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书法字画 > 内容正文

一个有血性的军旅画家笔下的全民族抗战
来源:解放军报 2015-08-01 作者:陈先义   2016-06-27 14:59:07


血战刘老庄(国画)陈钰铭作 画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了新四军将士在强敌面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将举办隆重的胜利日庆典。当中国文艺界各个门类都在以不同体裁的作品和方式来纪念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个特别重要的日子的时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著名画家陈钰铭创作的几幅美术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一幅是以九一八事变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美术力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第二幅是以中国人民遭受血腥屠戮的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创作的巨幅作品《历史的定格》;第三幅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前线战场,记述淞沪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八百壮士扼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浴血之战,作品题为《血筑长城——四行仓库保卫战》;第四幅是表现一个著名的战斗场面,以我新四军三师血战刘老庄,最后82位新四军官兵壮烈牺牲为题材创作的《血战刘老庄》。清一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同样悲壮雄浑的气势,共同展示和烘托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浴血抗战。

  这样几幅作品之所以被摆放在当代美术家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阵容的前列,不仅因为其中有的作品,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历史的定格》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不仅仅因为作品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特别重大,最根本的是艺术作品本身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力作。可以说,由于作者的倾心打造和全力投入,作品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美术的难忘记忆,是当代美术家献给中华民族抗战纪念的一份厚礼。

  陈钰铭军旅生涯40年,他对人民军队有着特殊的情感。多年前,他从解放军画报编辑岗位被调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专业创作。有一天,站在展览大厅前辈画家的巨幅作品前,他长久地凝视激动不已。《遵义会议》《三湾改编》《大会师》《淮海作战》《激战天津》等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象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前辈艺术家们呕心沥血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艺术经典。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他们这一代画家,应该怎样去满腔热情地讴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讴歌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也许就从那一刻起,陈钰铭就下定决心,用手中之笔去描绘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

  表现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是这些年陈钰铭努力耕耘和着力表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天地。早在许多年以前,陈钰铭就在酝酿关于重大题材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的创作。如此重要的事件,如此重大的题材,要通过一幅画面来展示,不仅需要艺术家非同寻常的艺术功力,更需要艺术家对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和深刻认知,需要雄厚的历史知识积淀,需要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的非凡能力。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样一幅表现九一八事变的作品,一幅长6米、高4米的巨幅水墨画,需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在他最初的构思中,是九一八事变后,逃难的人群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在坎坷泥泞的东北黑土地上艰难跋涉。这样一幅以农民和小商贩等为主体,以知识分子和士兵为辅的巨幅作品,要艺术再现的是在山河破碎沦为亡国奴状态下人们的心情和处境。但在他看来,这又绝不是一幅仅仅表现苦难的“流民图”。他要通过这些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凉和沧桑,而透过这悲凉和沧桑,更要体现一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在陈钰铭看来,这样一幅虽然没有正面表现战场的作品,却更加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更能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恶,更能引发人们对历史和战争进行深刻的思考。

  有了宏阔的构思,要把它付诸于画面,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每一个特定的人物,都需要经过严密的筛选和构思。这里边,有太多的故事,以至于作者将他创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过程,整理出版了一本完整的日记体的图书。为了对历史的严格尊重,展示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他们的服饰、神态,以至于每一件道具,都必须严格地依据历史的真实,一定要找到历史的出处。为了按照创意选到合适的人物,他的足迹遍及了全国许多地方,蹲集市,跑乡村,甚至跋山涉水,在各地寻找特定的人物形象。他会在三伏盛夏奔走于乡间集市,他会在数九隆冬苦苦蹲守在异域他乡的返乡客流里,只为寻找合他心意的饱经岁月沧桑洗礼的面庞。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陈钰铭手下一幅又一幅的巨幅力作相继姊世。被称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姊妹篇的《历史的定格》,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幕。比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作品画面上不仅人物多,而且造型复杂,个性特点也更加突出,作品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炼的艺术之笔把一个重大事件中的人物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浓缩。无论是躺在日本屠刀下死难者的遗体,还是一息尚存的生者那悲愤哀伤的眼睛,都将日本侵略者的凶恶嘴脸和豺狼本性揭露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以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极强的时空震撼力。

