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有一种音乐叫“抗战”
来源:凤凰娱乐    2015-09-09 09:07:54

  近两个月来,在音乐舞台上涌现出一种最强劲的音乐,就是“抗战”。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到9月,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演出的有关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主题的音乐会就有20多场。在这些音乐会中,大多是演奏演唱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从《旗正飘飘》到《松花江上》,从《毕业歌》到《在太行山上》,而演唱演奏次数最多的要数《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仅有老一辈音乐家严良堃和郭淑珍登台演出,更有一批年轻人加盟“黄河行列”。而从9月到12月的北京舞台上,除了演唱演奏经典作品外,新作的演出也将成为一大亮点。《金陵祭》和《抗日战争安魂曲》是两部重点演出的新作。在歌剧创作中也将出现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和《号角》等作品的演出。

  严良堃90高龄出场指挥

  在8月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音乐演出中,90高龄的指挥家严良堃和年过八旬的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的登台令观众深刻印象。8月24日在北京音乐厅,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举办的音乐会上,当《黄河大合唱》演唱到最后一曲《怒吼吧,黄河》时,中国指挥界的泰斗级人物、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权威严良堃走上舞台,他指挥乐队奏出第一个音后,神奇的力量让乐队完全没有了几分钟前的些许松懈,音乐如同波浪翻滚着涌向观众,“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三声怒吼,让人心头震撼,但唱到“五千年的民族苦难受不了……”时,音乐又缓慢悲愤地流动起来,让人不能不佩服老艺术家对经典歌声的精彩处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看完演出后连连称赞:“姜还是老的辣!”

  “老辣的姜”在两天后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一次不是严良堃一个人,著名歌唱家郭淑珍也加盟了演绎的行列,两位老人加起来170岁,共同演绎了《黄河大合唱》中的名段《黄河怨》。1975年在纪念聂耳和冼星海的音乐会上,两位艺术家曾经有过非常成功的合作。40年后,两人都已满头银发,再唱这首《黄河怨》依然感人至深。

  在今年的音乐会中,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不下五六个钢琴家演绎,钢琴家郎朗在长白山露天演出的《黄河》,每个音符都很讲究,与在音乐厅演奏时一样感动人心。

  历史经典不能随意演绎

  以《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抗战作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大现象。就像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神圣的战争》、《喀秋莎》等歌曲一样,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广大的爱国青年和战士正是唱着这样的歌曲走向战场,勇敢面对侵略者。抗战音乐在70年前就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抗战歌曲有着很丰富的题材,音乐上也很有着自己的特点。最早的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是电影《还我山河》插曲,因节奏鲜明,有着明亮坚定的色彩而广为流传。《松花江上》和《嘉陵江上》是独唱歌曲,表达了家乡被占领、与敌人抗争的战士们的心声,具有歌剧咏叹般的戏剧力量。《在太行山上》表现了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斗志,曲调从悲壮到坚定,充满着力量。还有一大批军旅歌曲成为战士们行军的歌声,《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歌词形象朴实,曲调简易而有力量。

  “抗战”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歌曲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开来。《毕业歌》、《长城谣》、《抗敌歌》、《铁蹄下的歌女》和《义勇军进行曲》等,吸引着爱国青年走上战场。《南泥湾》、《二月里来》和《延水谣》等优美的抒情歌曲鼓励军民生产支援前线。此外还有组歌《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朗朗上口的《到敌人后方去》、《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更有《酸枣刺》、《卖报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儿童歌曲。题材表现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都来自于生活,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独特的一道风景。

  今天怎样演绎这些作品?虽然就艺术而言,可以用当今的眼光和审美去解读,但每首作品的独特气质不应丢失。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艺术家展示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很多作品的改编也很有新意。比如中国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英雄演唱会”中对一些作品的重新演绎,深深感染了观众。然而,某些年轻音乐家对一些作品的改编却失去了歌曲原有的意境。比如演唱《大刀进行曲》,人到了多么愤怒的时候才会想到用刀狠狠地砍杀敌人,但有些儿童合唱团将这首歌改成用缓慢的节奏和优美的和声去演唱。也有的歌手用流行歌曲的形式演绎抗战歌曲,节奏很时尚却缺少感人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这些违背原作创作意图的演绎使得中国音乐史上最独特的原汁原味的作品难以传承下来。这在有纪念意义的今天是不应该出现的。

  抗战音乐题材有待拓宽

  要说有一种音乐叫“抗战”,不仅指抗战时期的历史音乐作品,还应该包括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抗战题材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抗战题材的电影,其中的插曲《地道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古典音乐流传到中国还没多久,没有出现交响乐和歌剧等形式的抗战题材作品,抗战歌曲几乎是当时唯一传播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西方音乐渐渐走进中国,艺术家们也开始寻找和创作抗战题材的交响乐和歌剧,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它是用已有的作品旋律改编而成。近些年,抗战题材的交响乐和歌剧新作品不断涌现。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交响乐演出也特别多,更有一批歌剧和音乐剧涌现出来。在即将登台的抗战音乐中,金湘创作的《金陵祭》把目光投向南京大屠杀,将由中央歌剧院于本月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将于12月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王西麟创作的《抗日战争安魂曲》。这两部原创作品的演出十分令人期待。

  中国歌剧是抗战胜利后引进和诞生的艺术形式,当时以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代表。如今中国原创歌剧已经打破了很多界限,吸收了多种元素。其中抗战题材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在未来两个月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将上演描写聂耳艺术生涯的歌剧《号角》。另一部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将由中央歌剧院于10月在世纪剧院首演。在音乐剧创作上,南方歌舞团创作排演的《烽火·冼星海》正在广州上演;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的《国之当歌》描写的是作曲家聂耳。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即将在上海上演,该剧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收留从欧洲逃难的犹太人的故事。

  虽然“抗战”题材的交响乐和歌剧数量增多,但是北青报记者也发现,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总是注重表现那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那几个著名历史人物。怎样拓宽抗战音乐的题材,确实是音乐人面临的课题。 文/本报记者 伦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