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涵盖广泛和正面宣传为主
《新华日报》克服重重困难,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抗战全貌,服务于全民族的解放斗争。
《新华日报》的记者们视野开阔,兼顾重大选题和一般选题,保证了报纸的大信息量。首先,对重大新闻选题紧密跟踪报道。一方面,《新华日报》对于举国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全力关注,如《踏进台儿庄》和《台儿庄血战速写》连续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在华北》描写了百团大战的情况。这些事件的报道,能够紧紧吸引读者,有助于他们对全国局势走向的了解。另一方面,一些直接影响虽然不大,但对全局具有意义的事件,也被《新华日报》当作重大新闻选题予以报道。如《游击生活三个月》描写的虽是晋西一支影响很小的普通抗日游击队,但是考虑到在抗战防御阶段,宣传我敌后战场游击战经验,破除顽固派的“游而不击”污蔑,其新闻价值就非同一般了。其次,网罗一般新闻选题。由于抗日战争涉及面较广,要尽量反映全国抗战的情况,就不能完全忽视那些不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新华日报》的记者们写出了许多小巧精彩的报道,如反映日军暴行的《意想不到的残暴》,描写中日激战的《大战午城镇》。这些选题全方位展现了各抗日力量的抗战热情和爱国行动,对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展开和坚定我方抗战必胜的信心意义重大。选题涵盖面广是《新华日报》抗战通讯的一个特点。
正面宣传为主是《新华日报》抗战通讯的另一特点。仔细审视这些选题,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是英雄人物事迹的报道,如《悼念白求恩大夫》、《太行血战记》;或者是胜利消息和胜利经验的介绍,如《模范的歼灭战――进攻陈庄的敌人是怎样被歼灭的》等等。而服务性的、消遣性的、信息性的中性选题和关于战场败绩、腐败事件等对抗战具有破坏或阻碍作用的反面选题则较少。事实上,在抗战期间,可供选择的中性、反面事件非常多,但这些事件对抗战大局的直接意义不大,因此,《新华日报》对它们着力很小。报纸媒介具有舆论导向的特殊性质,在当时全国民众信息渠道相对较少情况下,《新华日报》在稳定军心和民心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显得十分关键。《新华日报》抗战通讯在选题上突出正面的宣传策略,既可以正面调动民众的抗日热情,增强他们对抗战前途的信心,又有利于防止部分军民悲观、怯战情绪的蔓延,无疑是对民族利益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二、紧跟抗战时势
《新华日报》抗战通讯紧跟时势的发展,适时调整自己的选题侧重点,全力支持抗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新华日报》最先推出的是《意想不到的残暴》、《广州在轰炸中》、《武汉惨遭轰炸》等控诉日军暴行的通讯。在抗战初期,这些报道反映了战争的紧迫形势,有助于打消部分民众对日寇的幻想,激起全民族的斗志,促成全面抗战浪潮。此外,《新华日报》还同步发表了大量介绍各阶层抗战活动的文章,如《粉碎日寇九路大举围攻晋东南区的经过》等报道,记录的是我正规部队对日作战的情况;《山东游击队活动剪影》等通讯,描写的是地方武装的抗日活动;《大上海的工人热烈纪念“八一三”》和《义卖在香港》则关注的是工人阶级和商人对抗战的支持。这一系列介绍对于民众认清全民族抗战风貌,缓解军民焦虑与悲观的情绪,坚定他们的抗战必胜信念极为可贵。
在抗战相持阶段继续揭露日军暴行,如《白塔血》、《人性的毁灭》,提醒人们勿忘民族仇恨,以团结抗日大局为重,暗示顽固派应该立即停止与各抗日力量的内耗。其次,重点报道了一批模范典型,如赞颂英雄人物的《记杨成武将军》、《痛悼张自忠将军》,歌颂英雄部队的《塞外的轻骑队》等。这些报道贯彻我党统一战线方针,一如既往地兼顾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各抗日力量。其生动的笔触,激荡了民族情绪,倡扬了民族精神,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在极度困难条件下的继续发展。同时,针对相持阶段的作战特点,《新华日报》又刊发了一些关于模范战斗、战法的报道,如《模范的歼灭战――进攻陈庄的敌人是怎样被歼灭的》、《敌后的“马奇诺”防线――一个新的万里长城的创造》。这些宣传为对日斗争直接提供借鉴,有利于我军民更有效地打击敌人,赢得胜利。
