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从龙州走出去的《鸡毛信》作者华山
来源:广西龙州政协网 作者:农 林   2018-04-09 16:02:16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小说、连环画和电影《鸡毛信》成为了中国无数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鸡毛信》中的主人公海娃成为了当时青少年一代心目中的英雄,海娃的形象至今还深深烙印在许多中老年人的脑海中。《鸡毛信》家喻户晓,但知道其作者的人不多,他就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木刻家华山,而华山是龙州人,龙州的母亲河——神奇秀美的丽江养育了他。

  华山,原名杨华宁,龙州县龙州镇西街人,1920年1月17日出生。华山自幼聪明好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在龙州读书时,他的语文兼英语老师,同时也是他的表哥闭肇安,看到他有文学天赋,就专门在文学方面指导和培养他,使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现在,据闭肇安的儿子、也就是华山的表侄子闭立明介绍,华山曾向闭肇安说,之所以取名“华山”,是因为他们在龙州的祖坟地名为“闭华山”(在今天的彬桥乡黄家村),以前有“龙脉地华山”之说,华山的祖辈亦有人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华山领悟其深意,并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而取名“华山”。知情的人说,是这“龙脉地华山”使华山走出龙州,到南宁、上海、延安,一直到北京,成为全国名人。

  1934年,华山考入上海泉漳高中。华山追求真理和进步,在学校里他认真阅读进步书籍,并组织读书会,组织同学们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具有革命精神和理想的华山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救国会。第二年,学校当局以“图谋不轨”为名,将他开除出校。离开学校以后,华山参加了进步的群众性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中。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经张爱萍将军介绍,华山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江苏游击训练班及上海游击队。第二年又转到西安安吴堡北青年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转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刻画。

  1939年1月,华山从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任记者。1944年至1949年,华山任中央军委政治部、中央军委东进纵队新华社特派战地记者、《翼热辽日报》《东北日报》记者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华山作为战地记者三赴朝鲜,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进行采访,写下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文章。1957年华山调任中国作协任专业作家。1965年,华山由中国作家协会调到河南省文联创作组,1974年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1980年调任《人民日报》社记者。1985年9月22日,华山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

  华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代明星。华山从16岁开始创作,他一生走过了65个春秋,就把其中的49个春秋都献给党的新闻和文学事业。他是一名先锋战士,始终把笔当作武器,勤奋笔耕,刻苦创作,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木刻作品有《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仇》、《列宁头像》等近百幅。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通讯、散文、小说、诗歌等。其代表作有:抗战时期的散文《赶路》、短篇小说《鸡毛信》,报告文学《窑洞阵地战》、《碉堡线上》、《我们还要回来的》、《踏破辽河千里雪》、《尖兵》、《神河断流》、《大戈壁之夜》、《承德撤退》、《英雄的十月》、《山中海路》等。反映抗美援朝的通讯《清川江畔》、《万里纵横到处家》等。还有后来的作品《旱井世界》、《劈山太行侧》等。他还出版了37万多字的《远航集》,以及《华山战地通讯选》、《朝鲜战场日记》、《华山文集》、《战士嘱托的报告》等。其中短篇小说《鸡毛信》和报告文学《英雄的十月》、《清川江畔》分别选入小学、中学和大学语文教科书。《鸡毛信》被画成连环画和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后,曾感动和教育了几代青少年观众,并为新中国最早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大奖。《鸡毛信》还被译成西班牙、印尼、俄罗斯语等在国外出版发行。1944年华山和彦涵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木刻连环画,被周恩来带到重庆,转送给一位美国记者,美国《生活》杂志将之印制成英文袖珍本。不久这本口袋书在盟军战士中流传开来。直到今天,在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博物馆的二战展厅中都能看到这本蓝色封皮的小书。

