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
来源:滁州先锋网    2018-01-16 11:19:06

  一、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抗战前,皖东地区教育落后,津浦路东地区仅有中学4所,小学约20余所。日军侵占皖东后,教育事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940年春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抗日斗争及根据地建设急需人才。恢复教育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教育上的迫切要求,为根据地培养大量有用人才,成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根据地党和政府号召优秀共产党员参加教育工作,为教育服务。并规定学校一律免费,实行义务教育。1940年下半年,津浦路东、路西地区全面恢复了小学教育,到年底路东地区有乡级小学170余所,中学1所;路西地区也办起了十几所小学。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联防办事处、专署、行署下设教育处(或文教处),县政府下设宣教科(或文教科)。

  1941年,皖东抗日根据地进入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教育。首先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各县都很重视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教职工,在业务上帮助他们提高,并做了大量工作。尽管经济困难,在党政军领导和各级干部都实行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供给制情况下,对从事教育的教职工每月仍发给120至200市斤的大米做工资。各地为了办好学校,还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如组织公立小学辅导周围的私塾教师,利用寒暑假举办教师讲习班,选派教师到淮南师范深造等,提高教师政治理论和教学业务水平。第二,为适应战争环境和抗战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在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在组织形式上,为避免日寇的摧残,一方面注意灵活机动,同时又强调不要因偶一动乱就随便停办学校。根据地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有正规化的中学、小学,也有不正规的短小、民众学校、识字班、俱乐部等,从而满足了不同文化水准的人的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新民主主义教育。改革小学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成立了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根据地编印统一教材,国文课尤其强调政治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懂得了革命道理。第三,重视群众教育,广泛培养人才。抗日民主政府把开展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深入动员群众、坚持敌后长期斗争、培养干部的重要环节。1941年3月,津浦路东省委颁发了《为开展宣传教育而斗争》的文件,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在各保各乡的小学校内,或小学校外,要建立民众学校、夜校、识字班、民众文化俱乐部等民众教育活动中心,组织各种识字班、壁报、演讲、音乐、戏剧、体育等一切适合于民众需要及民众所喜欢参加的活动。小学教员就成这一保、这一乡社会教育的主持者。他的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就可以是他们助手(小先生制)”。此后路东根据地积极发展民众教育。1941年冬,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颁发“关于开展冬学的训令”,推动民众教育的开展。

  津浦路西从1941年冬起,各级各类学校也担负了双重任务,把群众教育当作一项大任务来完成。定远县永宁乡的群众教育有声有色,成为一面旗帜,《新民主报》作了专门报道。定远县世新小学也因夜校办的好而小有名气。

  当时开展的“小先生制”活动对根据地的扫盲识字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小先生制”就是由学校教师培养一批学习好的“小先生”再去教失学儿童,它既弥补了师资的不足,又使失学儿童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对一些路程远、家务重不能定期入学的青壮年妇女,小先生便送学上门,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1943年《解放日报》曾报道:“三年来路东社会教育已经创造了不少新的方式,如竹镇小学实验的‘小先生制’仅仅半年已经培养了六七个工作得好的小先生,使三百个学龄儿童找到了门径。衡西小学实验的‘牧读团’,在广大草原上数十头牛角上均已挂上了书本,所谓‘如负薪,如挂角’的读书方式已在敌后乡村实现。穆店小学的‘送孩团’轻便灵活。古城小学实验的‘新文字民众学校’,成绩斐然”。

  1941年,淮南地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年底,津浦路东地区有淮南联中、天长中学等5所中学,有小学271所,15192人,每乡每保基本上都有1所小学;路西地区有小学141所,学生5056人。群众教育方面,路东地区有民校、识字班288处,大众俱乐部63所;路西地区有民众夜校45所,识字班86处。

  1942年以后,由于日伪军频繁“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教育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学校奉命停办,学校数量大大减少。1943年初,淮南地区中学只剩1所,津浦路西小学减少到不足100所,路东减少到135所。1943年下半年根据地形势好转,路东地区小学又增加到156所,路西地区小学数量也开始增加。1944年,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巩固,中小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5年3月,津浦路东专署召开了一次全区教育会议,教育处处长刘健飞主持会议,路东各县文教科长、区乡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路东地区教育工作经验,讨论了改革小学教育的意见。

