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刊
来源:论文网,作者 严琳 , 王继武 , 易同民   2018-03-12 15:38:17

  一、陕西高等教育之高校建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和西安设立临时大学,并成立筹委会。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合组设立西安临时大学”。这一年的年底,南京沦陷,长沙告急,长沙临时大学又被迫迁往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0月下旬,北平大学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在院长吴祥云的率领下来到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当时滞留平津地区的许多师生得知西安临时大学成立的消息,纷纷前来报到。由于华北陆路交通被日寇封锁,许多人不得不先进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后搭乘英国客轮在山东龙口或青岛上岸,经济南、开封、郑州到西安求学。

  随着平津三院校原有师生陆续迁来,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学,15日正式上课。西安临时大学设立了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全校共计学生2472人,其中包括了151名其他高校的借读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学校不但坚持正常授课,还特别制定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如军事、政治、救护、技术等课外训练。每个星期还邀请各界知名人士给学生演讲,介绍抗战形势,鼓舞学生的斗志。

  二、陕西高等教育之高校校刊

  抗战时期,因为这些著名大学的迁入,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境况。这些学校所办的报刊,更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高校校刊之《西安临大校刊》

  1937年12月20日,《西安临大校刊》创刊,该刊为16开本周刊,经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登记,西安临时大学出版组负责出版发行。校刊创刊词中说,“本刊为临时大学目前唯一之出版物。凡校内规划、法令、文艺、课程、训导方针以及全体师生之学术言论思想,悉选载之,以广传播,诚本大学‘ 教育情报 ’之总汇也。”

  (二)高校校刊之《西北联大校刊》

  1938年春,山西临汾失陷,日寇直逼风陵渡,关中门户潼关告急。作为咽喉重镇,抗战时期的西安担负着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重任,自然也成为侵华日军狂轰滥炸的重点目标。国民政府教育部遂决定将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汉中地区,校址分散到3个县6个地方。

  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将迁址后的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校筹备委员会常委陈剑修报告迁移经过及更改校名意义时说:“本校现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院校合组而成。”

  行装甫卸,征尘未洗,师生们立即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了新的生活。1938年8月15日,《西北联大校刊》在陕西城固创刊,校刊为16开本半月刊,每期20页左右。《西北联大校刊》出版18期后因经费紧张、纸张缺乏而停刊。

  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其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和河南大学畜牧系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

  (三)高校校刊之《国立西北大学校刊》

  193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令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同时,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各校校长负责制。同时令其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独立设置,分别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

  1941年11月,《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创刊,校刊为16开本半月刊,每期8页,“内容暂以报告本校重要设施及各院研究工作为主”,由于“国步之艰难,库藏之空乏”,短短三年间,《国立西北大学校刊》曾三次停刊、复刊。

  这一时期校刊,集新闻与学术研究为一体,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师生的学习、生活及学术研究情况。《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创刊首期,即刊载有“本校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志盛”等新闻7篇,也有“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等学术报告6篇,另有“奉派至汉中觅校舍工作日记”等特写3篇,以及章则、训令等。

  国难当头之际,陕西高校师生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学校出版的报刊,都将报道反映这方面情况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也成为抗战时期陕西高校报刊内容上的一大特点。1944年夏天,国立西北大学地质系43岁的教授郁士元从军报国,校报刊登消息,赞“此举乃抗战以来教授从军第一人”,重庆、成都等地媒体纷纷赞扬,国民政府随即在全国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西北大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高校校刊之《西北农专周刊》

  《西北农专周刊》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刊,这所由国民党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主持创建的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诞生1934年。初创时期的《西北农专周刊》是一份16开装订成册的铅印刊物,每月2期,每期页码一般为二十页,最多时达四十多页,最少时只有十多页。校刊开设《训令》、《布告》、《会议》、《呈文》、《校闻》、《通讯》等十余个栏目。从栏目设置可以看出,只有《校闻》这部分是新闻稿件,其他均为学校各类资料的汇集。

  《西北农专周刊》从创刊之日起,就将积极反映学校师生抗日救亡活动、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在创刊号上,《校闻》栏目中刊载了一则题为《抗敌将士后援会成立》的消息。消息详细报道了自绥远事变后,农大同学呼吁成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抗敌将士后援会,并决议募捐,通电慰劳前方将士及派员赴西安联络各救亡团体等爱国行动。此后出版的《西北农专周刊》每期都有学校师生抗日救亡活动和学校相关政策、规定的报道,而且密度越来越大,有时一期《校闻》专栏的几条消息,几乎全是抗日救亡的内容。

  有学校政策鼓励,更由于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组织推动,当时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许多进步学生和地下党员前往慰问驻扎在陕西泾阳县的红军,许多人通过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了中共在陕西泾阳县举办的“战时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还有许多学生直接奔赴延安参加抗日。

  1938年6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和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学校校刊先后改名为《西农院刊》和《国立西北农学院院刊》。

  三、陕西高等教育之高校发展

  除了西安临时大学衍生出来的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等5所国立高等院校外,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国统区还相继成立了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陕西省立政治学院、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4所省立高等学校和私立西北药学专科学校和私立西北音乐学院等2所私立高等学校。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蒋介石提出了“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可以说,西北联合大学的发展和转型,契合了当时国家教育战略的总体布局,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西部边远地区的开发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次变化,奠定了西北地区现代教育的雏形,为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做好了知识和人才储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