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试析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粤北抗战文化
来源:论文网,作者:朱彩云   2018-03-02 15:09:55

  一、粤北抗战文化在粤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地位

  广东省府迁至韶关后,在广州的大批广东文化团体和组织以及文化界人士纷纷云集韶关,香港沦陷后,部分从香港退出来的文化人也来到韶关,同时广州大批大专院校也迁往韶关,他们在韶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使韶关成为广东文化中心,出现了极有特色的抗战文化。粤北抗战文化折射出粤北抗日救亡运动,而粤北抗日救亡运动反之影响着粤北抗战文化。

  (一)粤北抗战文化是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部分

  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容和形式,除成立民众团体组织和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外,一是开展民众义卖、义演和献金活动,向社会募捐,筹措钱物支持抗日;二是提供场地和物资,接待和掩护地下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支持抗日武装队伍;三是开展义诊活动,为抗日伤病员治疗,为抗日自卫队赠送药品;四是送子参军支持抗战。如曲江著名的商界人士黄逸园和始兴知名中医陈大勋,分别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送去参军;五是组织担架队、运输队配给粤北会战和地方部队抗击日军。所有这些,反映了韶关民众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

  粤北抗战文化利用在粤北的文化团体出版进步报刊、演出和创作戏剧歌舞、办墙报、书写标语等进行抗日宣传。粤北抗日救亡运动不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也有其他的活动和行为。所以说粤北抗战文化是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部分。

  (二)粤北抗战文化反映粤北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情况

  利用抗战文化比如形势报告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及时反映了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情况。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容之一是抗日救亡宣传。粤北抗战文化中的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主力,随着广州大中学校北迁韶关,韶关逐渐成为广东省的学运中心和青运中心。青年学生们利用“读书会”“同学会”“学生自治会”“战时后方服务队”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山大学的党组织团结进步学生,提出“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的口号,通过形势报告、时事座谈、办墙报、组织歌咏队、演出抗日戏剧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抗战形势,鼓舞军民斗志,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三)粤北抗战文化与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互为促进

  粤北抗战文化联合工人、农民、学生,丰富、壮大了粤北抗日救亡运动。

  韶关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最早而且有组织地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不久,韶城中学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人民救国会曲江分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二?九”学运后不久,韶州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联合韶城各中学,成立韶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开始在韶城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此后不久,韶师和城中的各中学相继成立救国会,韶城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学生们不仅在报刊上发表抗日救国文章,还组成抗日宣传队、歌咏队、剧团,利用寒暑假既在韶城内还到英德、翁源、南雄、仁化、乐昌等县宣传我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他们还以下乡办识字夜校班、参加助民劳动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于1938年1月由中共广东党组织建立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在1939年3月迁到韶关,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全省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南雄、曲江、翁源、琶洲抗先队广泛吸收青年教师、学生加入,许多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抗先中队。各地抗先队通过开展战时文化,采用多种文化形式宣传抗日主张。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积极支持刊物《新华南》、生活书店的创办,介绍工人、农民、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到延安参加学习。

  (四)粤北抗日救亡运动是形式,粤北抗战文化是结果

  在粤北的文人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是粤北抗战群众抵御日寇侵犯的一种斗争形式,形成了粤北抗战文化这一历史硕果。抗先由成立到解散,共有两年三个月,抗先总队在韶关活动的时间占去了一半,在韶关书写抗日标语、出版抗日报刊和墙报、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抗日救亡街头话剧等宣传抗日主张,丰富了战时文化。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在韶关的两年中,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想方设法帮助《新华南》解决印刷问题,并借助各种关系与当局交涉,使《新华南》停刊后复刊。由共产党掌握的进步书店――生活书店,被国民党顽固派屡屡迫害,一度予以封闭,办事处直接通过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关系,下令顽固派予以限期启封,使生活书店得以长期办下去。韶关青年学生参加抗先队,利用读书会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广大妇女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妇女参加识字班、生产技术训练班等活动,组织群众义卖义演义捐,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抗日等救亡运动。

  二、粤北抗战文化在粤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

  粤北抗战文化极大地推动了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对增强民族爱国热情、鼓舞士气、促进粤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开展抗战工作和掩护党的发展、与国民党顽固势力作合法斗争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粤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

  (一)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觉醒

  文化宣传促进军民团结支持抗日,粤北民众纷纷捐款捐物义卖义演,走上前线,形成各种形式的抗日支援。如1940年初,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的共产党员戏剧工作者在韶关举行的粤北大捷展览会中,演出了《胜利的反攻》《陈列室》等剧目,宣传反对汉奸卖国、宣扬抗击日寇。《北江日报》是以国民党省党部名义创办的一份日报,它坚持进行联共抗日及持久战的宣传,深受韶关群众的欢迎。当国民党内部汪精卫集团公开走上叛国道路时,1939年4月,《北江日报》发表了一篇《论“反共”》的专论,公开揭露汪精卫等借口反共实际降日的阴谋,及时向群众宣传中央有关抗日方针和政策。   (二)鼓舞了军民的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粤北抗战文化的激励下,地方武装和军队士气大振,英勇作战,取得了粤北一次、二次会战的胜利。如1939年10月,《新华南》发表了茅盾、何家槐、秦牧等人的文章,弘扬鲁迅精神,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政治形势逆转,“七政大”和“演剧七队”在党的领导下,以喜剧舞台为阵地,开展团结抗战的宣传活动。1938年夏天,成立政治部,政治部第三组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和文化人士,广州沦陷后,第三组随四战区司令部北迁韶关。我党利用第三组这块合法的宣传阵地,组织各种督导团和战地视察团,分赴战区前线进行战地鼓动,并编印小战报、小册子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抗先总队派出数百抗先队员参加十二集团军军政工人员培训班,这些抗先队员结业后被分配到各师团做士兵的政治思想工作,从而促进了军民团结,振奋了十二集团军的士气,士兵逃跑现象大大减少。在1939年12月的粤北保卫战中,十二集团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地击退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