  华山文笔极好,写出的文章很有气势,且生动感人。他的才华得到不少名人名家的肯定,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说,“他的才华超过我们同时代的许多人”。华山的文友、作家南丁写了一篇文章这样评价华山的名作《鸡毛信》:“《鸡毛信》取材于抗战时期,通过儿童团员海娃为八路军游击队送鸡毛信,几经险阻,充分显示了海娃机智勇敢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他爱国爱家爱父老乡亲的本质,尽管影片中没说一句这样表白的话,但是、这种内涵让每个观众都看出来了,都被深深感动了。海娃是英雄,是个仅仅十来岁的小英雄,小年龄办成了大事。中国人经过八年全面抗战,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史无前例的一笔,这当中,就有象海娃这样的许多出人意料的表现。如果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对抗日战争不熟悉,没有忧国忧民的大抱负,任凭其极尽其能胡编胡造也是造不出来的。”南丁还说:“对华山每部作品里散发出的英雄气质,我只有崇拜景仰的份儿——他那谋篇布局、那质感文字、那恢弘气势,依然使我折服。”在当时的新闻界,华山写出的东西都被人们称为“干货”,“干货”就是好东西的意思。华山也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华山把手中的笔当战友、当武器,有一次,他对前来探望他的一位新华社记者说:“当记者就要写文章、出精品,不能把笔丢了。”直到病魔在夺去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紧紧握着手中的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华山相濡以沫、携手晚年的是我国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红线女真名叫邝健廉,“红线女”是艺名。红线女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吟诗作词,能编剧本,也能写优美的散文。上世纪60年代初,她和前夫马师曾离了婚,“文革”中她也遭受了迫害。红线女早就关注华山,钦佩华山的才华。1973年,华山和红线女结婚,婚后,华山调到广东,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1979年4月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不久,华山以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的身份,率广东省的文艺工作者们到龙州县考察、采风。到龙州后刚放下行李,他就急切地向招待所工作人员打听闭肇安老师的情况,工作人员告诉他后,他迫不及待地直奔龙州一中,拜访他的恩师、表哥闭肇安。当晚,华山在龙州一中闭肇安老师的家里吃饭,席间,闭老问华山:“你的爱人在哪里工作?”华山说:“我现在的爱人是红线女,以前我们在‘五·七’干校就认识有感情了,红线女是龙州的媳妇呢!”当时,红线女红遍大江南北,在龙州也是家喻户晓,大家都为红线女是龙州媳妇而感到骄傲。第二天,闭肇安与儿子闭立明到华山住的招待所拜访,华山向闭肇安父子介绍了他离开龙州后主要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文学创作情况。他还说龙州永远是他的家,希望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在龙州,华山故地重游,到他位于龙州西街的旧居看看,还被邀请到龙州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讲课。他勉励参加学习班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们加强学习,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华山还应参加学习班的学员要求,讲了几句龙州土话,乡音未改,大家都感到很亲切。

  华山这次率队到龙州,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受人民日报社的特邀,写一篇反映自卫还击战坦克部队的报告文学。所以,华山在龙州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到水口边关的坦克部队驻地采访,后来,他以新华社特约记者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战士的嘱托》,该报告文学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荣誉奖。

  华山离开龙州时,特地送给表哥闭肇安恩师、闭肇安的孙子和孙女各一支英雄牌金笔,鼓励她们好好学习,将来也拿起笔写文章、写好文章。回到广州以后,华山还特地给闭肇安的儿子、表侄子闭立明寄来《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三部古典名著,也鼓励爱好文学的闭立明写文章。

  华山的家乡情结很浓,一直到去世他都说自己是龙州人。上世纪80年代,南宁粤剧团经常到广州演出。当时,报纸上就以《广西媳妇红线女亲自接见南宁粤剧团》为题进行宣传,红线女到南宁演出时,也自称广西媳妇。一个是被誉为国宝级的粤剧名伶,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红线女、华山伉俪成为当时报刊争相追捧的对象。有的记者不明底细,或是出于宣传需要,他们在报刊上把华山写成是南宁人。为此,华山心里不高兴,后来他在病重弥留之际,特别交待红线女的女儿红虹说:“我的祖籍、出生地是龙州,以后叫人家不能乱写了,一定要写我是龙州人!”

  华山于1985年9月病逝后,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洒在了他曾战斗过的太行山下的清漳河里。当年,在日寇“扫荡”中,左权将军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的50位战地记者就壮烈牺牲在这里。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忘不了他们的亲人,留下华山的部分骨灰埋在左权县“新闻烈士墓”的西侧,让他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华山,龙州人民的优秀儿子,龙州的父老乡亲们永远以此为荣!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