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以其独有的方式激励着中华民族英勇抗战。词作家塞克(1906~1988,河北人,本名陈秉钧,曾用名陈凝秋)和曲作家冼星海(1905~1945,广东人,曾用名先力、黄训)终身合作,创作了三十余部、首歌曲,其中抗日歌曲占绝大部分,《救国军歌》《流民三千万》《生产运动大合唱》等代表作,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歌曲的经典。而二人合作的默契性、终身性和取得的显著成果,也成就了音乐史上的创作佳话。
歌曲里的抗战自觉
塞克、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了自始至终的抗战自觉。
冼星海写道:“我为什么要写救亡歌曲呢?当时一班顽固的音乐家们常常讥笑我、轻视我,但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其间,高扬爱国主义、呼吁全民抗战,是塞克、冼星海合创抗日歌曲的最高纲领和底线,也是他们一贯的指导思想。
话剧《流民三千万》,是抗日文艺的开山之作。其主题歌《流民三千万》,这样唱道:“帝国主义的炮口,对准着饥饿的民众……我们衔着最大的仇恨,我们拼着最后的决心,洗清我中华民族的国土!开辟条解放奴隶的道路!”
塞克、冼星海在这里肯定了:抗日战争“最后的决心”即终极目的,是为了“民族”和“国土”。
诞生于1935年的《救国军歌》坚定地明确了团结一致、全民抗战、拒绝内战、反对投降的思想,提出“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维护中华民族”。
《心头恨》是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余章平演唱的歌曲。
《心头恨》(1935年)号召“要活命的一起向前进”;《苦命人》(1935年)怒吼“我们是国破家也亡啊”;《保卫卢沟桥》(1937年)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赴战曲》(1937年)呼喊“起来吧,被蹂躏的中华民族”;《抗战教育》(1938年)指出“教育的基础,建立在民族解放的路上”;《满洲囚徒进行曲》(1939年)阐明“争取民族生存”、“全是一家人”;《东北之歌》(1939年)警告敌人“我们祖国的土地是圣洁的”;《生产运动大合唱》(1939年)反复强调“自家的过失都可原谅,顶天立地的仇人是东洋”、“你拿刀,我拿枪,牵起手来打东洋”、“大家出力才是全面抗战”、“国力加强,鬼子就胆寒”、“坚持团结,进步抗战”、“在全中国的田园和农场,前前后后四面八方到处是抗日的队伍”、“民族的尊严不可损伤”……
歌词
种子下地会发芽,
仇恨入心也生根。
不把敌人赶出境,
海水洗不清这心头恨!
海水洗不清这心头恨!
十冬腊月喝凉水,
一点一滴记在心。
拉起手来齐抵抗,
受辱的百姓是火炼的心!
受辱的百姓是火炼的心!
打死一个算一个,
打死两个不亏本。
一个当十十当百,
要活命的一齐向前进!
要活命的一齐向前进!
除了歌词内容中高扬的抗战豪情以外,从反映主体来看,二人创作的歌曲几乎涉及了广泛的人民群众,比如《救国军歌》表现的是军人抗战,《农民进行曲》表现的是农民抗战,《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厂歌》表现的是工人抗战,《抗战教育》表现的是学生抗战,《三八妇女节歌》表现的是妇女抗战,《谁来跟我玩儿》表现的是儿童抗战,《流民三千万》《满洲囚徒进行曲》甚至聚焦“流民”、“囚徒”的抗战,他们全景式勾画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面貌。
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出众的艺术才华,使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成为时代经典。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