  目睹画面,人们仿佛看到,大地在哭泣,山河在哀鸣,苍天在震怒,生命在被肆意蹂躏践踏中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陈钰铭说,他无缘去采访那些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但他却采访过潘家峪惨案的唯一幸存者,采访过那些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杀人如麻的见证人。他说,潘家峪惨案的那个唯一幸存者,采访的整个过程,老人是哭着叙述侵略者的屠杀过程的,而陈钰铭也是哭着记下了一个个惨绝人寰的画面。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许多创作冲动,正是源于这一个个最悲惨的画面。作为一个40年军旅生涯的职业画家,陈钰铭在作品中以任意挥洒的笔墨,给人以极强的韵律和节奏感,面对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在画家的笔墨中,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那份沉重与神圣,那种悲壮与崇高。应该说,这样两幅具有巨大震撼力的作品,它给人们的震撼力是持久和永恒的,正是在悲伤与痛苦、同情与怜悯中,它起到了启人心智、激励斗志、催人向上的作用。

  如果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历史的定格》是悲剧品格作品的话,那么陈钰铭的另外一些作品,则是直接表现刀光剑影的战场。他的《血筑长城——四行仓库保卫战》和《血战刘老庄》就是直接表现战场画面的杰作。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抗战初期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对华战争。淞沪抗战后期,上海八百孤军扼守四行仓库,浴血抗敌,直至最后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陈钰铭以四行仓库为题材,着力表现的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这种精神,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同样也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画面展示的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不仅给当时的每个中国人以巨大鼓舞,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军队的同情和赞誉。

  以新四军三师的刘老庄之战为题材创作的《血战刘老庄》,与《血筑长城》相比,都是直面血肉横飞的战场。《血战刘老庄》所表现的是82名战士与日军主力鏖战,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不仅仅表现战争的残酷,更着重表现新四军将士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血性精神。其实,陈钰铭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对民族精神和英雄主题的烘托与表现。

  与画家创作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 江上》和《历史的定格》相比,后两幅作品更注重表现中国军人的血性和牺牲精神,而这种血性所体现的正是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内核。什么叫军人的血性,概括起来,应该是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纵观陈钰铭的画作,笔墨之间透出的正是中国军人的这种血性品格。当然,塑造有血性的中国军人,艺术家本身就应该具备军人的血性。

  陈钰铭作为一个抗日老战士的后裔,血脉里本来就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他的父亲在抗战年代是党领导下的山西决死队的队员,父辈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挥起大刀决死一战的英雄气概,早在童年父亲讲述大刀队的故事时,便已经潜移默化为他成长的英雄基因。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在案头悬挂着一幅著名的日军屠戮中国人的照片:一个日本强盗,把一把刺刀插在中国同胞的腹部,而后是凶兽一般地仰天大笑。照片的底部,是一个中国人写下的一句话: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男儿,都不应该忘记为死难者复仇,这是永远不能抹去的记忆。或许,这正是陈钰铭创作抗战系列的动力所在。

  陈钰铭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展示着一个军旅画家的责任与担当。当不少人被市场搅得心神不宁时,他把属于自己的更多时间留给了创作,当别人在节假日旅游休闲时,他却把属于天伦之乐的假日交给了陕北他视为生活基地的那片黄土高坡。他是一个有更高艺术追求的画家,我们从他笔墨之间,能发现他具有更为远大的志向。他深情地爱着培养他的军队,爱着生养他的祖国大地,他满腔热情地去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眼下,他正是创作的盛年,我们由衷地期待他能够以更加优秀的作品回报我们的军队,回报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