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以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给庆阳带来了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1937年9月,陕甘宁省撤销,改建为庆环分区,分区党委和专署在积极发展边区经济生产的同时,加强了文艺宣传和文化建设。这一时期文艺同政治宣传的主要表现是:在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日益普及活跃的基础上,各种戏剧机构、新闻报刊,政治团体应运而生。
抗日战争时期的庆阳,大多数以戏剧为主的文艺工作者,都是集新闻报道和政治宣传于一身,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
当时形势要求扩大文艺活动的范围,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相关文件指出,要“把运动扩大、深化,使它普及到全边区,使它成为工农兵群众自己内部生根和繁荣起来的东西。”“党的宣传部门应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报纸、剧团及各种民间形式(秧歌、庙会、说书等)进行广泛的群众动员与群众教育。”
194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和文委联名向各地剧团发出指示,要求根据下列意见改进政治及文艺宣传工作:(一)各地党的宣传部门,应协助党的组织部门,对各刊物剧团负责人均加以政治的审查,派好的党员去担任刊物剧团的政治领导。对于有艺术素养的旧艺人应予以优待,使其艺术能为边区服务。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在曲子成立,所辖曲子、环县、赤庆、华池、固北等5县。1940年1月,陇东分区组建,辖庆阳、合水、镇原三县,1940年7月,庆环分区并入陇东分区。辖区以庆阳(今庆城县)为中心,东至合水、华池,西至镇原、孟坝,南至驿马、西峰,北至曲子、环县,含今庆阳市大部分。
各种晚会节目均应根据观众对象加以适当的选择;党的宣传部门应注意帮助和指导各地戏剧工作者了解边区情形,鼓励他们创作反映边区现实,具有艺术价值的剧本,做好政治、文艺的宣传工作。
1943年5月25日,中共陇东分区召开戏剧工作者会议,讨论西北局宣传部、文委关于改进各地戏剧工作的指示,检查陇东剧团和各县的戏剧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要求今后工作的方向是:(一)掌握为抗战、生产和教育服务的戏剧方针,不演迷信保守的旧戏;(二)改造旧戏内容,合乎目前演出的需要,同时创作反映现实的新戏;(三)加强团员的教育,纠正不愿演新戏的思想。
当时整个解放区的通俗文学“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填写革命翻身的故事也好,直接写民谣小调也好,但很难让民众传诵”“朗诵诗仍是知识分子的诗,民众传诵要有曲调才能行之久远”。戏剧,主要剧种为秦腔,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了宣传的主要方式,同时文艺及政治宣传还充分利用通过张贴大批画报,出版衔头壁报,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扭秧歌,办庙会,办阅览室,歌咏活动,社火,体育活动,报刊杂志,演讲,大力开展劳动竞赛等方式,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领导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文艺宣传思想与边区的文化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正确方向。
(一)庆环农村剧校的成立
1937年9月,八路军三八五旅奉命由陕西三原县开赴庆阳驻防。10,名宣传员到年底时已增加到14人。这支宣传队继承和发扬了红军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衔接了八路军的前身(红军)教导师宣传队的工作,积极进行文艺宣传和配合开展各项地方工作。宣传队的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有歌咏、舞蹈、表演唱、活报剧、曲艺、霸王鞭、歌剧、话剧、京剧等。他们经常应部队、机关、学校、群众团体之邀,派人出去为战士、群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进行文艺辅导。
在群众文艺活动的推动下,庆阳城内的一些戏曲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一个秦腔研究社,领班梁玉祥,主要用庆阳的曲调、秦腔演出传统戏。当然,这只是前奏。1938年5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成立,其目的在于文艺宣传和政治动员,为了改变庆环各县农村文化的落后面貌,以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庆环分区党委和专署决定设立农村文化改进会,负责主办农村剧校并出版会刊。1939年4月9日,在曲子镇召开改进会成立大会,该会在4月15日油印出版的会刊《农村文化》试刊号上号召,工农战士和商界都要为会刊写文章,要把《农村文化》办成真正的大众自己的刊物。这个时期,合水、镇原等县陆续成立民众教育馆,他们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或业余剧团。三八五旅所辖七七O团、警二团、警七团也分别建有团一级的宣传队。
