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百岁老兵传唱永恒旋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近日,空军石家庄红军路干休所百岁抗战老战士刘自双,结合自己战斗成长经历与记者谈起他熟悉的抗战歌曲时,首先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深情地唱起这首由曹火星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
刘自双,1915年出生,1933年参加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军队工作中屡建功勋,表现出色,1964年授少将军衔,1983年在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
抗战时期,刘自双曾担任八路军先遣支队二大队教导员、山西省平定县县大队队长兼武工队队长,参加过“百团大战”和“五一反扫荡”等大小百余次战役战斗。曾在率队伍端掉鬼子炮楼时身负重伤,在医院休养了3个月才康复归队。刘自双在抗战中的最传奇经历,就是1944年冬亲自策划并带队伍实施了在正太铁路线上智擒日本天皇亲戚铃木三郎的战斗。几年前,以这段故事为原型,曾拍成电视剧播放。
提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少人以为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其实它诞生于抗战烽火中。而刘自双等老战士之所以对这首歌记忆犹新,是因为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斗争命运息息相关。
1943年6月,国民党趁着共产国际解散的机会,企图解散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于8月15日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这也是针对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中“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狂言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火星创作出了这首歌曲,并于1944年首先在晋察冀边区油印出版。
在传唱过程中,作者曾不断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初,这首歌的歌名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是曹火星为当年一种民间歌舞“霸王鞭”所创作的一组歌曲中的最后一首。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其中的“新”字则是由民主人士章乃器先生提出加上的。1948年,章乃器在共产党的邀请下,毅然放弃了在香港的企业而投身革命。他在东北各地参观时听到了这首歌,激动不已,但想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会更好、更准确、更科学。于是,在毛主席接见他时,他当面向毛主席说了他的意见。不久,毛主席就对他说:“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已经让作者把歌词改了。”从此,这首歌就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名,在全国各地传唱开了。
这首歌的歌词真挚朴实、通俗精练,曲调亲切明快、易唱易记,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那种炽热的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弹指间70年过去,刘自双感慨地说:“刚当兵时只是想吃饱穿暖、不受剥削压迫。在党的教育下,慢慢明白了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的道理。也明白了消灭敌人、夺取武器壮大自己,是力量武装;而高唱抗战歌曲,就是思想和精神的武装。今天,我以老战士的人生经历告诉部队青年官兵,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要永远跟党走,树牢敢打必胜、保家卫国的信念,以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出色业绩,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续写人民军队的光荣篇章。”
到敌人后方去
敌后战场唱响铿锵之歌
“我13岁加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从1941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剧社就有8位战友倒在鬼子的枪口和刺刀下,其中就有我的小伙伴陈雨然,他在1943年12月9日突破鬼子包围圈时被刺刀挑死了,牺牲时才16岁。所以,今天我再唱起《到敌人后方去》这首歌时,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当年的敌后战场同样抛洒着文艺战士的热血。”
8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军区联勤部第四干休所,87岁的抗战老战士、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政委华江,在几乎首首哼唱流利的经典抗战歌曲中特意提到了这首铿锵激昂的《到敌人后方去》。
记者追溯史实了解到,《到敌人后方去》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1938年9月。歌曲旋律挺拔矫健,节奏铿锵有力。歌词雄壮豪迈,极富号召力,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到敌人后方去》这首歌是在大敌当前、国民危急的时刻,党中央号召全民积极投入抗战,到敌人后方去坚持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193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对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要求大家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武装自己,深刻领会毛泽东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战术,并且强调指出要到敌人后方去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实力。
