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日救国会领军人王礼锡为国殉职
来源:江西政协新闻网 光华时报 作者: 王家才   2018-03-14 16:35:37

  1939年6月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重庆组建“作家战地访问团”,旨在全国各抗日战区深入采访和报道前线英豪“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英勇事迹。在周恩来的力荐下,王礼锡当选为团长,成为作家战地访问团“笔部队”的领军人。

  王礼锡,字庶三,笔名王博今,1901年3月出生于安福县洲湖乡王屯村。1927年江西心远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处任干事。1928年到上海,任《中央日报》事刊《摩登》的编辑记者。1929年赴暨南大学任教,并组织成立“神州国光社”,倡导举办中国社会史的讨论,轰动一时。该社还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和左翼文艺作品,因而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王礼锡被蓝衣社特务列入暗杀名单并通缉,迫使其于1933年3月远赴西欧。王礼锡在伦敦、巴黎等地考察学习期间,发起成立“中国人民之友社”,被推选为名誉主席。通过对外民间交流,王礼锡结交了许多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外国朋友。“七七事变”后,王礼锡在伦敦参加组织“全英援华协会”,并任副会长。1938年2月,由全英援华协会发起的“世界援华制日大会”在伦敦召开。会上,大批“中国人民之友社”的国际友人发出支持中国抗战,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正义呼声,并慷慨解囊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此,中国政府收获了来自西方国家民间援华的第一批重要物质。

  祖国如火如茶的抗日战争,召唤着游子回来报国。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为王礼锡精忠报国敞开了归来的国门。1938年12月,王礼锡回到陪都重庆。 1939年4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重庆举行第二届年会,王礼锡被选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之前,民国政府则委任他为立法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委员、中国外交协会常务理事。同年6月初,当选“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的王礼锡,于18日率“笔部队”成员离渝北上,先后在成都、绵阳、西安、络阳等地前线阵地采访。王礼锡和他的同仁风餐露宿,备尝艰苦,但发回的大批战地访问电文,经重庆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和《中央广播电台》刊出或播出,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王礼锡由于日夜采编,积劳成疾,于8月26日晨因黄疸病延误治疗,在络阳天主教堂医院逝世,年仅38岁。遗体葬在络阳市龙门附近的一个山头上,与唐代大文人白居易之墓遥遥相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