1939年6月13日晚上,在分区所在地曲子镇北街的舞台上,陇东解放区第一个戏剧专业组织——庆环农村剧校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是史虎臣,副校长刘飞军。剧校的诞生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它是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和陇东文艺日益发展的产物,对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具有开拓作用和实践意义。
(二)八路军三八五旅政治宣传队在庆阳
1937年10月底,三八五旅在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的率领下,到达庆阳城。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原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即开始着手等建旅宣传队,队长王元和,队员有苏林、罗挺、江均平、唐达、冯奎全、张星点、刘毅、鲜春、魏朝晖、李廷和、陈天孝,苟金胜,张正鸿等14人。从此,这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八路军宣传队,扎根庆阳,留守庆阳,10年战斗历程,10年峥嵘岁月,为政治动员作了广泛的文艺宣传工作。
建队初期,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灯光、道具、服饰、布景、化妆颜料等演出必需品一无所有,主要靠自己动手制作。宣传队员们把宣传工作视为一种斗争,文艺就是手中的武器,他们同时担负着宣传抗日和反击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潮流的任务。10年间,宣传队足迹遍布庆阳老区各个地区,以当年陇东分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庆阳为中心,东起宁县、合水、大凤川,西到孟坝、马渠、三岔,南及西峰、驿马关,北至曲子、环县,方圆千余里。10年间,三八五旅宣传队演出各类剧目110多部,人数从初期的14人,发展到1945年的百余人。
(三)三八五旅政治部文艺宣传组(影戏团)
1944年底,三八五旅政治部文艺宣传组在庆阳县城正式组建。组长田益荣,组员6人:王文才、刘光弟、李顺海、胡文博、陈占海、李义。宣传组的大部分成员来自于旅宣传队,他们主要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牛皮影子作为一种灵活、轻便的文艺政治宣传形式。他们改造了陇东传统皮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发挥了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宣传组和旅宣传队在人事上相互独立,共同开展宣传工作。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成立的庆环分区,1940年以后的陇东分区,都把报刊杂志,戏剧宣传作为思想宣传,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和军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形式。分区宣传部部长彭飞和专署负责新闻宣传和文教工作的干部赵守一、墨遗萍,为陇校编写了大量剧目,这些剧目当时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演出都在数百场,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组织、教育群众的作用,对广大农民群众和指战员来说,新闻宣传与政治任务相结合,不拘形式,走一条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道路,对抗战起到了良好的鼓吹作用。
周扬在《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中,曾反省到鲁艺“看不起当代中国的作品,民间的文艺更不消说”,周扬提出的改进方案是,要求加强新闻宣传、艺术教育与部队、农村文艺运动及其他文化部门的联系,深入体验实际生活,研究民间艺术,正确接受遗产,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庆阳老区的文化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政治宣传路线。
1943年2月,延安文化界组织二百多人举行欢迎边区三位劳动英雄的座谈会,劳动英雄的事迹使与会者“深受感动”,促使他们对自己“过去缺乏生产知识及脱离实际政治之文化活动”“展开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响起了“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呼声,陇东的戏曲、秧歌、民歌办得有声有色,曾受到延安好多次宣传表扬,这是庆阳老区抗战时期在文艺宣传方面做出的卓越成绩。这时期的文艺创作及宣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其次,随着新的主题的出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获得了主人翁的地位,文艺宣传中工农兵成了报道的主题,农民翻身、农民生产和军民抗战,成了宣传报道的基本内容。这种文艺宣传是解放区抗战时期文艺宣传的一个特色,显然,区别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创作宣传,在典型的政治和时代环境下有其典型的意义,一切民间文艺、知识分子创作都是属于文艺宣传和政治宣传这个主题的,庆阳老区的广大文化工作者从专业报刊走向街头,深入广大农村,与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一起,丰富了边区抗战文艺的内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