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音乐歌曲 > 内容正文

论东北抗战歌曲的时代意义
来源:论文网 作者:樊右伟   2018-03-06 09:49:56

  摘 要:本文以20世纪30、40年代的东北抗战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入手,从歌曲创作、歌曲传播、歌曲发展三个方面阐述抗日歌曲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东北地区;抗战歌曲;歌曲意义

  一、东北抗战歌曲的分类及其特点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爱国歌曲、抗日歌曲等在人民群众、军人中逐渐产生与流行。1934年,著名音乐家聂耳先后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自卫歌》、《前进歌》等抗日爱国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之后,东北地区也出现大量歌咏抗日、激人奋进的抗战歌曲。大体而言,这时期的抗战歌舞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反映国破家亡的控诉民歌

  反映东北人民对国破家亡、自身劳苦的血泪控诉,折射着东北被日军侵略后人民的苦难生活与愤恨。主要包括:《国耻纪念歌》、《民国二十年》、《亡国恨》、《“九一八”事变歌》、《五恨歌》、《满洲苦》、《妇女叹》等歌曲。

  这些歌曲,直接表达了对日本侵略东北与卖国贼、汉奸等反动势力的痛恨、不满与讽刺,传达了在伪满洲政府残暴统治下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东北人民抗日的决心与信心,号召东北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家国,反映了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

  (二)激发抗战激情的民歌

  国破山河在,抗战歌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军民抗战激情而创作的,而这部分抗战歌曲产生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这部分作品的代表为:《全民抗日》、《抗日歌》、《万众一心保家园》、《大众从军歌》、《起来,东北的男儿》、《劝东北的青年》、《坚决去抗战》等歌曲。这部分歌曲在内容上主要为激励青年、学生、商人、农民等不同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的人摒弃阶级矛盾,齐心协力对抗侵略者,具有很强的号召作用。

  (三)号召抗战的热血军歌

  随着东北抗日联军逐渐形成与壮大,为了激发军人抗日热情,引领思想教育,军歌创作开始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为:《游击队歌》、《义勇军歌》、《革命军之歌》、《抗联四季歌》、《上前线歌》、《战旗歌》等。这些军歌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罪行,号召军人起来抗击外敌;同时又包含着军队的战斗思想、战斗纲领等内容,表达了热血男儿必胜的决心。

  二、东北抗战歌曲的时代意义

  (一)抗战歌曲的产生与兴起促进了东北人民的抗战运动

  东北抗战歌曲,是音乐、艺术与抗日战争完美结合的结果,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以音乐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歌曲。些歌曲,真正激发了人民与军人的呐喊,激发了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侵略者的勇气,成为当时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

  (二)抗战歌曲的传播对东北抗战的重要意义

  唤醒民众,号召全民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民众成为抗日的主要力量。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唤醒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促进东北人民团结一致、齐心抗日更加必要。“民众歌咏会”的创始人刘良模在《高唱吧,中国――民族歌咏ABC序》中,便明确提出:歌唱的目的,不仅仅是唱歌,而是要以歌唱的形式来唤醒广大民众,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正在面临的危机;更要以歌唱来组织民众,使得他们都能加入到抗日斗争中来,形成一个无坚不摧的团体。尤其是抗战歌曲中的军歌,一般都可以表现出坚毅不屈、不惧牺牲、团结一致的激情。歌曲的广泛传播充分感染每个人,在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起着重要的思想教育、鼓舞士气的作用。

  东北抗战歌曲的流传,打动了众多的群众,他们开始走向抗日的第一线,鼓舞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在群众中宣传抗日,使当时的东北出现了母亲送子、妻子送丈夫上前线,兄弟齐参展、父子共战的局面;也激发了民众对抗战军队的热情与支持,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歌曲不仅仅唱给支持抗战的军民听,也唱给敌人听。专门为反对内战、反对内奸而创作的《松花江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也成为打击敌人,瓦解汉奸与伪军力量的重要武器。这些歌曲,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这部分反动力量对国、对家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瓦解伪军的军心。

  三、抗战歌曲的发展对东北抗战的意义

  东北地区的抗战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阶段,对军民思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种背景下,抗战歌曲也不断发展,在主要内容、旋律转变上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轨迹。这种抗战歌曲的发展对于及时、准确地宣传抗日斗争思想、抗战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音乐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在抗日的大旗下迅速集合,并以饱满的激情、高超的技巧,创作了具有不同特色、反映不同抗战阶段的歌曲。这些抗战歌曲强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犯下的恶行,动员全民抗日,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陈志昂.抗战音乐史[M].郑州:黄河出版社. 2005年6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