  根据地在大力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还对遍布农村的私塾进行了改造工作。改造工作主要是要求私塾改变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废除体罚,对不愿执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塾师予以取缔。

  淮南联中1940年8月,津浦路西省委和联防办事处决定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随营子弟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津浦路西各县联合中学,校址在滁县章广瓦屋薛村,办学宗旨是培养党、政、军、群等基层干部,校长由黄岩兼任,副校长朱凡,第一期学员40人左右。1940年10月,日伪“扫荡”路西地区,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也大举进攻根据地,为了同学们的安全,路西联中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东盱眙县。

  1940年8月,津浦路东省委在半塔开办津浦路东各县联合中学。路西联中师生撤到路东后,路东省委决定将两个联中合并成立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各县联合中学,简称淮南联中。淮南联中校长由方毅兼任,副校长吕惠生,教务主任苏林(后刘芳),党支部书记郑康。1941年春,王昭铨接吕惠生任副校长。1941年5月,日伪军5000余人“扫荡”津浦路东地区。反“扫荡”胜利后,津浦路西联中的师生,迁回路西原址重建,路东联中复课。11月,国民党顽固派再次进攻路西根据地,路西联中又转移到盱眙县。1942年6月,郑伯川担任淮南联中校长。淮南联中设中学班、师范班、政治班、预备班,学员曾达200人以上。实行精兵简政后,1942年12月淮南联中停办。1943年下半年,津浦路西形势好转,根据路西地委和路西专署的决定,津浦路西联中在定远县池河镇东郊大王庄恢复。这时裴济华任路西联中校长,严竟成任教导主任。

  1943年夏,路东联中准备复办,但因考虑到战争环境,学生不宜过于集中,淮南区党委决定在天长铜城和六合竹镇分设淮南中学和来六中学。淮南中学校长由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兼任,副校长王昭铨;来六中学校长由郑伯川担任,副校长冯子美。1944年春,区党委决定两个中学合并成立淮南中学,迁至盱眙古城。淮南中学学生人数最多时近300人。1945年春,淮南区党委决定改淮南中学为淮南公学,区党委宣传部长闵廉兼任校长。

  恢复办学的津浦路西联中,一直办到1945年11月北撤淮阴,并入华中建设大学。

  二、干部教育

  淮南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党和民主政府积极创办各种干部学校教育培养干部。创办的干部学校主要有:淮南行政学院、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淮南师范等。淮南行政学校,1941年4月在天长葛家巷成立,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副主任方毅兼任院长,路东省委宣传部长祁式潜兼任副院长。学院设行政系、财经系、艺术系。后来校址迁至天长大通镇曾家郢和盱眙黄花塘。刘顺元、方毅、张劲夫、范长江等领导经常到学校给师生作时事报告,讲授专业理论和党的政策。第一期学员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和锻炼,于1941年8月结业,全部分配到各县参加行政、财经、文化教育工作。淮南行政学院虽然只办了几个月,但为津浦路东根据地培养了数百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青年干部。

  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前身是淮南行政学院艺术系。1941年夏,行政学院艺术系扩大为淮南艺术专科学校,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直属路东区党委宣传部领导。校长由宣传部长祁式潜兼任,淮南艺专前后共办3期,每期2至6个月。淮南艺专,是抗大式的学校,学员按大队、中队、区队、班编组,成立一年多时间,为津浦路东地区培训了600多名文艺干部。

  1942年春,淮南行署在天长铜城李家长庄原天长中学的校址上,以原天长中学初一、初二两个班为基础,加上淮南联中师范班50余人,并招收在职的小学教师一个班,共200余人,成立了淮南师范学校,淮南行署教育处长郭兆元兼任校长。同年12月,实行精兵简政,淮南师范停办,师生部分从军、从政走上工作岗位,部分回原籍原单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