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郭沫若与广州发行的《救亡日报》
来源:论文网,作者:白琰 , 李晋   2018-03-02 15:02:19

  《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报纸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报纸撰稿,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遍及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这份报纸从创刊到1941年2月28日停刊,其间复刊二次,三次迁移社址,体现了文化人士坚持宣传抗战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


  《救亡日报》与广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次复刊就是在广州,但相关记载史料不多,现存的描述也简单。近来在读《郭沫若选集》时,发现有当时经历的真切回忆,就是在广州筹备复刊的过程中,郭沫若先生找到心爱之人――于立群,所以记叙得很仔细。这对我们补充地方史料、充实文物档案有很大帮助,留传至今的《救亡日报》(图一)因而已经成为广州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

  1937年上海沦陷后,在抗战初期的宣传工作上起过很大作用的《救亡日报》,首先被迫停刊。原在上海的文化工作者,有的北赴革命圣地――延安,有的则转移到大后方去继续工作。郭沫若先生就是在转移后方的过程中,决定在广州恢复《救亡日报》。

  1937年11月27日,郭沫若离开上海往香港,准备到南洋向侨胞募集款项办报或搞其他文化工作。在香港期间,他接受劝告,索性把《救亡日报》恢复的根据地设在广州,希望让这份报刊成为华南的一座精神堡垒。离开香港后,他与林林、潜修、文津、郁风、立群同路来到广州,住进了曾养甫(时任广州市市长兼财政厅长)部属李先生在“梅村”的小洋楼家中。为了办报,郭沫若先生主动承担打通党政军各方面关系的工作。他寻机见了曾养甫市长、吴铁城主席,但都碰了软钉子。在他四处碰壁的时候,一位“军人”(郭沫若在文中如是称呼)建议他去见广东最高军事长官余幄奇(余汉谋),并主动引见。见面后,余汉谋表示愿意支持《救亡日报》,每月捐助毫洋一千元,按月支付,从当年12月便开始。《救亡日报》的复刊有了着落,同到广州的林林等人都决定暂时留在广州帮忙编辑,同时打电报到上海,请总编辑夏衍迅速赶来。这样,《救亡日报》在1938年元旦正式复刊,社址设在广州长寿东路50号(图二至图四)。早在12月28日,郭沫若就亲自写好了复刊词,重申“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抗战到底就是我们的决心,民族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救亡日报”四字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图五)。夏衍于元月5日赶到广州,郭沫若和编辑们在广州新亚酒楼欢迎他人住,并交接工作后,前往武汉。


  广州博物馆所藏的《救亡日报》有9份,均为8开4版,二版连开纵40厘米、横54厘米。从这几份报纸中,我们可看到该报内容丰富,有诗歌、散文、演讲稿,形式多样,每周有绘画专刊;及时报道战况,在报纸的骑缝处就有征集各地战况的广告。此外还有特稿专栏,在1938年4月16日《救亡时报》第191号上,发表了宋庆龄和何香凝在香港联合撰写的特稿《拥护抗战建国纲领实行抗战到底》(图六),以此表示对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复详订抗战救国纲领”的祝贺。文章提出七条团结民众、抗战到底的主张,最后呼吁:“抗战建国之伟大历史任务,端赖本党同志及全国同胞,一德一心,精诚团结,戮力共济,方克完成。……抗战以来,统一局面逐渐形成,犹望一致努力,免遭覆辙,求我中华民族之彻底解放,方不负总理之遗教与厚望焉!”她们以自身的影响力,呼吁全党在国家生死关头,努力奋斗,抗战到底。所有投稿都不付稿费,报社工作人员也不支付薪水,每月只发生活费。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对报社工作十分重视,经常指导报社工作。中共广东省委也派蒲特(饶彰风)以作家身份和该报联系并撰稿。报纸影响力日益增强,每日印数达8000份,每十天还发行合刊。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救亡日报》报社西迁;1939年1月10日定社址于广西桂林(图七),报纸第二次复刊。皖南事变后,《救亡日报》于1941年2月28日被迫停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