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笕桥英烈传》海报
海峡两岸有关八年抗日战争的电影反映了中国在遭受外敌入侵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气节。虽然是在彼此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生活环境中拍摄的,但双方的电影都涵盖并体现着人性和多元化的角度。
一、共同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台湾的抗日电影,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与日军的战斗)、《大阪勇士 》(四行战役)、以及《英烈千秋》(张自忠)、《梅花》、《香》等等。其中,《笕桥英烈传》空军与日军的战斗受到广泛认同,影片的场面写实,讲述了空军传奇名将高志航等人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战中击毁日舰出云号和日机后壮烈牺牲的事迹。《英烈千秋》是一部以张自忠将军在抗战中抵御日寇、壮烈牺牲的事迹为题材的大型战争巨片,影片通过张自忠生前几个重大光辉事迹和经历,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屈膝投降的壮烈情操。
台湾的抗战题材电影反映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文化认同观。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成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至今仍然影响广泛。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差异性和异质性,反对同一性和总体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革,使台湾人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对日本民族情绪的仇恨也大大加强。
在这种背景下,蒋经国作为“行政院长”,有意利用电影媒介来鼓舞士气。梅长龄担任电影公司总经理不久,便第一次正面拍摄表现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的影片,片名为《英烈千秋》,战斗场面拍得极其壮观。该影片不仅引起票房轰动,而且被称赞为“中国战争电影史上最佳影片”,其后的电影《八百壮士》、《梅花》、《黄埔军魂》等,也同时成为电影史上大型的政策性影片。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战争片却进入了低潮时期。
二、两岸电影的阶层性
抗日战争开始之前,台湾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日本殖民地的一部分,因此台湾与日本之间具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大陆拍摄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主要是从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对抗,到司法解释、侵略等角度切入的,台湾版的抗日战争片更注重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来表现文化的斗争。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人们也更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台湾电影界,出现了一位名为“欧威”的原住民的新生代演员,欧威凭借《故乡劫》与《秋决》获得第五届及第十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欧威年仅36岁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从影13年先后荣获亚洲影展、金马影展等5项奖项,且经历过台湾电影重要的台语片时期、健康写实主义时期,并曾赴香港邵氏集团发展,是台湾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由李翰祥导演的《扬子江风云》(港名《一寸血的河流》)影响颇大。该影片根据邹郎原著的间谍小说《死桥》改编,剧情主要描述地下情报员“长江一号”和同志们在湖北省的监利县出生入死执行“死桥计划”,力保“长江180里封锁线”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的情节曲折动人,当时成为创纪录的台湾最卖座的电影,不仅使李翰祥恢复了名誉,同时也掀起了一股日本间谍电影热。
三、两岸电影的结构与文化
无论是从电影批评的文化的角度,还是把研究电影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两岸的电影界都对抗日电影进行了后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研究。20世纪50年代是两个“游击队”,60年代“两场战争+两城”(50年代两个游记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60年代 两个战争+两城:《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六部影片,大家肯定印象深刻。电影的文化研究是广泛的,其中包括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功能,包括文化、社会、个人、类型和各个历史时期共存的关系及文化形态的综合研究和其它特定的文化现象研究。1978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现在电影中,电影的数量大幅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已达到了近400部。
20世纪80年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是《血战台儿庄》,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的战争史诗力作。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电视机,有关抗日战争的电视剧的创作在大陆出现了数量和质量的井喷式增长,吸引了大批观众。
四、两岸电影的叙事与风格
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不会改变社会整体的发展,上下层阶级通过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相辅相成,形成整个社会的发展史。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大陆的抗日战争影片多是表现普通大众参与的战争,如农民、穷人参加抗日战争,地主老财则是恶势力,是反面人物。台湾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在电影中主要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如获第1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非歌剧音乐奖的影片《梅花》,讲述了一个几代同堂、生活不错又体面的普通家庭为了维护家园,对日本侵略者坚决抗击的英雄精神,影片风格刚柔并济。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峡两岸的电影界应该反省和深思: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南京大屠杀”这样震撼人心的民族苦难,却不能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伟大的转折》那样震撼人心的电影?是对这段历史的考虑不够彻底?是因太多的商业考虑?是缺乏足够的能力?还是未能把握普世价值的主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话题。
【作者简介】李阳,女,黑龙江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来源:《电影评介》 2014年第17期 P65-66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