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诞生于抗战炮火中的旋律《在太行山上》曾激励了中华民族不知多少爱国儿女奔赴战场,捐躯国难;如今,它又在和平时期一遍一遍向后人讲述那段在巍巍太行的峥嵘岁月。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日军向晋东南进攻,企图摧毁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然而,根据地人民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就在这一年的7月,从山西抗战前线回到武汉不久的青年爱国诗人桂涛声得知山西军民取得重大胜利,回忆起自己在太行山看到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火热抗战场景,充满激情地创作了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歌词《在太行山上》。
当时正在武汉组织抗日战争一周年歌咏运动的冼星海看到歌词后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音乐灵感奔涌而来,一首不朽名作在一夜之间诞生。同在武汉为歌咏运动做准备工作的郭沫若等,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武昌昙华林冼星海的住所先听为快。此后,冼星海将作品拿到“星海歌咏队”试唱,又对个别曲谱进行了修改。在武汉歌咏大会上这首歌被演唱后,迅速在大后方、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开。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一听到这首歌就非常喜欢,特意找人把歌谱记在小本上,搁在身上,没事拿出来学学唱唱,并要求全军学唱。
除了歌词富有战斗性,《在太行山上》旋律更兼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将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北京工商大学艺术教学部声乐表演和合唱指挥老师孙凯介绍,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虽是小调色彩,却不乏明朗的情绪。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军民鱼水之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节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乐曲前后呼应、完整统一,唱起来朗朗上口又极富激情。
孙凯认为《在太行山上》之所以被广为传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豪迈之情”,“好的音乐一定是能触动人心的。桂涛声在创作《在太行山上》时,是看到了太行山区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他满怀激情地将这种场景描绘出来,用音乐给听众展现出一幅广阔的历史画面,让人们对发生在太行山上的英勇抗敌感到无比自豪。这种既契合时代特征又引起人们共鸣的歌曲,理所当然地能够成为传唱不绝的经典名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