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八路军抗战 > 各地八路军办事处 >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 内容正文

安仁里-武汉“八办”的早期旧址(图)
来源:荆楚网    2017-10-13 16:11:26


 

   老屋无言,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光阴,也经历了战争时期那些不平常的艰苦岁月,如今它似一位沧桑历尽、满肚子故事埋在心底的老妇人。蜘蛛网密布的电线是她的皱纹,斑剥的墙面是她的年轮。有谁,还记得,她的那些过往烟云呢?

   位于汉口长春街57号的一幢灰色的古朴大楼,是武汉人熟悉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人们一般以为,这里就是当年八路军开展活动时在武汉的领导机构。其实,据史料记载,武汉“八办”的早期旧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天的民意一路与友谊路之间,一条叫安仁里的小巷内。这条小巷长约100米,宽4米,门牌仅有1-7号,堪称武汉最小、最短的里巷。小巷虽小,在抗战风云际会之时,却是藏龙卧虎之地。

   而今小楼仍在,只是历史风雨已剥蚀了那灰色墙体,显出了岁月沧桑,标牌“安仁里1号”的是董必武旧居。标牌“安仁里2号”的就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早期旧址。这里现在都已成为普通民居。

   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是1931年由红安人阮观仁所建,故取名安仁里。

   1937年9月,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受中央委派从延安来到武汉,主要任务是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促进国统区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来到武汉的董必武,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老乡阮观仁,阮观仁才建造几年的这幢小楼,可谓建立“八办”的最佳地方。一来它处于闹市区,二来离当时的汉口市政府近,便于工作。阮观仁这位倾向进步、倾向抗日的进步乡绅成全了中共要人董必武,顺理成章地安仁里1号成了董必武住宅,2号便成了八路军办事处,当时处长为李涛。

   经过董必武同志的精心筹备,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于1937年10月下旬在这幢小楼(当时名叫府西一路安仁里2号)成立。办事处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设法为八路军、新四军筹集军饷和其他军需物资;营救被国民党关押多年的共产党人和其他进步人士;接待各地前来要求恢复党的组织关系的同志和要求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群众。

   10月29日,董必武在这里写信给洛甫、毛泽东汇报来汉后的工作情况,八办的建立情况,武汉的政治形势和群众状况等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八办”的同志撤到武汉,参加武汉“八办”的工作。加上陆续从各地调来的一些工作人员,人数增加,机构扩大,安仁里2号日显狭窄,不便于人员办公和居住。董必武于是跟当时的汉口市政府谈判,市政府决定将日租界内的日本大石洋行一幢四层楼房拨给武汉八办使用。时值抗战爆发,大石洋行内日方人员已全部撤离,留下一座空楼。八办正好作为自己的新办事处,于1937年12月挂牌。办事处长改由钱之光同志担任。

   安仁里2号八办旧址虽然名义上只存在了两个月,但这在武汉初期抗战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两个月,董必武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八办在这里完成了组建和起步。

   虽然名义上只存在两个月,但实质上两个月后它的工作并没有停止,直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第一,它作为八办的招待所继续使用,何耀榜同志在《大别山上红旗飘》一书中曾回忆他就是从大别山来到武汉,找到安仁里2号八办招待所。第二,它成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秘密会见有关人士的地方,长春街八办是公开的,这里比较隐蔽,便于某些工作的开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同志的父亲,邓颖超同志的母亲都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是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存,遗憾的是它目前没有受到任何的“文物保护”,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笔者真担心它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葬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