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文学工作者以革命、建设时期的青年奋斗和成长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记录、书写、讴歌了中国青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青春热血和激情,深深地鼓舞和激励了人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和干劲。其中,书名中带有“青春”文字的三部小说——《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青春万岁》分外引人注目,书中讲述的青春故事,塑造的经典人物,成为几代中国人深刻的记忆,不断启迪人们思考青春的价值、理想和作为。
《青春之歌》——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
“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这是杨沫创作《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将人生奋斗融入救亡图存的红色故事,叙事宏大、动人心弦。
主人公林道静受封建家庭逼迫,反抗旧式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当她走投无路跳海自尽时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所救,二人相爱并组成家庭。但在生活中,两人的信仰矛盾日益凸显,林道静在革命者卢嘉川的引领下接触到革命理念,开始向往革命。余永泽的自私与狭隘、平庸与功利使林道静逐渐失望,她最终觉醒与余永泽分手,再一次出走,寻找革命的道路。卢嘉川牺牲后,林道静因散发传单和参加革命活动两次入狱,监狱的酷刑没有动摇她对革命的信念,在林红、江华等革命者的教育影响下,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第二次出狱后,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下更加勇敢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中,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这是一部带有“半自传体”色彩的长篇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青春之歌》,她用充满激情的笔墨,描写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对信念的执着,展示了她冲破重重限制的勇气和力量。“无论谁挨着你都会被你这种热情所感动。”这是书中江华对林道静的评价,也是每一位读者掩卷深思后的由衷赞美。正是无数像林道静一样富于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爱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渐从黑暗走向光明。
《青春之歌》打动读者的,除了青年们的革命追求和道路选择,还有很多激动人心、令人经久难忘的话语。卢嘉川是林道静参加革命的引领者,他告诉林道静:“一个木字是独木,两个木就成了你那个林,三个木变成巨大的森林时,那么,狂风再也吹不倒它们。”在林道静和诸多青年为前路迷茫时,卢嘉川引导他们将眼界放宽:“你们想找出路么?对,咱们大家都在找出路——整个中国也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哪儿?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也就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知识分子能有什么出路?今天,我们首先就要求得中华民族的解放,然后才有我们个人的出路和解放。”
燃烧着的信念,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杨沫说:青春应当是鲜红的,永远地鲜红。林道静等革命青年用生命和热血唱响的青春旋律塑造了几代人的灵魂,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成为青年读者的挚爱。在几代中国青年的青春岁月里,都有《青春之歌》的旋律在回响。
《战斗的青春》——为新中国而战斗的青春
雪克的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是一部表现中华儿女英勇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力作。
《战斗的青春》既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又是对战斗的青春的赞美。描写的是冀中平原滹沱河边枣园区在1942年遭到日伪军大扫荡后,新区委书记许凤和区小队长李铁等人,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依靠群众,坚持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原了那段战斗的岁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小说以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女区委书记许凤的战斗生活为主线,描写了斗争环境的残酷和侵略者的凶狠残暴,还刻画了阴险的特务赵青、卑鄙的叛徒胡文玉等面目可憎的形象。许凤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在抗日力量损失惨重、又失去上级联系的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担任区游击队代理队长。她领导枣园区民众和敌人斗智斗勇,抓住一切机会打击敌人,打开了局面。由于叛徒出卖,许凤被捕,她坚贞不屈与敌人作斗争,最后英勇牺牲。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许凤坦然地说:“铁窗,你锁不住革命的理想!狱墙,你关不住燎原的火焰!我许凤的血可流,头可断,可是休想使我这青春沾染上一个污点!死又算得了什么!”
《战斗的青春》书稿最初定名为《凤姐》,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刘金在出版前建议将书名改为《战斗的青春》,因为小说中许凤、秀芬、小曼三姐妹,李铁、萧金等英雄人物,都在青春年少。他们生于战斗、死于战斗,把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抗日战争的大业。他们的青春,是火焰般的轰轰烈烈的战斗的青春!雪克立刻同意了这个建议。有人问:许凤、李铁等这些英雄人物是怎样塑造出来的?雪克回答:这都是生活里实有的,我在抗战中看到过好多这样的英雄人物,我写出来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青春万岁》——把青春献给伟大祖国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下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青春万岁》,礼赞青年人的青春,礼赞新中国的青春。
朝气蓬勃的年纪,遇到了朝气蓬勃的时代。《青春万岁》充满着青春的色彩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激荡着热情、理想、对自我与时代的认知。王蒙在《青春万岁》的序诗中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蒙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背景,热情描写了她们如何用青春的力量编织新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求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年华。
《青春万岁》蕴含着时代的呼唤。新中国的第一代青年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门槛上。学好功课,攻克科学堡垒,强本领,成为时代的要求。王蒙刻画了郑波、杨蔷云、呼玛丽、苏宁和李春等高中女生的形象。这些青年人聚在一起,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她们严格要求自己,要变得对国家更有用;她们在毕业时确定地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正如王蒙所说:写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从少年时代进入了青年时代,从以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为主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写从黑暗到光明,从束缚到自由,从卑微到尊严,从童真到青春,写眼睛怎样睁开,写一个偌大的世界怎样打开了门户展现在中国青年的面前,写从欢呼到行动,歌唱新中国,歌唱金色的日子,歌唱永远的万岁青春。
不把青春虚度,让青春发出绚烂的光彩,这是《青春万岁》的主旋律。小说评审人萧殷在书评中称赞道:“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活真实的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反映了民主改革到和平建设这一阶段的社会特点;真实地表现了中学生在这一时期中曲折迂回的成长过程;也细致地解释了各个阶层出身的中学生这时期中各种不同的精神面貌。而所有这些,都写得那么真实和那么动人,因而作品所显示的思想力量,——即那种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所鼓舞起来的、英勇前进的热情和豪迈的精神,——是有力的,能激动人心的。”
三部“青春”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读者遍及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大学生等社会各阶层,成为红色文学的经典之作。三部书都一版再版,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连环画,荧屏中的人物形象和插曲都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青春之歌》和《青春万岁》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三部“青春”小说,因现实主义的精神而感染人,因爱国主义的基调而启迪人,它们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成为教育青年成长的“教科书”。青春如歌似诗,最有激情,也最有创造力。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要求:“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文学中的青春书写,记录了一代代青年的成长和奋斗史,也始终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新的时代书写自己的青春芳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