  (三)粤北抗战文化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粤北抗战文化利用各类报刊联合了各界进步人士,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曲江新气象”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曲江文化界统一战线以揭露日寇暴行和诱降阴谋、增强军民抗战的必胜信心、发动全民抗战为中心,进行“团结、抗日、进步”为内容的统战宣传。此间,中共广东党组织利用良好的政治气氛和当局的进步言论,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大规模地建立和占领文化阵地。先后创办或合办了《新华南》、《北江日报》等报刊;设立了五五书店、五四书店、生活书店等进步书店,发行《新华日报》等党刊和进步书籍;建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粤北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粤北分会等文化团体;掌握了第十二集团军政工大队、“剧宣一队”等四战区的文化宣传团体。其中最能体现中共“运用统战策略建立和占领文化阵地”的则是《新华南》的创办。它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文章的内容上都具有团结抗战统一战线的色彩,倡导坚持团结抗战、打败日寇、肃清汉奸、建设新中国新华南。

  随着“反共逆流”的出现,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曲江文化界统一战线及时调整宣传方向,把反顽讨汪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宣传。此间,在“曲江新气象”期间以公开、半公开身份的情况下中共广东党组织取得的文化阵地很多被封、被禁或被迫转移他处。因此,中共广东党组织根据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采取了更为隐蔽,并具有更为浓重的统战色彩的策略,先后创办了《广东妇女》《抗先通讯》《新军》《晨报》等报刊,而七战区政治大队、剧宣七队、四(七)战区长官编纂部则是占领四(七)战区文化阵地的主要成果。其中《晨报》的创办经过是贯彻这种策略的典范。《晨报》历经《时报》《新报》《明星报》。联合了进步记者也是《晨报》的创办者梁若尘,几经易刊、停刊,于1943年6月,创办了《晨报》。由于该报借鉴了中共“坚持合法斗争”的策略,因而得以坚持到抗战胜利。

  石辟澜以《新华南》主编的身份团结了《中山日报》副刊主编秦牧,使其能够留在报社并利用这一合法地位更好地宣传团结抗战。他派中共党员潘允中团结了倾向进步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和代理省党部主任委员余森文,邀其担任《北江日报》社长。由于该报公开揭露汪精卫等反共降日的阴谋,遭到顽固分子的责难,省党部书记长易人,勒令《北江日报》停刊,余森文被调离。他在离任前,还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掩护了一批在报社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四)有利于开展抗日工作和掩护党的发展

  利用公开的文化职业作掩护,为开展抗日斗争、壮大共产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学校不仅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开展城乡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共两党必争的据点。北江地区除本地农民出身的党员外,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尤其是外地派来的党员,绝大部分是利用学校教师的职业作掩护。1939年冬,《新华南》杂志负责人谭天度、李章达等人与中共北江特委一起,营救了被关押在韶关芙蓉山监狱的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博罗队的成员。1939年9月,负责战区各种出版物编辑出版工作任务的四战区长官部编纂部在韶关成立,在编纂部人员中,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二,编纂部设立了“新建设出版社”,专门从事发行工作,以合法身份发行进步书刊。

  (五)与国民党顽固势力做合法的斗争

  粤北抗战文化利用报纸等媒体,坚决与国民党顽固势力作斗争。如针对顽固派的新闻检查,《新华南》以“编后话”、“开天窗”、“留空白”等方式曲折地揭露顽固派扼杀言论、出版自由的行径。在新闻检查所工作的共产党员,还利用《新闻检查条例》关于“政治方面危害或破坏团结的稿件,应予删除或免登”的规定,反过来“检查”国民党控制的报纸《中山日报》等,责成其一些污蔑、攻击共产党的文章删除或免登,使那些报纸也“开天窗”,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顽固派禁止《新华南》在韶关印刷,党组织就辗转在湖南衡阳、邵阳印刷,并于1939年秋与国际友人创办以路易?艾黎任顾问的“中国工业合作社”合作,在韶关设立印刷、樟脑、机器等工业合作社,解决了印刷受控制的问题。面对国民党以建立三青团广东区团要求抗先全体队员加入国民党为由企图统制全省青年运动的威迫、利诱、恐吓,抗先总队明确立场,反对加入三青团,据理力争,毫不屈服,国民党只得强行解散抗先等抗日团体。抗先队员转移到敌后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