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阶段,一方面,深化对日军暴行的控诉,如《一坛血》、《血海深仇》,表达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继续推出歌颂我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报道,如《神勇的军队》、《追忆彭雪枫同志》,以鼓舞民族士气。再者,为配合我方局部反攻的展开,《新华日报》发表了《一个反战的日本朋友》、《临汾“皇协军”反正》等通讯,来宣传我方对降敌的政策,瓦解敌方军心,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新华日报》对新解放区进行了充分宣传,如《在新解放的五寨城》、《“从地狱到天空”――从解放了的晋绥边区寄来的报道》等文章。这些报道,对于全国各界了解新解放区,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最终支持中国共产党有重要意义。此外,针对东北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华日报》还及时发表了《抹杀历史者的破产――中共怎样领导东北联军》一文,澄清了中共领导东北联军的历史事实,驳斥了国民政府的诬蔑,表达了东北人民反内战的正义呼声。
《新华日报》紧跟时势的选题,有助于全国人民认清历史大势和潮流,推动他们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争取民族的美好前途。
三、“新”且“近”
新闻选题价值的高低是决定新闻报道影响力大小的最重要因素。《新华日报》的新闻选题精心巧妙,价值较高。
(一)选题“新”。首先表现在时间接近程度上的“新”,即时效性强。《新华日报》的记者深入报道的最前沿,往往发回第一时间的报道。如《广州在轰炸中》的作者于6月8日下午撰写的轰炸见闻,《新华日报》6月12日就刊发了;《踏进台儿庄》一文于4月7日写成,4月12日就发表了。考虑到当时的客观条件,报道的刊发距离事件发生仅四五天,实在难能可贵。这种时效性极强的报道,无疑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其次,“新”还表现在对新动向、新问题的把握上。《新华日报》的记者们密切注意局势的新动向,及时发现新问题。如《义卖在香港》,描写的是香港商人通过义卖来支援抗战的爱国行动。这无疑是个新动向,值得全国其他地区的商人和其他阶 层的关注。而《敌后的“马奇诺”防线――一个新的万里长城的创造》,则是对冀南地区反扫荡的新武器――“抗日沟”的介绍。这种“新发明”的及时报道,对于正进行艰苦反扫荡斗争的广大根据地人民恰似“雪中送炭”。这样的通讯价值自然很高。
(二)选题“近”。首先,在地域上,《新华日报》控诉日军暴行无处不在。《意想不到的残暴》描写北平见闻;《广州在轰炸中》关注广州惨状;《轰炸中的延安》写的是即使远在西北的延安也惨遭轰炸。这些报道使读者感觉暴虐的日军就在身边,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事件发生地的距离;而《晋南大战之始末》、《武汉的第一次空战》等文章则让人看到了抗日烽火遍地而起的壮观场景,对人们积极投身抗战是个鼓舞。其次,在心理层面上,《新华日报》的抗战通讯选择了一些富有悬念和易于激起人们求知欲的题材。如《武汉的第一次空战》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战争胜负的不可预知性和敌我双方激烈搏杀的可知性,使这个选题很容易激起读者好奇心,进而“一睹为快”。当然,这种好奇决不是“隔岸观火”似的猎奇欣赏,而是读者对本民族命运走向的急切关注。同时,富于人情味的选题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意想不到的残暴》等描写日军暴行的选题,不仅引起读者对受难者的深切同情,更激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唐聚五将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等报道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选题,既可以唤起读者对抗日英雄们的无比崇敬,又能够使他们从英雄身上看到抗战必胜的美好前景。可见,富有感染力的选题对读者既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鼓舞,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新华日报》出版于武汉、重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怎样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周恩来题词)更好地服务,一些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新华日报》抗战通讯在选题方面的技巧,可谓精彩。选题涵盖广泛,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且能够紧跟时势,不断地抓到价值高的选题,从而为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这既是《新华日报》对媒介自身运作规律的尊重,又是对全民族团结抗战大潮的切合,也是它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