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音乐歌曲 > 内容正文

简论桂林抗战时期陆华柏的艺术歌曲创作
来源:论文网 作者:唐婧玲   2018-03-06 10:47:00

  摘要:陆华柏在桂林居住期间(1937-1943),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本文选取了陆华柏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首艺术歌曲《故乡》、《勇士骨》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两首歌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旋律与词的完美结合,唱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心声。

  关键词:陆华柏 艺术歌曲 抗战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从1938年10月-1944年9月期间,在当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桂林迎来了大批文化名人,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使得这一座以山水闻名的小城一时间享誉国内外,一度被国内外新闻媒体誉为“文化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在这一时期,集中在桂林文化城的名人,闻名全国的,近两百人,而陆华柏就是其中之一。

  陆华柏是旅桂时间最长的一位音乐家(1937-1943年)。旅桂期间,陆华柏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所作歌曲基本都以抗战救亡为题材,他所创作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用热血、激昂的旋律,鼓舞着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笔者从收集整理的资料中,选取了在当时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首艺术歌曲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故乡》、《勇士骨》。这两首歌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通过旋律的抒情,音乐情绪的变化,再配以钢琴丰富多变的和声调式,充分表达了词意,唱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心声。

  一、《故乡》

  由徐悲鸿的弟子张安治(笔名:张帆)作词的独唱曲《故乡》,创作于1937年冬。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这首《故乡》一经传唱,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唱出了许许多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眷恋和不舍之情,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

  该作品为二段曲式。曲式为“前奏+A+间奏+B+尾声”。

  歌曲的前奏由第一句的材料发展变化而成,一连串上行和下行的旋律进行,将音乐缓缓道来,旋律中充满了温柔与抒情性,引出人声歌唱,调性为D宫五声调式。A段为非方整性,收拢性的对比式乐段,这一段突出的是音乐的抒情性,十分柔美,通过歌词中描绘的许多美好景象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间奏为4小节,调性由原来的民族调式转至西洋调式b和声小调。选用了新的材料,以压迫性的下行音阶,将那美好的意境在一瞬间打破,转而变成了紧张、哀伤的思乡情调,仿佛看到敌人就在眼前摧毁了自己深爱的家园。歌曲的第二段为非方整性的,收拢性的对比乐段。在B段中,间奏的材料贯穿始终,歌曲的的情绪更被催化至悲伤而沉重的境界,旋律的紧张和歌词的悲愤之感,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一句为全曲的高潮,采用了主旋律与伴奏一问一答的形式,使旋律走向十分富有层次感,配合着歌词“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使情绪由愤怒逐渐转变为无奈和悲痛,强烈地唱出了因为战火的燃烧,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有家不能回的那种悲愤的心声以及人们对故乡的渴望与怀念。尾声还是使用了间奏的音乐材料,急促、强烈的旋律下行,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将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曲表达了抗战时期人们的心声,用音乐的语言诉说着当时人们内心的悲伤和痛苦。1990年9月15日,美国旧金山《世界日报》第42版刊载的欧阳奇《忆抗战中的桂林》一文中提到,“《故乡》问世后,不仅获得中央文化委员会优秀作曲奖,还在群众中广泛传唱,……”。而在1993年,在海内外著名音乐家联合组成的评选活动中,《故乡》再一次荣获了“二十世纪海内外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的殊荣,这些评选结果,无疑肯定了这首艺术歌曲及其曲作者在抗战音乐文化史中的地位。

  二、《勇士骨》

  陆华柏的另一首艺术歌曲代表作――《勇士骨》,创作于1938年,由胡然、映芬作词。据陆华柏回忆,“词作者映芬生平不详,胡然又名胡曼伦,为当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在长沙大火后逃难至桂林,以此问请陆华柏谱曲。――陆华柏《关于<勇士骨>的创作说明》(1985)”这首作品初刊于1943年冯瑰琦所编的《独唱歌选》中,后又收入范白主编的《新歌选集》。

  《勇士骨》是一首血泪交织的英雄主义赞歌,也是一首祭歌。歌词以悲壮的文学语言方式表达了词作者对那些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们的追悼与歌颂。曲作者陆华柏在为这首作品谱曲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用旋律将歌词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十分悲壮而富有激情。全曲跌宕起伏,既具有歌唱性和朗诵性,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宣叙性。

  歌曲采用c小调写成,为二段曲式。曲式为“前奏+A+B”

  音乐的一开始,首先响起的是c小调主和弦的分解琶音,由左手低音声部缓慢向上行,右手高音声部短促向下行的行进方式,展示了在茫茫荒原上白骨累累所赋予人们的恐惧和沉重感,为人声的进入做铺垫。第一段为方整性的,收拢性的二句式平行乐段,第一句中,伴奏的一段三连音柱式和弦,增加了全曲的紧张感,好似重现战场上那隆隆的炮声下,英勇的战士们为了祖国壮烈牺牲的精神,赞颂他们光荣的战绩。当伴奏以一连串下行音级进行后,一切归为沉寂,只有歌者在以“宣叙调”的形式默默的唱着:“炮火已经息了,现在是一片死的原野”,紧接着钢琴伴奏突然以左右手轮流弹奏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相互呼应、错落有致,感情细腻的流露,衬托着这句“只有西风在那里哭泣,在那里凭吊。”描绘了一幅茫茫荒野上,累累白骨,风声萧萧的凄凉感。

  歌曲第二段,歌声再次进行自我叙述,直到29小节后,旋律以四个四分音符的保持音,以强烈的信心,悲壮的音量,肯定从容的语气表达了战士对战争必胜的信念,打破了全篇壮烈、沉重、凄凉的基调,将歌曲推向最后的高潮。

  三、结语

  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有提到:“在当时,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参加过音乐会的歌唱者,几乎女高音无不唱《故乡》,男高音无不唱《勇士骨》”。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表达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两首作品所散发出的巨大魅力以及艺术感染力。这两首歌曲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愤怒和痛苦,还表达出了人们的反抗声和呐喊声。这两首歌曲唱出来的是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心声,激发的是人们对抗战的热情,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戴鹏海.陆华柏音乐年谱[M].南宁:广西艺术学院,1994.

  [2]陆璎.抗战时期音乐家陆华柏在桂林[J].抗战文化研究,2011,(00).

  [3]王小昆.魂牵梦绕故乡情――艺术歌曲《故乡》浅析[J].载: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丁卫萍.陆华柏的艺术歌曲《勇士骨》分析[J].音乐创作,2010,(02).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