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八路军抗战 > 各地八路军办事处 >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 > 内容正文

抗日烽火中的桂林“八办”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陈静   2017-09-26 16:18:40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桂林的热血青年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大旗——— 北上抗日的豪迈,昆仑关血战的壮烈,八百壮士的奋勇,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繁荣……桂林儿女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被日寇蹂躏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抗战传奇,留下了为民族生存和尊严而战的革命英雄赞歌。

在抗战时期的桂林,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桂林,用文化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用艺术点燃了抗日的激情。这些作家、戏剧家、理论家、学者们,开辟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创造了桂林抗战文化城辉煌的历史。

70年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应该也不能够被遗忘。本报今日起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特别报道,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在桂林市区中山北路96号,有一幢具有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气质笃厚,安静。如果不细看悬挂在大门口的招牌,很难将它与一段激荡的烽火岁月联系在一起。

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楼,伫立于此已有七十余载,几经沧桑——— 它是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见证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留下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诸多革命领袖抗日救国的身影。它,就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旧址,原来是老房东黄旷达卖酒的铺面,叫“万祥醩坊”,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现在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小楼藏着动人心魄的岁月

8月16日,桂林暴雨如注,记者再次走进“八办”。

如今,这座两层的小楼经过重修改建,已变成一座抗战旧址纪念馆。一条“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的横幅格外醒目。

在后面新建的展出大厅的展柜内,陈列着当年“八办”工作人员使用过的发报机、手枪、毛巾等实物,一张张日军入侵桂林时屠戮百姓、遍地焦土的图片让人静默沉思,展示墙上那一个个革命烈士的身影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大雨倾盆,仍抵挡不住市民的观展热情。家住临桂的张先生,读初中时多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八办”,了解抗战历史。如今,他的儿子张跃然已经8岁了,他第一次带儿子到这里,“希望儿子也能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闭上眼,那些曾经的历史呼啸而来,硝烟炮火、摇旗呐喊、抗日歌声一一穿透岁月,直抵耳畔。时间在这里一下子回溯到了77年前。

“1938年11月,桂北路138号(今中山北路14号)一家名为‘万祥醩坊’的酒坊歇业了,然后挂出了‘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牌子,一些穿灰布军装、打绑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进驻这里,一张张朴实而诚恳的脸孔,一个个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身影,给乱象纷呈的桂林城带来一种全新的气息。”记者在一本名为《漓水烽烟——— 纪念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中找到了描述当年刚成立时的情景。

办事处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有着周详的考虑: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则是省政府所在地,这样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讲述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逃难的人大批流入广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1938年8月9日蒋介石决定放弃武汉时,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很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刘恕奉命来到桂林“打前站”。刘恕与党外友好人士熊子民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展开了勘察,可找了很久都一直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刘恕想起在上海时认识的吴淞铁路工厂钳工老张。听说他已随工厂迁到桂林,刘恕就跑到工厂门口等老张。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等到了。刘恕说想在桂林租用几间房子,老张赶紧推荐:“我的一个朋友在广西银行当经理,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

在广西银行经理黄昌炎的引荐下,刘恕等人找到了桂北路138号的“万祥醩坊”。不过因为遭了火灾,醩坊还在重建。房东黄旷达建议,等完工后再来租。刘恕赶紧说:“我们急需房子,让我们住下后再慢慢完工。”双方当即签订了租房契约。

担任过电台台长的刘澄清老人回忆说:“醩坊分为前院和后院,刘恕花了两担谷子租了前院。双方还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块地方卖酒,其他的供八路军办事处用,后院则留给黄旷达一家生活。”之所以对这栋两层楼的砖木房屋“情有独钟”,其实是看中它能起到一定的掩护作用。

租下“万祥醩坊”后,刘恕又到阳朔租了八间房,作为仓库。在离城七公里的路莫村,他又租了几间房作为招待所和安置家属。至此,桂林“八办”终于具备了成立的基础条件。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住进了“万祥醩坊”。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老照片见证“八办”抗战功绩

从“八办”大门左侧的小门进入,首先见到一个半人多高的老式柜台和酒坛子。然后便是警卫室,当年到“八办”联系工作的人都要在这里办理手续。再往里走一点,值班室、阅览室、救亡室等用途不同的小房间进入眼帘。木质的墙壁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旧物件以及当年工作人员亲笔书写的学习标语。置身其中,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那个过去的年代。

办事处的电台部分工作人员在路莫村电台室。(翻拍)

再往里走点,看到一方不算太大的院落,院中绿色盆栽生长茂盛。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便进入了当年工作人员休息、交谈、娱乐和学习的地方。

小阁楼的休息厅里,放着两套竹椅、竹茶几,是当年用过的样式。穿过休息厅,可以看到当年的会议室、李克农办公室,还有周恩来到桂林时暂住的地方。除了这些房间,后院的建筑里还设有秘密电台室、秘书室、警卫班战士宿舍、娱乐室等。一个个按照历史复原的房间,原汁原味地重现了桂林“八办”风貌。

记者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研究文集》中找到相关的描述: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曾3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在南方局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办事处与桂系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民主人士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营造了一个曾一度相对宽松的环境,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使桂林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

这个办事处可不简单,除了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外,对外是八路军在广西的公开办事机构,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同时还兼有新四军驻桂通信处的任务,起着新四军、南方各省及海外秘密党组织与延安党中央直接联系的重要中继站的作用。

