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书法字画 > 内容正文

重庆抗战美术 用画笔发出中国的怒吼
来源:新华网   2015-09-17 11:29:12

 

  《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

  

  《重庆大轰炸》 吴作人

 

  《怒吼吧,中国》 张善子

 

  《七七的号角》 唐一禾

  抗战的烈火熊熊燃烧,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李可染等国内美术家汇集重庆,走出师承与流派的营垒,利用文化武器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残酷的社会现实、重庆人的乐观豁达、山城独特的山形地貌,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催化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嬗变。“风眠体”、“抱石皴”均诞生在当时这片血与火交融的土地。

  为支援抗战,许多画家都举行义卖。重庆美术界开辟了美术家义卖支援抗战的先河。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6年6月,在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约320次。

  “天灾战祸,民不聊生,是谁的罪过,我是一个中国人,不能沉默,我要以我的画笔,发出我的吼声。”这是抗战期间,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渝发出的呐喊。

  抗战时期,众多美术家来到重庆,用画笔做武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振奋民族士气,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批名画诞生在炮火中

  1937年11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艺术系由南京迁到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介绍,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的疾苦。

  徐悲鸿初到重庆时,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就是江边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以及重庆人的抗争精神。

  在当时江北大石坝的家里,徐悲鸿根据重庆人挑水的场景,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创作出了一幅真实记录民众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即后来被誉为其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巴人汲水图》。

  据了解,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共画了两件。其中一件在2010年以1.71亿元的“天价”拍出,另一件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中。

  在重庆,徐悲鸿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高度成熟。抗战时期,也是徐悲鸿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

  还有许多画家也将画笔投向了现实,油画家吴作人、唐一禾就是其中的两位。

  在重庆,吴作人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的轰炸,对敌人刻骨的愤恨之情,让他挥笔创作了一系列抗战主题的作品。其中,1940年创作的《重庆大轰炸》和1941年创作的《不可毁灭的生命》都是精品之作。

  《重庆大轰炸》中,长江浊流激荡,上空弥漫着昏黄的烟雾,如苍蝇般的轰炸机在空中密密麻麻,盘旋不定,令人憎恶。作品色彩凝重,令观者震撼。《不可毁灭的生命》以焦土红为主色调,用凝重的笔触表现重庆民众在轰炸之后重整家园的场面。

  凌承纬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唐一禾在内迁至重庆江津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执教。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他创作了油画《穷人》、《村妇》、《厨工》、《田头送茶》、《女游击队员》、《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祖孙》等作品。

  《七七的号角》描绘了一个学生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情景。遗憾的是,1944年,唐一禾与其兄乘船从江津赶往重庆,途中因江轮倾覆罹难,年仅39岁。

  凌承纬表示,这些现实主义油画对后来重庆油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四川画派现实主义的源头。“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我们从今天的罗中立的画作中就能清晰地看到。”

  张善子《飞虎图》被美国收藏

  1940年12月23日,在重庆李子坝嘉陵江畔的一家宾馆里,中国画《百鸽图》的赠送仪式在此举行。1941年1月,《百鸽图》被运送到白宫,以艺术的方式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备受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喜爱。

  创作这幅《百鸽图》的,就是艺术家张书旂。1937年10月底,画坛“金陵三杰”之一的张书旂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中央大学宿舍。

  张书旂学过西洋绘画,他将水彩的用色方法融入花鸟画中,形成了柔和恬静而又浓丽典雅的绘画风格。

  当时,擅长写生的张书旂从古镇磁器口买了几只鸽子,天天观察它们的姿态和动作。直到1940年11月5日,美国举行第32任总统竞选,罗斯福第三次连任成功。张书旂随即开始创作《百鸽图》。

  当时的报纸记录了张书旂创作这幅《百鸽图》的过程:“这一大幅,四天中完成,但构思了三个星期,第一天画了五十个,第二天又画了五十个……”

  凌承纬告诉记者,《百鸽图》寄托了中国人民冀盼早日战胜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位画家张善子,也用他的画笔,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向往和平的声音。

  在渝期间,张善子宣传抗日救亡的国画题材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人物,如《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图》等。

  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张善子把愤怒凝诸于笔端,画了一幅《怒吼吧,中国》。画面中28只斑斓猛虎,奔腾跳跃,正扑向落日。画面左下角题写:“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充分表达中国人民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气概和决心。

  1940年初,美国空军上校陈纳德率领美国空军志愿队援华作战,张善子画了《飞虎图》赠送陈纳德。陈纳德随即将志愿队改为“飞虎队”,并按《飞虎图》做了许多旗帜和徽章分发部下,以鼓舞战士。如今,这幅《飞虎图》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张大千义卖支援抗战

  1944年5月21日至31日,《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重庆上清寺中央图书馆举行。展览期间,排队购票参观的观众长达一里多,一时间万人空巷。

  凌承纬介绍,张大千一生中多次到过重庆,他更是通过多次举办画展积极支持抗战。

  1938年10月,张大千在渝联合举办抗日募捐展,共展出山水、人物、花鸟等作品80余幅,收入全赠予救济难民的机构。1938年12月,《张大千募集寒衣画展》举行,张大千作品全部售光,所得款项全部由慈善机构购买衣物帮助难民过冬。

  1940年张大千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毅然决定到大西北临摹敦煌壁画。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张大千摹得壁画276幅。1944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渝举行。

  在沉闷的战火硝烟中,张大千展示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和优秀的历史遗产,使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

  当时,美术展览是美术家参与社会,向群众宣传抗日、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家都曾在渝举办画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6年6月,在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约320次。

  当时,为支援抗战,许多画家都举行过义卖。重庆美术界开辟了美术家义卖支援抗战的先河。

  1937年,评论家徐仲年在“中国文艺社书画展”序言《能画者出画,能书者出书,有钱者出钱》中指出了义卖的主题:“义卖!义卖!义卖!一片义卖声!为了国家,为了前方士卒,为了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为了自己目前及将来的安全……把钱送到前方,送到前方去慰劳那些替我们流血的将士”。 (记者 兰世秋 图片均由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提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