正是在这次报告的指引和启示下,赵启海满怀激情地写出:“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个城……”歌词简洁有力、激昂振奋,充满战斗性。冼星海看到歌词后非常兴奋,立即动手谱曲。由于歌词通俗易记、曲调流畅上口,这首歌很快就从武汉流传到全国各敌后根据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战到底的斗志和勇气。
记者采访中获悉,华江老人对烽火岁月战友们的牺牲和功绩始终缅怀在心,并努力使之成为警示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先辈艰苦抗战历史的活教材。2014年上半年,她得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筹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需要征集勋章实物作参照,她马上召集子女开了家庭会,决定把已去世老伴、原抗敌剧社音乐工作队队长张非的一枚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无偿捐献给纪念馆。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按下启动按钮,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
激越号角鼓舞少年儿童
“吹起小喇叭,打起小铜锣,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由麦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只怕不抵抗》,不仅是一首中国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表现少年儿童爱国呼声的优秀作品,也是著名剧作家、原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胡可少年时人生选择的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来到总政第二干休所胡可家中,94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记忆清晰:“1937年7月,我从山东济南来北京报考高中,试考了,等着发榜。在这之前,‘七七事变’已经爆发。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进了北平城。是留还是走?我面临着人生抉择。恰在这时,当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正在上高中的哥哥,准备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京郊抗日游击队,他前来向我辞行。我知道后马上决定不在日寇统治下的北平上学了,跟着哥哥参加了京郊抗日游击队。”从此,小胡可走上了革命道路,从一名小游击队员逐渐成长为以笔作刀枪的党的文艺战士,创作了《戎冠秀》《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等一批优秀剧作。
记者采访得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许多音乐家投身到儿童歌曲创作,涌现了如《卖报歌》《马儿真正好》《酸枣刺》《儿童哨》《祖国的孩子们》《红缨枪》《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作品,表现了在战争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面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有力反击亲日投降派所谓“战必亡”、不如放弃对日抵抗的弃国论调,麦新在参加战地服务队赴浙江、广东、湖北等地做抗日宣传工作时,创作了歌曲《只怕不抵抗》的歌词。那时,同在武汉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冼星海立即为《只怕不抵抗》谱曲,以鼓舞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斗志。
歌曲《只怕不抵抗》的体裁是一首活泼而雄壮的儿童进行曲,为三段体结构。第一段音乐从模仿号角音调开始,活泼中带着刚强的性格,天真里流露出严肃的神情。中间段音乐略有对比,节奏紧凑,旋律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民族的义愤,抒发了儿童们抗敌的热情和信心。第三段是再现段,它由第一段的开始部分加中间段的结束部分变化组合而成。这样就使全曲在音乐素材上达到了严谨、完整的对比和统一。
对于重唱抗战歌曲的现实意义,胡可认为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他说,我们这些年有些忽视了对年轻人的民族自强自立教育。有些人国家民族意识淡薄,甚至个别人糊涂地认为战争是残酷的,如果当年不抗战,中国也许早就实现了现代化。其实,他们没有真正地了解过那段民族抗争史,也没有切身体验过国土沦丧、家园涂炭、亲人被杀戮欺凌的悲惨遭遇。要知道,当年许多人的牺牲奋斗是自觉自愿的,是为国家民族拓生路而真正实现个人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如今,和平的日子过久了,容易让人觉得一切来之自然,甚至理所当然。其实不是那样的。每个民族的前进道路上都会遇到艰难险阻,都需要有人在民族危亡时成为负重的脊梁和抗争的勇士。在那场战争中,今天年轻人的祖辈们付出了代价,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抗战胜利都没有看到,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在替他们享受胜利的荣誉。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奔向美好明天的征程不会一路坦途,年轻一代要牢记倾巢之下无完卵的历史教训,担负起实现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打回老家去
歌声传递着奋进的力量
8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地处北京市朝阳区的空军东大桥干休所,与八路军老战士兰凤文谈起他最爱唱的抗战歌曲,今年已90高龄的兰凤文接过记者递给他的一叠经典抗战歌曲歌谱浏览片刻后,以浓重的山东胶东口音对记者说:“这些歌我都会唱,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两首歌。”记者接过兰老递回的《打回老家去》《团结就是力量》歌谱问:“为什么?”兰凤文爽朗地回答:“这里边有故事!”
