烈士陵园,他的事迹和遗像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