记者在展出的大量图片和史料中看到,当时我党我军的抗战物资十分紧缺,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利用我党与桂系的统战关系,以及广西可通往越南这条中国内陆通往海外唯一国际通道的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为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的抗战物资。

这些物资有汽车、汽油、枪支、弹药、棉衣、棉被、通信器材、医疗器具、药品等,多达数百种。短期内为延安和我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筹集和转运了几百个车次的军需物资,及时解了我党我军的燃眉之急。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仓库、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还增设了机要电台。办事处工作人员有100多人。

从这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护送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进步人士以及爱国华侨到抗日前线,到延安。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就向我党领导的抗日前线输送各类干部和特殊青年人才达千余人次。

隐藏在135莱卡照相机里的“风声”

电影《风声》讲述的是谍战故事。当你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展览厅里,一部外壳擦拭得锃亮的老式135莱卡照相机显得格外凝重和引人注目,它是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李克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至爱宝物,它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如今的八办纪念馆通过大量实物和老照片再现当年的历史。(翻拍)

这部老式的德国进口相机,作为记录历史瞬间的特殊工具,曾随李克农走南闯北,从上海到南京,从延安到西安,到武汉,到桂林,经重庆回延安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许多重大事件、革命同志和党的领导人拍摄过大量照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特别是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这部相机还为我党的隐蔽战线事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收集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同时留下了许多离奇、惊险的故事。

李克农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中共情报机构的创始人之一,曾与胡底、钱壮飞被誉为“龙潭三杰”,为保卫中国的红色政权建立了杰出的功勋。

记者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中找到了关于李克农和这台相机的故事:当年,善于搜集情报的李克农为了随时掌握情况,搜集证据,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有力证据,维护国共合作,有随身携带照相机拍摄的习惯。

战斗在国民党统治森严的白区的中共地下党同志们,经常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皖南事变”前夜,当1940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向我党我军发电进行挑衅时,桂系迫于蒋介石中央政权的压力和政治、经济上的诱惑,彻底地与国民党中央政权同流合污,桂林的政治气氛骤然紧张。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国民党特务多了起来,许多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民主运动不得不转入地下。这时,八路军办事处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奇怪,问路的、要饭的、吆喝叫卖的、拉车的……各式各样神情古怪的人不断增多。那些问路的西装革履,要饭的衣衫褴褛,吆喝叫卖的神色呆滞,拉车的老实可怜。尽管他们神情各异,装得若无其事,然而依旧无法掩饰住内心的诡秘。这些奇怪的现象其实早已被办事处人员察觉,李克农更是机警地用相机一一记录在案,以随时应对反动派的滋事挑衅。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这种特务蓄意破坏、盯梢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但每次都逃不过李克农的火眼金睛,办事处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情报工作也因此一次次化险为夷。现在纪念馆里陈列的许多办事处人员当年的照片,就是用这部相机拍摄的。后来李克农到延安,还用这部相机为毛泽东一家及周恩来、邓颖超等党的高级领导及其家人拍摄过照片。可以说,它为记录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部相机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墙壁里发出的红色电波

在“八办”二楼,有一间不起眼的房间,一部老式的木质外壳电台静静安放在简易的竹木桌子上,锈迹已经悄悄爬满了一旁的电键,另一边的电线胶皮也已经开始剥落。但就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一部不起眼的电台,却承载了国家民族生死攸关的责任。解说员告诉记者,如今展出的是一部完整的电台,有电台、电线、电键、手摇发电机等设备。而在当年,这些都是看不到的,天线隐蔽在墙壁里,电台和电键暗藏在房间衣柜的隔层里。从表面看上去,这个房间就只是个摆放着床铺、桌子、衣柜的普通房间。

“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和检查,在‘八办’设有公开和秘密的两套电台。”解说员告诉记者,这一点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中也有印证:“当时桂林‘八办’的电台主要与延安的党中央、重庆的南方局、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我党设在各地通讯处,以及南方各省委、香港、海外南洋一带地下党组织的电台直接联络。当年博古(秦邦宪)、张文彬、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人胡志明等重要人物都曾得到办事处派出秘密交通员的护送。”

令人痛心的是,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政治形势急剧恶化。1月20日,桂林“八办”被迫撤销,工作人员撤离桂林,后顺利抵达延安。

桂林“八办”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出色地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其为后来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势力的继续发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在桂林的再度兴起,准备了条件和力量。

桂林沦陷,“万祥醩坊”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八办”才依原样恢复。如今,桂林“八办”旧址不但保存完好,新建陈列馆3820平方米,集展览、研究、文物保管为一体,馆内陈列的“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览,展示历史照片逾1300张、文物实物达200余件。还通过仿真场景、电子沙盘、电子地图、多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示了桂林军民的英勇抗战史,回顾了桂林文化城这一独特现象。

77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川流不息地走进这间古朴的酒坊,为八路军办事处在桂林的这段旅程所承载的一段中华民族革命史而沉思:那些历经风雨的木栏,漆皮斑驳的桌椅,泛着雪花的黑白照片,依旧闪着亮光的莱卡相机,以及许多当年的遗物,都让这段历史永远融入桂林这片热土。桂林人哪怕闭上眼睛,静静地呼吸,都能把那些不懈奋斗的人以及他们不可磨灭的事迹铭记在心里。(桂林日报记者 陈静 文/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