兰老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五旅当战士。当时,同驻山东的国民党部队时不时与他们闹些摩擦。而当他所在部队官兵获知邻近的国军部队是“九一八事变”后从关外撤到关内的张学良东北军旧部时,便给他们唱《打回老家去》《团结就是力量》,并高喊“抗战到底、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反对投降”的口号。一时间,歌曲和口号深深触动了对方官兵,最后双方官兵在一起唱,直唱得泪流满面。很快,大家消除了成见,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与此同时,兰凤文所在部队里一些投奔八路军的原东北军的散兵游勇,也深为歌曲内容所感动,作战中非常勇敢。1945年,胶东军区五旅的3个团有两个随八路军大部队进驻东北,其中的东北籍官兵实现了打回老家去的夙愿。
回溯这两首歌的创作传唱过程,记者了解到:《打回老家去》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1936年,东北三省被侵吞,当地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一时间,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可以说,《打回老家去》不仅是安娥词作中的一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任光曲作中的一首重要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当时仅次于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最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救亡歌曲。全曲每一句几乎都作了重复,气势十分豪壮,迅速得到广泛传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响起了“打回老家去”的吼声,成为当时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一首流传极广的优秀群众歌曲,1943年夏诞生于晋察冀根据地的滹沱河边,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
当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刚刚发表不久,各个根据地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卢肃和牧虹也立即响应号召,深入生活,在农村和群众一起搞“减租减息”,并创作了反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同名歌曲就是它的幕终曲。这首产生于火热斗争生活的群众歌曲,不仅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就是在国统区也广为流传。
这首以单乐段构成的歌曲,虽然歌词中口号式的句子比较多,但它的曲调却很有特点。它不仅一开始就使用全曲的最高音,又是主音,还用长短结合的节奏,以表现雄壮有力的情绪,且强调了歌词中“团结”的重要。在一首短小的歌曲中多次出现后半拍节奏,在“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处,又采用垛句式的节奏紧缩与放慢一倍的节奏伸展,既造成了音乐的变化对比,又宜于演唱。
抚今追昔,兰凤文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再次唱响我们当年唱过的抗战歌曲,作为老兵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七七事变’后,日军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但在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的牺牲奋斗中,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高唱抗战歌曲,就是要让今天的人不忘耻辱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决不让下一代再做亡国奴。作为今天的中国军人,要传承好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勇于用生命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团结就是力量
昂扬之歌点燃激情岁月
“血可沸,气正豪,仇不报,恨不消,群策群力团结牢,拼将头颅为国抛……”近日,记者与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著名歌唱家王昆的长子周七月谈起抗战歌曲《抗敌歌》时,他认为歌中所表达的中国军民以决死抗敌精神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是那个时代的肺腑之言、铿锵之声。
周七月告诉记者,母亲王昆生前回忆,在那烽火抗战的岁月里,每一个战士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长年居无定所、和部队官兵一样转战于敌后战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王昆等文艺战士每人也都随身挂着两颗手榴弹。那时候,鬼子扫荡很频繁,特别是到了抗战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战地服务团成员随时会遇上敌人,甚至被鬼子杀害或俘虏。随身携带的手榴弹,一个是用来消灭敌人的,一个是留给自己的“光荣弹”,一旦摆脱不开敌人就是牺牲生命也绝不当俘虏。
记者追溯《抗敌歌》创作背景了解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两个月后,作曲家黄自带领上海国立音专爱国学生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并创作出我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抗敌歌》。这首合唱曲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遏止的民族义愤和奋起抵抗的坚强意志。此歌原名《抗日歌》,后在公开发表时改为现名。
《抗敌歌》最初只有一段歌词,后来正式作为音乐会曲目时,演唱的人都觉得短了,唱起来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才请韦瀚章又填写了一段歌词。这首歌,也是曲作者黄自创作中极少见的亲自参与歌词创作,足见他本人对这首作品的重视程度。歌词开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唱出“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明确地把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加以肯定,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抗敌歌》虽然属于“急就章”,但是它的布局严谨、手法洗练、形象集中,技法的运用无一不紧扣主题,服务于作品内容的需要,而且某些艺术处理还颇有独到之处,倾注了作曲家真切的生活感受和饱满的政治热情。80多年来,虽时过境迁,但《抗敌歌》这首最早出现的抗日救亡合唱歌曲,依然永葆其艺术青春,让今天的人们重新感受到那段昂扬之歌点燃的激情岁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