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并在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其中位于延安中路504弄21号(原福煦路多福里)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使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重要阵地。
延安中路504弄,近瑞金一路,建于1929年,为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1937年,李克农来到黄浦江畔,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设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秘密开展工作。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新形势,在中共上海办事处、红军驻沪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开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李克农、潘汉年、刘少文先后任主任。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下简称“八办”)是一幢坐北朝南两层楼的老式石库门房屋,底楼东厢房是会客室,二楼东厢房是卧室,后楼是报务员、译电员宿舍,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挂着一架电话机。
“八办”的主要工作是:联合各阶层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版《内地通讯》《文献》及多种书刊,扩大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营救被捕同志,安置出狱同志;联络江南抗日武装,采办八路军、新四军急需物资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办事处的活动是公开的,主要工作是同社会各界人士和抗日人民团体建立联系;出版《内部通讯》、《民族公论》、《文献》等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物资和器材。当时,上海有二十二个抗日团体与办事处建立了联系,宋庆龄和救国会“七君子”等著名爱国人士也与办事处保持着联系。
潘汉年利用自己驻沪代表的合法身份,周旋于国民党上层人士中间,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如1937年10月28日,潘汉年致函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席杜月笙:八路军“开入晋北,血战经月,已经予日寇重创”,但因为“经费限制,防毒装备缺乏”,“渴望后方同胞捐助防毒面具……”杜月笙接信后,第二日即在杜公馆召开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会议,讨论了捐赠防毒面具一事。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将1000具从荷兰进口的防毒面具(价值1.6万元)捐赠给前方八路军将士使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