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文化战线 > 内容正文

李庄 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来源:宜宾日报,作者 贾世益 李璐   2018-08-17 14:40:48

  抗日战争时期,宜宾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知名度很高的学府和研究机构,成为继重庆、成都、昆明之后第四大抗战后方文化中心,为战后和新中国造就了大批建设人才,也为“宜宾记忆”的展陈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各学校和研究机构才陆续回归原地。李庄这座长江边上三千人的小镇,以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接纳了一万余外省籍文化人,李庄同迁来的学者们一起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沦陷,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同济的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

  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几年岁月,普及了医学知识;为宜宾人带来了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使宜宾人民战胜了“麻脚瘟”,解除了广大百姓的疾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高级科技、医疗人才;为抗战建国和中国的未来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8月,同济大学给校友钱子宁发函,请求迁驻李庄。开明士绅召集各界人士商议,大造“支持抗战、欢迎南迁”的声势,发动乡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欢迎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同时向同济大学发出了掷地有声的16字回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39年4月疏散迁徒于江安,在江安办学六年。这六年是其发展史上最艰难,最关键的黄金时期,是师生创作和演出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剧专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

  1940年,为避战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李庄,随行带来收藏的文物三千余箱,历代宫廷珍品,尤其是原本《四库全书》手写本,皆为国家至宝。

  中国营造学社1940年迁至李庄。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田野勘察和古建筑测绘、整理研究、古建筑模型图的绘制,并筹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当时称营建系)。在同仁们协助下,梁思成在李庄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与中国建筑史》。

  李庄的抗战文化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大批中国文化精英汇聚于此,使中国文化的火种得以保存,也奠定李庄在抗战时期文化中心的地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